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鴻雁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種子管理站,甘肅 合作 747000)
甘藍型春油菜是甘南州高寒陰濕地區種植的主要經濟作物,年播種面積約1 100 hm2,約占全州農作物播種面積的20.4%,占油料作物播種面積的98.0%[1],主要分布在海拔2 200~3 000 m的地帶。但受栽培品種單一和主栽品種增產潛力低等因素的影響,近年來甘南州油菜產量一直處于低而不穩的狀況。為了篩選出適宜在甘南州種植的春油菜品種,提高油菜產量和經濟效益。2011—2012年甘南藏族自治州種子管理站引進甘藍型春油菜品種3個,在甘南州合作市高寒陰濕區進行了引種比較試驗,現將結果初報如下。
引進甘藍型春油菜品種為青雜4號、青雜5號、青雜6號,均由青海省農林科學院春油菜研究所提供,對照為當地主栽品種甘南3號,由甘南州農業科學研究所提供。
試驗于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在甘南州合作市樂秀鄉峽村進行。峽村屬洮河流域,平均海拔2 450m,土壤為石灰性草甸土,年平均氣溫4℃,年均≥0℃有效積溫為2 300℃,年日照時數2 500 h,年均降水量480mm,絕對無霜期40 d。前茬作物小麥收割后深耕翻,封凍前耙耱整平。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每品種為1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面積20m2(5m×4 m)。每小區種20行,每行38株,行距20 cm,株距13 cm,保苗37.5萬株/hm2。設60 cm人行道,四周設1m保護行。試驗采用露地條播種植方式。播前結合淺耕一次性施農家肥22 500 kg/hm2、磷酸二銨150 kg/hm2作基肥,同時用50%辛硫磷乳油3 750 mL/hm2對水600 kg對地表進行噴灑,以殺滅地下害蟲及越冬蟲卵,耕后耙耱整平。油菜種子用5%甲拌磷顆粒劑按種子量的0.2%進行拌種,以防治跳甲等苗期蟲害。于2012年4月1日人工開溝播種,間苗2次,定苗1次。觀察記載生育期,成熟后按小區單收計產,并按小區隨機取樣20株進行考種。

表1 參試春油菜品種的物候期及生育期

表2 參試春油菜品種的主要經濟性狀
從試驗結果(表1)可以看出,露地條播種植方式下,各品種的生育期在103~108 d。其中青雜6號生育期最短,為103 d,較對照品種甘南3號(CK)早熟5 d;青雜5號次之,為106 d,較對照品種甘南3號(CK)早熟2 d。青雜4號和對照品種甘南3號(CK)生育期最長,均為108 d。
從表2可以看出,株高以青雜6號最高,為173.7 cm,較對照品種甘南3號高61.7 cm;青雜5號次之,為167.3 cm,較對照品種甘南3號高55.3 cm;青雜4號居第3,為132.8 cm,較對照品種甘南3號高20.8 cm。分枝部位以青雜6號最高,為68.65 cm,較對照品種甘南3號高29.65 cm;青雜5號次之,為60.60 cm,較對照品種甘南3號高21.6 cm;青雜4號較對照品種甘南3號低19.2 cm。第1次有效分枝數以青雜6號最多,為8.2個,較對照品種甘南3號多4.7個;青雜5號次之,為8.1個,較對照品種甘南3號多4.6個;青雜4號居第3,為4.9個,較對照品種甘南3號多1.4個。單株有效角果數以青雜5號最多,為216.9個,較對照品種甘南3號增加148.9個;其次是青雜6號,為198.8個,較對照品種甘南3號增加130.8個;青雜4號居第3,為146.6個,較對照品種甘南3號增加78.6個。角果粒數以青雜6號最多,為24.8粒,較對照品種甘南3號增加5.8粒;其次是青雜5號,為23.5粒,較對照品種甘南3號增加4.5粒;青雜4號居第3,為22.7粒,較對照品種甘南3號增加3.7粒。千粒重以青雜5號最重,為3.80 g,較對照品種甘南3號增加0.70 g;其次是青雜6號,為3.70 g,較對照品種甘南3號增加0.60 g;青雜4號居第3,為3.80 g,較對照品種甘南3號增加0.26 g。
試驗結果(表3)表明,在露地條播種植方式下,引進的3個春油菜品種產量均明顯高于對照品種甘南3號。其中以青雜6號折合產量最高,為3 210 kg/hm2,較對照品種甘南3號增產154.8%;青雜5號次之,為3 150 kg/hm2,較對照品種甘南3號增產150.0%;青雜4號居第3,折合產量為2 790 kg/hm2,較對照品種甘南3號增產121.4%。對產量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青雜5號與青雜6號間差異不顯著,但與青雜4號、甘南3號(CK)間差異極顯著;青雜4號與甘南3號(CK)間差異極顯著。

表3 參試春油菜品種的產量結果
在甘南州合作市高寒陰濕區露地條播種植方式下,甘藍型春油菜品種青雜4號、青雜5號、青雜6號的折合產量均顯著高于對照品種甘南3號。綜合考慮認為青雜5號、青雜6號增產潛力大,綜合農藝性狀優良,可在甘南州洮河沿岸大面積種植。
[1]白寅生,曹 鈞,師尚義.甘南州甘藍型雜交油菜品種引種試驗初報[J].甘肅農業科技,2005(1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