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吳再豐
睡眠是生命延續必不可少的。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大和地球環境的惡化,人們對睡眠這一問題更加關注。為自身的健康著想,人類能否對占到自己人生1/3時間的睡眠多一些了解?能否真正解決睡眠帶來的各種問題?睡眠質量與人類壽命長短之間有什么關聯?睡眠對人的性格形成和兒童的生長發育有什么至關重要的影響?讓我們來看看科學家怎樣回答諸如此類的問題。
從世界各國的睡眠調查來看,人的睡眠時間差不多都一樣,平均為每天7~8小時。失眠者為睡眠時間太短而苦惱,而醫生勸其睡眠7~8小時,就是以此為依據的。那么,人必須睡眠7~8小時的科學根據是什么?也許沒有一個人能準確回答得出來。
近年來,對睡眠的科學研究表明,占到人的一生的1/3時間的睡眠,對人余下的2/3時間的工作和生活有著極大的影響。一項研究指出,睡眠時間過短和過長都會縮短人的壽命。該研究以100萬人作為對象,調查了睡眠時間與6年后的死亡率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在30歲的人中間,每天只睡5小時的人與正常睡眠的人相比,其死亡率高達10%以上;而對于60歲以上的老齡者,過多的睡眠則是危險的。
研究者指出,與其說睡眠過分不足會導致壽命縮短,不如說失眠或多睡會引起疾病,只是自己覺察不出來而已,如睡眠呼吸暫停癥。睡眠呼吸暫停癥指在睡眠中接連不斷地暫停呼吸,表現癥狀多是患者在睡眠過程中感到呼吸困難,常被憋醒,引起夜間睡眠不足,白天發困。這種情形特別在老齡者和肥胖者中居多。因扁桃腺肥大,患者躺下后,喉嚨會變窄,造成呼吸困難。長期暫停呼吸容易引起心絞痛,同時伴隨血壓升高,這就是縮短壽命的直接原因。

美國醫學專家在調查睡眠與人的性格之間的關系時發現,睡眠類型包括標準睡眠型、短睡眠型(睡眠時間在6小時以下)和長睡眠型(睡眠時間在9小時以上)。短睡眠型的人通常性格外向,開朗,生氣勃勃,這種類型的代表人物是愛迪生和拿破侖;而長睡眠型的人通常性格內向,表現為神經質,好煩惱,這種類型的代表人物是愛因斯坦。
令人不解的是,前者只睡4個小時也若無其事,后者不睡足9個小時就鎮靜不下來,兩者何以產生如此之大的差別?這與他們的睡眠質量有關。
人的睡眠按腦電波種類劃分為五種狀態。由于腦電波頻率降低,第一至第四種狀態被統稱為慢波睡眠。它占睡眠時間的75%~80%。其中第一、第二是淺睡眠狀態,指人從清醒狀態向睡眠狀態過渡,并進入初睡狀態。淺睡眠狀態的人最容易覺醒。第三、第四是深睡眠狀態,這個階段的人不易被喚醒。第五種狀態占睡眠時間的20%~25%。這時大腦皮層的活動與覺醒時類似,腦電波頻率加快,眼球運動迅速,夢境常在這時發生。這五個狀態組成90分鐘一個周期,一夜之間反復交替大約五次,然后醒來。
除了睡眠時間與睡眠質量外,睡眠與人的體溫節律(類似人的晝夜節律)有關。例如,在白天,人的體溫高,脈搏也快,自律系統不休息,所以難以入睡。即使大腦入睡,身體仍然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有趣的是,體溫節律根據人的不同分為兩種類型,即早晨型與深夜型。早晨型的代表是杜魯門,他在白宮任總統期間從早晨起來一直到中午都忙于處理公務;深夜型的代表是丘吉爾,他早晨遲遲不起床,起床后,上午只做些生活瑣事,直到午后才開始處理公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人的不同節律類型,至今還是個謎。但是人們發現,這兩種類型的人的性格是不一樣的,早晨型的性格大多內向,深夜型的性格大多外向。由此,了解自己屬于哪一種類型,對今后發揮自己的才能很重要。舉例來說,如果愛因斯坦按照愛迪生的習慣生活,實在令人懷疑他還能否產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相對論。
一般來說,由于人們不知道睡眠與體溫有密切關系,所以在生活中產生了諸多煩惱。例如,夫婦兩人的生物鐘不一致,結果婚后的生活很不協調。丈夫一到夜里就精神煥發,不到12點不想入睡,妻子卻一到夜里9、10點鐘就發困想睡。這種情況使夫婦之間很少能在一起交流感情,日久天長,關系就不融洽了。由此,專家們建議在找對象時應相互了解一下對方的體溫節律,猶如考慮對方的容貌、身材一樣。
眾所周知,睡眠有助于孩子的生長發育。事實上,剛生下來的嬰兒差不多24小時都是在睡眠中度過的。隨著不斷成長,兒童的睡眠時間漸漸縮短,直到成年后固定在7個半小時左右。
有趣的是,研究人員意外地證實了“睡眠有助于孩子生長發育”這句話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他們發現,人在睡眠時(準確地說是在慢波睡眠時)會大量分泌一種與發育有關的生長激素。并且無論是把睡眠時間(包括午睡)挪前或挪后,人在入睡后大約70分鐘,激素分泌就達到最高峰。實驗證明,這種激素分泌起始于孩子出生3個月后,在形成像成年人那樣的慢波睡眠階段時達到最高;4~5歲以后直至進入青春發育期,不僅在夜里,就是在白天,激素分泌也十分活躍;大約過了50歲后,激素分泌急速減少,直至70~80歲停止。

