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杭
過去的十年間,獨立和自主是更多社會行為的關鍵詞,當離婚的成本越來越低,當人們不愿“將就”、不愿“委屈”的時候,一紙婚書對于婚姻契約的維系力量也僅僅只有“一紙”的力量。根據官方數據顯示,北京連續六年離婚數量遞增,2011年的離婚數量比2004年的離婚數量增加超過50%。
20世紀50年代人的婚姻觀是相濡以沫,60年代人的婚姻觀是同甘共苦,70年代人的婚姻觀是互相包容,80年代人的婚姻觀是活出自我。
我們無法具體描述出在過去十年間,身邊人對待婚姻、對待愛情有了哪些方向性的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這十年間一些社會現象、普世價值觀的微妙變化,描摹出婚姻與愛情的變遷。
婚姻中的秘密與沒有秘密
相較十年前的婚姻,現在夫妻間有更多秘密。
同樣的問題在十年前和十年后的答案大相徑庭,你能保證你完全掌握另一半的資產狀況嗎?他的保險受益人是誰?他的債務往來情況你都一清二楚嗎?你們是否深入彼此的社交圈和關系網?
有趣的是,根據一項不完全的調查統計,十年前可以保證熟悉掌握對方經濟和社交狀況的夫妻占60%左右,而十年后,這個數字可能不到20%。
十年前,丈夫會偷偷摸摸地藏“私房錢”,十年后,大部分男人不會藏“私房錢”,“這個錢本來就是我賺的,何來私房?”
在現代的婚姻中,“紅胡子的第十三扇門后面”是夫妻間對各自財產的保護,將這一行為推向頂峰的則是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婚姻法》的新解釋,在新的解釋中,更加著重保護個人財產。而有趣的是,婚姻是以愛情為起點,以法律來終結。
《婚姻法》的新解釋只是社會對重視保護個人財產的一個側面反映,在此之前,關于婚姻中財產是否要“你是你的,我是我的”的爭論早已甚囂塵上。
十年前處于婚姻中男女的財務規劃中,關鍵詞是子女教育金、老人的養老金、夫妻雙方未來的共同養老安排,而今天處于婚姻中男女的財務規劃中,首要的一條就是“假如離婚,房產怎么分”。
夫妻之間彼此的分享障礙和信任危機不僅體現在財產的共享上,還體現在社交圈的共享上。十年前的夫妻是以一個共同體的形式出現在他們各自的社會關系中,而十年后,年輕夫妻習慣保有部分“獨立的空間”,對于那些“隱婚族”來說,共同的社交圈會更小。
十年前,沒有微博、微信、校內、開心,聊QQ的都是新新人類,十年后,這些網上社交在瓦解著夫妻間的信任。
人們都希望,在以情感融合為主的婚姻中,一旦出現變故,對于自己的財務和各自的社會關系不至于有太多的牽連。而在十年前或者是更久之前,夫妻雙方會很少考慮“一旦離婚會怎樣”的問題。
婚姻的安全帶在城市中丟失
《中國式結婚》中直接挑明,和一個人結婚就是和他(她)所有的社會關系結婚。而自古所謂明媒正娶八抬大轎都是在宣示:“我們結婚了,我們各自代表的背后的社會關系未來會更加緊密、更加團結地在這個社會中存在。”
十年前,更多的年輕人開始涌向大城市,當人們孤身一人來到陌生城市的時候,已經脫離了原有的、相對狹小的熟人社區。而熟人社區中所固有的人際關系可以自發產生和維持的道德感,在陌生城市中則不會存在,而這對婚姻的穩定則非常不利。
十年后,當更多的年輕人來到一線城市,當越來越多的“北漂”“南漂”談婚論嫁的時候才發現,他們在居住地只有孤身一人。他們的婚姻脫離了原有的社會關系而更加脆弱。
身邊一對中年夫妻,夫妻雙方的父母和家族關系都是在東北某三線城市,雙方父母是世交,十年前兩人結婚后,吵鬧一直沒有停止過,在最嚴重的婚姻危機的時刻,曾經分居半年,但是最終兩人在雙方老人和親戚朋友的勸說下,仍然生活在一起,而度過最初的磨合期后,兩人的感情越來越好。
在這其中,首先“熟人社會”對婚姻關系起到正面影響,身邊都是對他們的婚姻狀況非常了解的人,他們想要離婚需要說服更多人;其次處于離婚邊緣的人,會考慮離婚在熟人社會中的糟糕影響。
同時身邊也有一對年輕夫妻,遭遇了幾乎同樣的問題,兩人是大學同學,大學畢業之后來到北京工作,在戀愛3年后步入婚姻,在北京兩人相偎相依。但是不久,丈夫出軌被妻子發現,兩人的爭吵越來越頻繁,最終在一次爭吵后,妻子賭氣搬到朋友家,一個月之后兩人離婚了。
在由“外地人”為主要構成的大城市中,社會道德的約束力被降到最低,每個人無須再為“面子”而活,他們的婚姻不再承載更多的社會關系的重組,有更多的“隨意性”。
愛情越來越值錢
婚姻的價值被概括為性、生育、經濟和愛情。相較十年前或者更早,婚姻作為人類生活必需品的功能正在逐漸弱化,在上一代人,他們要通過婚姻中男女的婚內分工來實現性,繁衍后代,賺錢養家,撫養和照顧子女和老人,而情感需要被放在最末尾。
而在今天,人們可以通過各種網絡工具或者娛樂場所實現免費的或者付費的性,“精子庫”“代孕媽媽”等也注定繁衍后代未必通過婚姻實現。至于經濟,多數已經不需要通過家庭實現養育子女、解決養老等經濟問題。本來是由夫妻雙方互相扶持而產生的各項功能,現在逐漸被社會化的分工所代替,唯一還沒有找到替換品的,就只有愛情。
愛情在婚姻中的位置越來越重要。
當然在十年前,“寧可坐在寶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車上笑”的價值觀還沒有今天這樣突出。對于一些寄希望于通過婚姻而實現更高的生活品質的人群來說,經濟需求是婚姻中最重要的需求,在他們的婚姻需求排行榜中,一定是這樣排列的:經濟、生育、愛情和性。
事實上,千百年來,無數的文人墨客、社會學者、經濟學家、心理學家,都在試圖弄明白婚姻和愛情,但是沒有人能給出最終的結論。
無論如何,與十年前相比,人們更重視在婚姻中的個人感受,更多的人不會為了一些社會關系問題、面子問題、離婚后需要面對的境況、再婚的問題、獨立生活的經濟問題等去勉強自己的個人感受,或者換句話說,愛情變得更重要,有愛情,你的婚姻安全、賺錢順心;沒有愛情,你可能丟失的不僅是家庭,更有財產分割等一系列的財務問題。
當然,愛情難以保鮮,這個地球人都知道,按照這個邏輯,未來的離婚率會越來越高。十年前,多數人在期盼婚姻;十年后,結婚(離婚)率會低(高)到什么程度,真的難以想象。
未來的人生規劃,尤其是理財規劃,離不開對愛情的理解和爭取,但也要為愛情時刻準備好降落傘。愛情太貴,可能難以終生擁有,但生活,是要過一輩子的。
(摘自《錢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