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艷,田娟榮,秦紀偉
(北京京北職業技術學院,北京 懷柔 101400)
高職建筑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調查與分析
鄒 艷,田娟榮,秦紀偉
(北京京北職業技術學院,北京 懷柔 101400)
為了掌握高職建筑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現狀,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實踐、科學知識四個方面對高職建筑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充分分析了調查結果,提出要從主動性、實踐性、協作性、發展性四個切入點入手,有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調查與分析;切入點
創新型國家的建設需要創新型人才,如何全面培養高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如何有效開展大學生創新教育,已經成為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1]。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2]。教育工作者必須找準切入點,有的放矢,才能保證創新教育改革的順利進行和不斷完善,這就要求我們對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現狀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隨機選取北京京北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2009級和2010級共216名在校生,其中男生173名,女生43名,年齡在17~21歲之間。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掌握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現狀。高職建筑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內涵十分豐富,筆者結合其特點,建立了創新能力評價的指標體系[3-6],并形成了相應調查問卷。為了便于對調查結果進行定量分析,問卷各題目所對應的四個選項分別表示“很強”(A)、“較強”(B)、“一般”(C)、“較弱”(D)四種程度,并借鑒利克特計分方式,對四個選項由強到弱賦值4分、3分、2分、1分。由于各評價指標問卷題目設計數量不同,因此引入“得分率”的概念,表示問卷平均得分與總分之間的相關性。
2.1 調查結果
本研究共收回有效問卷216份,調查問卷統計結果見表1。
表1 高職建筑類學生創新能力問卷統計表
2.2 問卷分析
2.2.1 創新意識
調查結果顯示,高職建筑專業學生創新欲望平均得分6.78分(總分12分),得分率為56.5%,表明學生創新欲望一般。由圖1可以看到,一半以上(56.3%)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一般,習慣于傳統的教師灌輸式的學習而不善于自我把握學習內容和方法;35.5%(10%+25.5%)的學生敢于質疑教師的權威,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然而接近六成(59.1%)的學生更愿意被動接受教師講解的內容而不敢對教師提出異議;雖然45.5%(8.2% +37.3%)的學生能夠做到主動提問并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然而接近一半(49.1%)的學生是被動思考,同時還有5.4%的學生不思考、不提問,等待別人的答案。
圖1 創新欲望各指標選項百分比分布圖
學生創新品質平均得分9.26分(總分12分),得分率為77.2%,表明學生具有較好的創新品質。圖2表明,高職建筑類學生有七成多具有較強的積極進取、發奮圖強的精神(78.2%),并且具有一定的自信心(73.6%);然而冒險意識不足,僅有3.1%的學生不懼怕困難和挫折,相信自己能夠克服,39.8%的學生意志不堅定,有時會懷疑自己,近五成(49.2%)的學生雖然短期內有克服困難的勇氣,但時間一長就容易選擇放棄。
圖2 創新品質各指標選項百分比分布圖
2.2.2 創新思維
調查結果顯示,高職建筑專業學生發散性思維水平較強,平均得分6分(總分8分),得分率為75.0%。學生想象力思維水平和直覺思維能力普遍較高,然而仍有3.3%的學生沒有豐富的想象力,1.3%的學生直覺思維較差。
圖3 發散性思維各指標選項百分比分布圖
學生邏輯性思維平均得分5.58分(總分8分),得分率為69.8%,表明學生邏輯思維水平較強偏下。學生演繹思維水平分布與歸納思維水平分布具有相似性,演繹思維與歸納思維很強、較強、一般的學生分別約占學生總人數的兩成、三成偏上、及四成多,而這兩種思維水平較差的學生比例不超過1%。
圖4 邏輯性思維各指標選項百分比分布圖
2.2.3 創新實踐
高職建筑專業學生創新技能平均得分8.13分(總分12分),得分率為67.8%,表明學生創新技能總體水平一般。由圖5可以看到,僅有十分之一(10.9%)的學生具有很強的發現問題的能力,而一般(41.8%)及偏上(46.4%)水平的學生分別占四成多;在知識拓展方面,有一半多(50.9%)的學生利用多種途徑和資源更新知識的能力一般;雖然23.6%的學生能迅速高效的找到需要的信息,而絕大多數學生科技檢索能力處于較好(42.7%)和一般(31.8%)的水平,并有1.9%的學生能力較差。
圖5 創新技能各指標選項百分比分布圖
高職學生創新活動的得分不容樂觀,平均得分15.08分(總分24分),得分率為58.6%,表明學生創新活動水平處于一般偏下。僅有11.8%的學生經常到建筑工程企業實習以獲得相關工作經驗,四成多(42.6%)的學生偶爾進行企業實習,但仍有8.3%的學生沒有企業工作經驗;約有五分之一的學生經常參加專業以外的社會實踐活動以獲得社會經驗,但一半多(17.9%+36.8%)的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經歷一般,兩成多的學生缺乏社會經驗;雖然近六成的學生(17.3%+23.6%+18.2%)參加了班級或學生團體,有一定的組織協調能力,但有高達四成的學生組織協調能力較差;學生參加校內外學術會議、科技研討等活動的情況不盡人意,有五成多(51.5%)的學生沒有這方面的經歷,僅有4.2%的學生經常參加學術活動;14.5%的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很強,近六成的學生處于較強(30.6%)或一般(28.2%)的水平,然而26.7%的學生處于較差水平;學生參加第二課堂競賽情況各選項百分比分布較為接近,有五分之一(21.8%)的學生在大學期間經常參加如職業技能大賽、建筑模型大賽、測量比賽等各類競賽,分別有近三成(29.1%和29.2%)的學生參加競賽活動的情況為一般和偶爾,然而沒有參加過任何競賽的學生也占到約五分之一(19.9%)。
