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天啟 《求是》雜志原編委兼秘書長
謹以此短文祝賀《檢察風云》雜志發(fā)刊二十周年。電視劇《楚漢風云》有這么一個情節(jié):劉邦登基后開始誅殺功臣。蕭何誘殺韓信后,為求自保,放出風說自己貪財受賄。劉邦覺得功高蓋主的蕭何既然貪財,便說明他不再有政治抱負,不會威脅到他的權位,也就對蕭何放心了。還有一個相反的案例。明朱元璋當上皇帝后,真真假假,反反復復,以反腐敗清綱紀的名義誅殺了大批功臣和地方大官。當然,朱元璋誅殺有真的該殺的貪官污吏,也有以反腐敗這個最正當?shù)拿x排斥異己、消滅對手。還有,乾隆帝難道不知道和珅有多腐敗嗎?但他卻把整治和珅的機會留給兒子嘉慶帝,讓他以反腐敗整肅天下第一大貪和珅來樹立權威、鞏固帝位。
我用這些案例是想說,在中國幾千年的政治文化中,反腐敗在相當程度上是政治和權力斗爭的手段,是鞏固權力、維護皇權正統(tǒng)的籌碼,從而失去了反腐敗本來的意義和價值。這是封建專制和人治社會的重要征候。
我們共產黨是堅決反腐敗的,這是黨的性質和信念所決定的。黨的十八大產生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更是把反腐敗斗爭放到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地位,放到了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這當然是正確的,也是完全必要的。從理論上講,反腐敗是我黨先進性的本質內涵,是現(xiàn)代政治文化的內在要求。從客觀效果上看,從嚴治黨,反對腐敗,確實能夠取信于民,密切黨群關系,鞏固執(zhí)政黨的地位。但從另一角度來看,把反腐敗當做我黨密切聯(lián)系群眾、取信于民的一個手段,這就降低了反腐敗本質上的意義價值。如是這樣,必然的邏輯便是:黨群關系很好,執(zhí)政地位很穩(wěn)固,我們就不必反腐敗了嗎?
傳統(tǒng)的政治文化對我黨反腐敗是有負面影響的。我們黨的有些負責同志,不是從黨的先進性要求、法治和道德的高度來認識反腐敗的意義和價值,而是把反腐敗當做權力斗爭的工具。我這樣說,絕不是危言聳聽,故弄玄虛。我本人就經歷過相當高級別的領導同志因為一些小意見小矛盾而越弄越大,最后鬧到相互指責有經濟問題,普通矛盾演化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當然最后上級部門查實雙方都沒有腐敗問題。我個人認為這種情況在黨內并不罕見,這是反腐敗工作受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不良影響,弄到邪路上去了。

相反,一種極端情況是把反腐敗江湖化、人情化。也就是反腐敗不講原則,沒有底線,不設界限。只要是權力圈中人,只要是老上級老部下,只要是哥們兄弟,就講人情義氣,講江湖潛規(guī)則;或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者一拖再拖,不了了之;受賄當做人情往來,犯罪降為不正之風。更有甚者如劉邦蕭何之輩,腐敗在特殊情況下成了自保的護身符。
反腐敗斗爭中出現(xiàn)這些歪門邪道,根本原因是因為人治而非法治。腐敗的本質是什么?是權錢交易。有一句名言:“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我認為這句話說對了一半,還要加個定語,謂之“公權私用的權力導致腐敗,公權私用的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人治條件下反腐敗,實際上就是用權力來反對腐敗,邏輯推導的結果,就是用權力來反對權力(腐敗就是公權私用的權力)。那么我們設想一下,如果反對腐敗的權力(人治)也是公權私用的話,如劉邦、朱元璋、乾隆之流,其反腐敗的結果很可能是栽贓陷害或放縱壞人。這樣的反腐敗便是走到邪路上去了,異化了。老百姓的話往往最能道出事情的本質:“說你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行也不行”。這真是對權力反腐(或者說人治反腐)的絕妙的概括。
一定要把反腐斗爭納入法治的軌道上來。所謂法治,與人治相對,判斷的依據(jù)不是權力,而是法律、制度、規(guī)則、界限。法治的本質是對權力的監(jiān)督和制約。個人和政府權力再大,也要受到社會公眾依據(jù)法律、制度、規(guī)則、界限進行的監(jiān)督和制約。因此,我們常說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道理就是便于監(jiān)督和制約。幕后交易,暗箱操作,當然便于公權私用,便于搞腐敗,也便于制造錯案冤案。當然,社會公眾對權力的監(jiān)督制約,必須有一整套制度安排,我國實行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是一種制度安排。因此,在法治條件下的反腐敗,必然會是公開的、公正的、透明的、有效的。當然,在操作上還有許多細節(jié)要設計,許多制度要安排,本文就不詳細展開了。總而言之,只有法治條件下的反腐敗,才能消除傳統(tǒng)政治文化對反腐斗爭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