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單位:上海圖書館 文/朱曦 圖/吳建明
作者:李連利
出版: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作者:傅葆石(美)
譯者:張霖 劉輝
出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作者:李連利
出版: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政治、軍事背后的根基是經濟問題,經濟問題往往是一個國家興亡的關鍵,明朝時我們在經濟上是“天下第一”,軍事、文化、科技在當時也是無出其右者,但是結果它卻敗了,究竟是為什么呢?作者描繪了明末滅亡前的社會全貌:官商壟斷重要資源造成走私經濟泛濫;三農問題日漸被忽視從而導致荒政失敗;這些在一系列失敗的貨幣政策影響下,問題更加嚴重。歷史是可以用來學習借鑒的,所以當我們的GDP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在不久的將來還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的時候,作者說:“中國人的自信心越來越強了。其原因就在于,中國的經濟、軍事實力越來越強。但是經濟第一并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城市化的發展,金融投資業的興盛,房地產的野蠻生長,或許會造成人們對與三農相關的問題再次被忽視。”
作者:傅葆石(美)
譯者:張霖 劉輝
出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37-1945年的上海,正經歷著由孤島轉為全面淪陷的最黑暗時期:“一方面是活下來、照顧家庭、追求自我利益;另一方面是愛國責任和尊嚴”。亂世求生與民族大義,成為每個中國人必須面對的道德困境與政治抉擇。正如作者一再引用柯靈在當時的話:“在淪陷的孤島,我們如何盡到自己‘做人的責任’”那樣,這八年灰色的時光,留在上海的知識分子置身于個體生存與道德困境的掙扎之中,外在的壓迫,內在的焦灼,做出怎樣的抉擇考驗著這一群體。而尤為重要的是,本書不僅為我們記錄了這段諱莫如深的民族精神史,更向正統的歷史敘述發出了挑戰:究竟誰是漢奸?漢奸該怎樣認定?誰能做出最終的判決?究竟該如何理解這段沉默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