邱建新
(南通高等師范學校中學部,江蘇 南通 226100)
2013年江蘇高考《考試說明》(物理學科)依據教育部制定的《新課程標準》、江蘇省教研室制定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教學要求》以及現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來制定的.該《考試說明》是江蘇自2008年以來的第7次高考命題和考生備考的指導性文件.與2012年的《考試說明》相比較,2013年高考物理學科的《考試說明》在“命題指導思想”、“能力要求”、“單位制及實驗技能的要求”、“考試形式及試卷結構”等方面幾乎沒有變化,但是,仔細閱讀后我們將會發現,在一些考點上還是作出了一些變化與調整.
(1)增刪了個別考點.2013年的總考點數為98個,比2012年減少了1個.其中,在必考部分刪除了原“考點3.變速直線運動”,必考考點數由57個減少為56個.選修部分刪掉了原“考點61.分子間的作用力”,新增了“考點61.分子熱運動速率的統計分布規律”.
(2)部分考點合并與調整.例如“考點18.能量守恒”由2012年的“考點19.能源和能量耗散”調整得來;“考點20.拋體運動”由2012年的“考點21.平拋運動”調整得來,但限定了“對斜拋運動的計算不作要求”;“考點57.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考點58.阿伏伽德羅常數”由2012年的“考點58.物體是由大量分子組成阿伏伽德羅常數”和“考點61.分子間的作用力”整合而來;“考點60.布朗運動”由2012年的“考點60.分子熱運動 布朗運動”調整得來;“考點69.能源與可持續發展”由2012年的“考點69.能量守恒定律、能源與環境能源的開發和應用”調整而來;“考點89.氫原子光譜、原子的能級”由2012年的“考點92.氫原子光譜”、“考點93.原子的能級”合并而來.
例如“考點10.牛頓運動定律及其應用”,限制說明由2012年的“不要求定量求解加速度大小不同的連接體問題”變為2013年的“加速度大小不同的連接體問題的計算僅限于兩個物體的情況”;“考點23.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限制說明由2012年的“定量計算不作要求”變為2013年的“計算不作要求”;“考點51.交變電流描述、交變電流的物理量和圖像”,刪掉了2012年的限制說明“相位的概念不作要求”;“考點54.理想變壓器”,限制說明由2012年的“限于單相理想變壓器”變為2013年的“限于單個副線圈的理想變壓器”.
例如“考點19.運動的合成和分解”,在原來的Ⅰ級要求變為Ⅱ級要求;“考點27.庫侖定律”由原來的Ⅱ級要求變為Ⅰ級要求.
一是總題數減少了1道計算題,而且刪掉的是1道保留了幾年的推理證明題;二是題目更新比較多.其中,單選題更換了2題(第1題換2012年江蘇卷的第1題,第5題換了2011年全國新課標卷的第21題,而且是一道加速度大小不同的連接體問題;多選題更換了1題(第8題換為2012年江蘇卷的第7題);實驗題更換了1題(第12題換為2012年江蘇卷第11題的力學實驗題,并把保留的1道電學實驗題調整到第11題);選考題變化也不小:選修3-3換為2012年江蘇卷的12(A)題;選修3-4第(1)題換為2008年江蘇卷的12(B)第(2)題,第(2)題換為2012年江蘇卷的12(B)第(2)題;選修3-5第(2)、(3)題換為2012年江蘇卷的12(B)第(2)、(3)題;對于計算題,原16題(力學題)換為2012年江蘇卷的第14題.

圖1
在必修1中“考點10.牛頓運動定律及其應用”,限制說明由2012年的“不要求定量求解加速度大小不同的連接體問題”變為2013年的“加速度大小不同的連接體問題的計算僅限于兩個物體的情況”,并且在“典型題示例”中的第5題出現了對應的題目(該題目來自于全國卷).筆者認為,對于求解加速度大小不同的連接體問題主要是應幫助學生明確物體的加速度是由物體所受合外力決定的.正確理解和掌握牛頓運動定律,是問題解決的關鍵.
例1.(2011年全國新課標卷第21題)如圖1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質量為m1的足夠長的木板,其上疊放一質量為m2的木塊.假定木塊和木板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相等.現給木塊施加一隨時間t增大的水平力F=k t(k是常數),木板和木塊加速度的大小分別為a1和a2,則下列反映a1和a2變化的圖線中正確的是(見本文圖2所示的4種情況)


圖2
但由于考點“10.牛頓運動定律及其應用”屬于Ⅱ級要求.所以在高三復習教學中要進行適當的拓展.一般對于“加速度大小不同的連接體問題”,利用約束關系能較為方便地找出它們之間關系,對于這類問題必須加以認真的研究并掌握其方法.
例2.如圖3所示,質量均為m的物塊A和B通過滑輪相連,A放在傾角為a=37°的固定斜面上,不計滑輪質量及一切摩擦,則與A相連繩中的張力為多大?
例3.如圖4所示,質量為mA的尖劈A一面靠在豎直光滑墻上,另一面和質量為mB的光滑物塊B接觸,B可沿光滑水平面滑動,求A、B加速度aA和aB的大小及A對B的壓力.