圖6 創新活動各指標選項百分比分布圖
高職學生創新成果的得分率為各項評價指標最低值,僅為48.5%,平均得分10分(總分16分),表明創新成果不足是制約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重要方面。由圖7可以看到,高職學生在取得英語、計算機等應用能力證書和崗位證書方面較好,均有四成多的學生在大學期間取得了多項應用能力證書或技能證書,且三成多的學生取得了一項應用能力證書或技能證書,這與高職院校對學生取得應用能力和崗位證書的引導與重視是分不開的。然而在參加各類競賽獲獎方面卻不如人意,有三成(30.0%)的學生在大學期間沒有參加過各類競賽,四分之一(26.4%)的學生參加過競賽活動但沒有獲獎,參加區、院級競賽以及市級競賽獲獎的學生比例較高為30.9%,而參加市級以上競賽獲獎的學生僅占12.7%。對于較高層次的創新成果如發表科技論文,是高職學生的弱項,有七成多(73.6%)的學生未寫過科技論文,17.4%的學生有過投稿經歷但未能發表,5.7%的學生發表了一篇科技論文,僅有3.3%的學生發表了多篇科技論文。
圖7 創新成果各指標選項百分比分布圖
2.2.4 創新知識
高職建筑專業學生專業知識平均得分8.68分(總分12分),得分率為72.3%,表明學生專業知識總體水平較好。在專業知識和技能方面,僅有1.6%的學生掌握較差,14.5%的學生專業知識扎實且專業課成績優秀(90分以上),34.8%的學生專業課成績良好(80~90分),49.1%的學生成績合格(60~80分)。在實習、實訓中,能否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衡量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有效手段,其中,十分之一(10.9%)的學生表現突出,近一半(48.7%)的學生能夠做得較好。絕大多數學生實踐成績合格,其中七成多(24.5%+46.4%)的學生能夠達到良好及以上。
圖8 專業知識各指標選項百分比分布圖
高職學生相關學科知識水平一般,平均得分2.67分(總分4分),得分率為66.8%。僅有14.5%的學生具有豐富的人文、自然科學知識,四成多(41.8%)的學生有一定的相關學科知識,40.1%學生表示知道一些,而3.6%的學生人文和自然科學等相關知識比較匱乏。
高職建筑專業學生創新知識的得分率為59.3%,平均得分4.74分(總分8分),表明學生創新知識水平一般。圖10表明,有近四成(37.3%)的學生沒有參加過創新知識的培訓課程,僅有十分之一的學生參加過多次創新能力培訓,可見高職學生較缺乏自主創新的基礎;在主動學習創新知識方面,13.6%的學生能夠利用圖書館、網絡等資源以掌握豐富的創新相關知識,近八成的學生主動性較好(33.6%)或一般(44.7%),然而8.2%的學生完全沒有自主學習創新知識。
圖9 相關學科知識各選項百分比分布圖
圖10 創新知識各指標選項百分比分布圖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高職建筑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需將以下幾方面作為切入點:
第一,提高主動性。改革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推動學生參與科研創新活動,充分發揮其主體精神和積極作用。
第二,把握實踐性。創新活動是一種創造性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創新活動結合實際、服務社會,才能使創新能力培養充滿生命力。
第三,重視協作性。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僅與智力因素有關,也是個性品質中的協作特征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結果,注重學生情智全面發展,才能有效促進他們創新潛能的發揮。
第四,關注發展性。學生創新能力受到內外多種因素綜合影響,隨著其知識結構、思維方式的改進和實踐活動的深入而提升,充分掌握學生創新能力水平,適時引導,保證學生創新能力順利發展。
[1]顏惠庚,李弘,李耀中,等.高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J].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4):1~5.
[2]陳巖.高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途徑和切入點[J].開封大學學報,2007,(3):46~48.
[3]紀延光.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發現與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4,(26):66~67.
[4]呂佳.關于高職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考[J].職教論壇,2011,(29):75~77.
[5]李潤生,徐鋒.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制約因素及對策思考[J].黨史文苑,2004,(12):109~110.
[6]羅玲玲,王素君,張曉霞,等.建構一般工科院校大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評價體系[J].遼寧教育研究,2003,(8):59~61.
責任編輯:張隆輝
G718.5
A
1672-2094(2013)02-0138-05
2013-02-06
2012年度北京京北職業技術學院立項課題(課題編號:J B Z YY201202)。
鄒 艷(1981-),女,山東淄博人,京北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
田娟榮(1976-),女,陜西渭南人,京北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設備教研室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暖通,防火排煙及人員疏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