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西方國家都曾推行過“大部制”,它們的經驗或許能給我們提供一些參考。
縱觀美、英、法、日等西方發達國家中央(或聯邦)政府機構概況可以看出,這些國家內閣部門數量都沒有超過20個。最多的是加拿大和新西蘭,有19個部門,英法兩國是18個,最少的是日本,其內閣僅設12個省廳。盡管西方發達國家在實施大部制過程中各有特色,但也有不少共性特點。
最早推行“大部制”的國家當屬英國,從1964年起就開始進行小規模的機構改革。1970年,英國首相希思領導下的保守黨政府,完成了大規模的“大部制”改革。
環境部合并了原來的住房和地方政府部、公共建設和工程部及運輸部,此外還接管了原屬于內閣辦公廳的污染控制署。貿易和工業部則合并了原來已經屬于大部的技術部和貿易委員會,并且從就業和生產力部接管了壟斷和兼并事務的職責。此外,政府還設立了一個跨領域、跨學科的政策評審小組,其使命是把整個政府的注意力聚焦于“事關總體戰略”的事務上。
英國實行“大部制”的基礎是完成兩個剝離:第一,把非決策性的執行任務從各部委剝離出去,交給非政府公共機構;第二,把另一些任務交給私營部門,不再作為政府的職能。
這種把決策和執行相剝離的做法,賦予了行政執行機構較大的靈活性。譬如,執行機構的首席執行官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執行機構自己決定內部機構的設置、人員的任用以及工資獎金福利等;在資金使用上,大多數行政執行機構可以收費,并盡可能地采用企業管理的方法和技術,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不過后來,由于工黨和保守黨在理念上不同,英國的政府機構改革幾經反復,上世紀80年代起由大轉小,到1997年又由小轉大。
在推行“大部制”方面,澳大利亞是西方國家中的另一個典型。相對于英國經常變來變去的做法,澳大利亞部委的數量和名稱都相對比較穩定。
1987年7月,澳大利亞工黨領袖霍克在大選獲勝連任后,很快宣布了政府機構調整方案,將原有的28個部削減為18個,除兩個部(退伍軍人部和原住民事務部) 之外,每個部都由內閣部長領導。譬如把教育、培訓和勞動力市場職能進行統合,設立就業、教育和培訓部;把運輸、航空和通訊服務進行整合,設立運輸和通訊部。
在實施政府機構重組的過程中,政府的周密部署和妥善應對,是其得以成功推行的一個重要因素。據統計,1987年之前,澳大利亞政府平均每年機構調整18次,而1987年之后僅為每年4次,這說明政治家、公務員和民眾已經逐步接受了這一體制。
美國聯邦行政當局的部級機構只有15個。關于美國的大部,人們談論最多的是“9·11”事件后于2002年成立的國土安全部。其實,美國其他的部也很大。如交通運輸部就包含了海、陸、空運輸,體現了“大運輸”的概念;農業部涵蓋了類似我國的農業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的職能。
與英國和澳大利亞不同的是,美國的大部并不存在決策與執行相分離的安排,而是全方位地涵蓋某個領域的一切職能。
以1977年成立的能源部為例,它的使命是促進國家經濟和能源安全,促進科技創新,保障核武器場地的環境清理。圍繞完成這一使命,該部確立了如下5個戰略主題:能源安全、核安全、科學發現與革新、環境職責和卓越管理。根據這些主題又確定了16個戰略目標。能源部的年度預算超過230億美元,聯邦雇員和合同雇用人員超過10萬人。
在職能完整性上,美國國土安全部又要更勝一籌。國土安全部至少綜合了22個機構,現有18萬名雇員。這些機構被整合到4個司:邊境和交通安全司、危機準備和應對司、科學技術司及信息分析和基礎設施保護司。
雖然部委不多,但美國采用大量獨立機構輔佐,以滿足管理的需要,像著名的中央情報局、環境保護局以及美聯儲等,其編制性質接近于中國的差額撥款事業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