越野賽跑選手的慢波睡眠會增加。

還有許多研究表明,某種類型的侏儒癥(因發育停止而引起的身材異常矮?。┗颊叩纳L發育情況也與睡眠狀態息息相關。如果沒有母親的愛撫,加之孩子睡眠不充分,孩子的生長發育情況就會變差;如果有母親適當的愛撫,睡眠環境也好,那么孩子的生長發育情況會好很多。
還有專家指出,人在進行適當運動后可以增加慢波睡眠。進行了92千米越野賽跑后的選手,其睡眠中慢波睡眠可增加20%~40%。由于慢波睡眠增加,生長激素的分泌也會增加,有助于生長發育。
嬰兒剛出生時無意識地反復睡眠與覺醒,之后慢慢地感覺到日夜區別,到4個月時完成似晝夜節律(接近于24小時周期性的節律)。在此之前,生長激素分泌集中在睡眠中,直到似晝夜節律形成之后,激素分泌才集中于慢波睡眠,而慢波睡眠的出現由白天覺醒的質量所左右。所以,白天覺醒質量好,對于嬰兒來說關系重大。如果質量不好,到三四歲時,孩子在行為上就可能表現出各種問題(如孤獨癥和以沉湎于幻想、脫離現實為特征的精神分裂癥)。因此,出生后4個月的睡眠質量決定了一個人未來的命運。
在現代社會,人的晝夜節律幾乎都顛倒了,這對嬰兒來說是極其危險的。夜晚在耀眼的燈光照射下如同白晝;白天,為了防止陽光射入,窗戶被窗簾嚴嚴實實地遮住。生活在這樣環境里的嬰兒,頭腦不混亂才怪吶!
為了避免落入這樣的危險境地,小兒神經專家提出了早期檢查法,即用睡覺的姿勢(睡相)來判別睡眠節律形成的好壞。睡相大致分成三種:一是肌肉抽動;二是身體彎曲、胳膊關節運動;三是翻身、伸懶腰等全身運動。這些動作的發生時間各不一樣,第一種是出生后一周之內,第二種是出生后3~6個月,第三種是出生后10~13個月。
專家指出,睡眠節律的形成好壞不只會對兒童造成巨大的影響,對成人也是如此。例如,與普通人相比,憂郁癥患者會提前出現快波睡眠。通常,快波睡眠在入睡后90分鐘出現,可是憂郁癥患者在40~50分鐘就出現了。另外,體溫也會出現偏移。正常人最低體溫出現在凌晨4點左右,而憂郁癥患者則會提前。因此,有專家認為憂郁癥是由睡眠節律紊亂造成的??茖W家正致力于對這一假說進行驗證。
睡眠,顧名思義,是指大腦皮質處于休息狀態。但長久以來,人們對睡眠的認識存在一些偏差。比如,人們都認為焦慮不安時不易入眠,如即將參加戰斗的士兵在臨戰前一夜想必是一夜不能合眼。然而,調查結果出人意料。臨戰前夜,士兵睡覺的時間反而比平時更長,酣睡的人數也比平時更多。據推測,這是因為士兵們預感到即將到來的恐懼,出于防御本能入眠。一項針對500人進行的“對睡眠需求變化”的調查發現,壓力與睡眠有極強的關系。每當發生疾病、調動工作、死別、工作緊張時,人們對睡眠的需求反而會增加,睡眠的時間也會更長。特別是痛苦和煩惱接踵而來時,快波睡眠會增加。據此,專家提出,睡眠具有修復身心、平衡崩潰的奇妙功效。果真如此的話,那么,過去人們對睡眠的傳統認識是有問題的。
又如,人們常認為睡的時間越長越好,其實不然。長時間睡眠反而會使人昏昏沉沉,沒精打采。這是因為如果一個人總是睡覺,容易促使其大腦中專管睡眠的神經中樞疲勞,而其他的神經中樞則長時間處于抑制狀態,興奮性反而會降低。另外,從腦電圖來看,在這種睡眠中,慢波睡眠一點也沒增加,睡眠的質量很差。
再如,人們過去認為幾天不睡覺會使人發瘋。事實上,專家們反復進行的不睡覺實驗證明,幾天不睡覺,人將出現判斷能力低下、情緒焦躁不安等狀況,但睡眠不足一旦達到極限,人就會自然而然地進入睡眠狀態,絕不至于發瘋。目前不睡覺的世界記錄是由22歲的美國青年維爾多·朱爾創造的,他可以連續18天20小時不睡覺,而且之后只需睡上14個小時就能恢復正常。
我們現在對睡眠的認識還是極其膚淺的,但我們相信人類一定能夠揭開睡眠的奧秘,掌握和控制自己的睡眠,使人生更有價值。

有研究認為,當睡眠不足達到極限時,人會自然而然地進入睡眠狀態,而不至于發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