圖3

圖4
由于這類問題中,物塊A和B都做初速度為0勻加速直線運動,從位移關系很容易確定A和B物塊加速度關系.用隔離法求解,只要進行適度的訓練是能夠掌握的.對于在同一平面內兩個連接體的的問題,都應該作為復習的重點,但還需是把握一個度的的問題,過難則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
關于必修2,《考試說明》將“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要求由Ⅰ改為Ⅱ,考慮到這個變化的牽連反應,對于“運動的合成與分解,在教學中除了應要求學生弄清運動的合成跟分解的原理和方法外,還必須掌握把運動的合成與分解與牛頓運動定律以及跟能量關系相結合的問題.
關于選修3-2,“交變電流”的說明刪掉了“相位不作要求”并不意味著相位有要求,因為本考點的要求還是“Ⅰ”級要求.筆者認為考點說明的變化并不代表難度的提高.難度是否提高,關鍵要看能力要求是否提高,因此對相位不可能有過高的要求.
選修3-3中刪掉的原“考點61.分子間的作用力”已經包含在“考點57.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中,因此仍然是需要的教學范圍.同時,增加了新“考點61.分子熱運動速率的統計分布規律”,并且在“典型題示例”中配上了“13 A(2)及“(題13 A-1圖)”,因此,需要補上這個教學盲點.
2013年江蘇《考試說明》是2013年江蘇高考命題的依據.該《考試說明》對考查的知識范圍、能力要求、試卷題型、試卷難度等均作了比較明確的規定.2013年江蘇物理高考命題的重點仍將是考查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與方法,這作為高考命題的重要指導思想不會變.《課程標準》、《考試說明》、高中物理教材仍然是高考命題最重要的參考文獻.高考試卷在考查內容上保持相對穩定,主要考查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識,牛頓運動定律、天體運動問題、功和能及能量守恒、閉合電路、電磁感應現象以及帶電粒子在電場、磁場或復合場中的運動等主干知識應該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在復習教學中,我們應該準確把握重點知識的深淺度和復習的要求,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度,有的放矢.
江蘇歷年來的高考物理試題都注重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聯系現代科技,體現新課程理念.2013年高考依然會堅持能力立意為主,仍然會出現與科學技術的主要成就相結合的試題,但所考查的應該是傳統的主干知識和基本技能.面對全新情景的試題時,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堅定信心,沉著穩定,認真審題,透過現象看本質.選擇題一般重概念的理解和過程的分析;實驗題一般注重考查學生用基本的實驗方法,根據實驗目的確定實驗方案,根據實驗現象確定實驗原理以及考查實驗操作、實驗數據的分析能力,近年來更注重開放性的實驗考核.
例4.(2012年江蘇卷第11題)為測定木塊與桌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小亮設計了如圖5所示的裝置進行實驗.實驗中,當木塊A位于水平桌面上的O點時,重物B剛好接觸地面.將A拉到P點,待B穩定后靜止釋放,A最終滑到Q點.分別測量OP、OQ的長度h和s.改變h,重復上述實驗,分別記錄幾組實驗數據.
(1)實驗開始時,發現A釋放后會撞到滑輪.請提出兩個解決方法.
(2)請根據表1的實驗數據在圖5中作出s-h關系的圖像.

圖5

圖6

表1
(3)實驗測得A、B的質量分別為m=0.40kg,M=0.50kg.根據s-h圖像可計算出A木塊與桌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________(結果保留一位有效數字).
(4)實驗中,由于滑輪軸的摩擦會導致測量結果____(選填“偏大”或“偏小”).
該題側重由實驗現象確定實驗原理和方法的考查.
在江蘇歷年的物理高考試卷中,選做題一般注重對基礎內容的考查.計算題常堅持以“一力二電”的模式.最近連續3年的第13題則考查電磁感應問題,難度不大;第14題考查力學問題,屬中等難度;第15題考查電場、磁場相結合的問題,且難度較大.
顯然,我們應該研究歷年考題,把握試題特點,找準復習教學起點,適當控制訓練難度,以便更好地增強高三物理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近幾年不少高考題都能在課本上找到“原型”,例如新課改以來,2008年的江蘇高考計算題第13題,是上海科學技術版教材中的一幅圖改編的;2009年的回旋加速器試題是人教版教材上的習題改編的.因此,復習中要對照考點,研究各個版本的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教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