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斯瑜,李爾凡
(1、廣州血液中心增城市血站,廣東增城511300;2、中山大學附屬博濟醫院,廣東增城511300)
血液標本采集過程對檢測結果的影響分析
黃斯瑜1,李爾凡2
(1、廣州血液中心增城市血站,廣東增城511300;2、中山大學附屬博濟醫院,廣東增城511300)
血液采集;檢測結果;影響分析
標本采集工作是分析前質量控制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對最終檢驗質量產生影響的重要因素之一[1]。標本采集工作主要包括采血姿勢、采集時間以及使用止血帶、抗凝劑使用、采集標本量和容器要求等。我們選取中山大學附屬博濟醫院150例正常查體人員和住院病人,分析血液采集過程的差異對檢測結果造成的影響,為臨床疾病的診斷、治療提供更準確的檢測數據,提高血常規檢測結果的真實性,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中山大學附屬博濟醫院門診住院病人和正常查體者150例的血液標本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80例,女70例,年齡均在20~70歲。
1.2 方法血液采集時間兩組分別為上午8~9點,下午4~5點;采血姿勢也分為門診坐姿和病房平臥兩組;通過靜脈采血扎脈帶所用時間分為3min和1min兩組,其余操作過程均按照醫院常規采血步驟進行。
1.3 數據處理本組研究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 14.0統計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處理,組間存在差異對比采用t檢驗,相關數據用x±s形式表示,當P<0.01時,認為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
血液標本采集過程的差異對檢測結果產生的影響如表1、表2所示。其中Na+和GLU結果無顯著差異之外,其余各兩組之間的對比均出現了明顯差異(P<0.01),而且血常規檢驗PLT、WBC、Hb、RBC臥姿組和下午組與坐姿組和上午組比較有明顯差別,生化組檢驗項目:K+、TP和ALT 3min組和坐姿組均比1min組和臥姿組明顯增加,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1 血常規坐臥兩組和上、下午采血兩組結果分析比較(x±s)
表2 1min、3min兩組間和臥坐兩組間生化結果對比
表2 1min、3min兩組間和臥坐兩組間生化結果對比
注:坐、臥組之間比較及1min、3min之間比較,*P<0.01。
組別例數K+(mmol/L)TP(g/L)ALT(U/L)Na+(mmol/L)GLU(mmol/L) 1min組3min組臥姿組坐姿組50 40 30 30 4.3±0.14 4.7±0.21* 3.8±0.22 4.2±0.12* 77.4±5.3 79.2±8.3* 69.2±11.2 78.8±9.2* 22.5±3.4 25.9±3.2* 29.7±1.8 33.1±2.9* 137.6±12.2 136.8±11.7 137.8±15.7 138.1±11.8 4.9±0.6 4.7±0.5 4.8±0.8 4.9±0.8
3.1 標本采集時間對血液檢測結果的影響血液采集時間對檢測結果有著明顯影響,一天內機體激素分泌量隨時間出現波動,比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高峰值期是在上午6~10點,低值時期是在凌晨0~4點,增幅達到150%~200%。促甲狀腺激素周期變化較小,峰值期出現在2~20點,低值時期發生于7~13點,增幅也達5%~15%;女性月經周期引起的激素變化對檢驗結果也有重要影響。血藥物濃度監測過程中,標本采集時間更應嚴格掌握,應遵循以下2條原則:(1)想要了解藥物的長期效應,必須在藥效的穩定期采集標本,一般在藥物五個半衰期前后。(2)想要了解藥物的峰值效應,一般在藥物輸注完成后1~2h內采集標本,但是毛地黃毒苷和地高辛藥物應在使用藥物后的6~8h進行采血;采集血培養需在使用抗生素藥物之前,在體溫高峰或估計寒戰來臨前進行,因為細菌寒戰發作與進入血流時間一般相隔1h[3]。
3.2 病人體位差異對檢測結果的影響病人在標本采集過程中采用不同的體位姿勢會引起檢驗結果出現差異[4]。立位或坐姿時,靜脈滲透壓明顯高于臥位,病人體內水分會由心血管系統移動至間質中。臥位時血漿量比立位高出將近12%,而在直立時,腎上腺素、醛固醇、血管緊張素以及促甲腎上腺素、總蛋白的增加量可以達到7%~70%,并且血漿中紅細胞計數、膽固醇、血紅素、免疫球蛋白A和血細胞壓積、甲狀腺素、免疫球蛋白G、天門冬氨酸基轉酶、堿性磷酸酶甘油三脂和白細胞計數等含量均會出現5%~15%的升高幅度[5]。因此,應根據不同的檢驗項目來選擇適當的體位姿勢。
3.3 止血帶對檢驗結果的影響使用止血帶也會對靜脈壓力造成影響,從而引發與體位姿勢改變相似的檢驗指標變化。有文獻表明,使用止血帶時間在1min之內,血液標本中各項檢驗指標不會發生改變[6]。當病人淺表靜脈不是非常明顯時,醫護人員可以鼓勵病人反復握拳以便活動上臂,使靜脈顯露更明顯。與靜態采血情況相比較,這種活動方式會使檢測值升高。止血時間較長或止血帶捆扎過緊,均會使血管內皮細胞釋放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使血小板因子4分泌增多,纖溶活性變強,加快血小板的激活[7]。因此,應在使用止血帶1 min之內采集血液標本,看到回血現象應立即松解止血帶;如果需要反復使用止血帶,應選用另一只上臂。
綜上所述,血液樣本采集過程中的血液采集時間、采血體位姿勢以及止血帶的使用均會對檢測結果造成影響[8]。為了能獲得準確的檢驗結果,采血人員應結合多方面條件,對影響血樣檢測的相關因素進行控制。全面掌握分析前因素對檢驗結果的影響,更有針對性的采取應對措施,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為臨床疾病分析、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1]王朝甘.影響臨床檢驗標本采集的因素及應對措施[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2,30(1):52.
[2]楊瑋.淺談血標本采集的質量影響因素及護理對策[J].遵義醫學院學報,2009,32(5):528-529.
[3]張璐靚,趙憲文.血液標本采集過程對檢測結果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1):388-389.
[4]王開軍,郭長青.血液標本采集過程對檢測結果的影響[J].濟寧醫學院學報,2008,31(02):163.
[5]徐建玲.血液標本采集過程中影響檢驗結果的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4):257.
[6]柴震,申曉芬.血液采集對檢測結果的影響及分析[J].醫學信息, 2010,(02):390-391.
[7]余麗華,任衛全.血液標本采集對檢驗結果的影響[J].青海醫藥雜志,2008,38(2):50-51.
[8]高杰.檢驗科應重視分析前標本因素對檢驗結果的影響[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2,30(5):461-462.
R446
B
1674-1129(2013)02-0191-02
10.3969/j.issn.1674-1129.2013.0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