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 芙

魏芙上海歌劇院國家一級導演,獲獎舞劇有《大禹的傳說》《白蛇與許仙》。擔任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國際服裝藝術節、全國殘運會等近百臺開幕式文藝演出總導演,創編大型舞蹈《上海紫竹調》入選北京奧運會開幕式
作為一名普通觀眾,很執著地守候在電視機前,幾乎一場不誤地看完了熱播全國的“舞林爭霸”全程比賽。緊張精彩,懸念難卜,高潮迭起……有時讓人激動萬分,有時讓人惋惜不已,真是一次讓人為此揪心而又大飽眼福的視覺盛宴。最終何人勝出,真的已經不重要了,大賽的成功在于她提供了一個讓更多年輕舞者展示風采的平臺,選手間既有對抗爭斗,又有合力拼搏,讓他們看到山外有山巔峰還遠,讓更多百姓了解當今中國舞蹈的進步和發展,以熱誠之心給予推波助瀾的支持。對于我們這些一輩子投身于這個事業的舞蹈人來說,更堅定了“愛她無悔”的信念。
因為是高手間的比拼,選手們個個優秀,難分上下。說真的,有膽量上這個擂臺,真是要有底氣和實力的!而大賽的另一個設定:讓不同舞種,非主觀意愿地混搭組合聯合作戰,讓每一次的創編和演繹增加了難度,卻讓每一個主題的完成,帶來了更多的可能和意想不到的效果。用某評委的經典點評來形容:“好看!太好看了!”
在我們為有這么多優秀的舞者和優秀的編舞而感到驕傲與振奮的同時,同在一個時空下的評委席上,一些評委的“津津樂道的作秀”讓人感到賽場的嚴重失衡,不斷的打岔,喧賓奪主,拍著桌子,相互攻擊,為了幕后的分歧,大打口水戰。在比賽現場,把選手和觀眾撂在一邊,非要爭個青紅皂白不可,一個不樂意就摔手離場而去。發展到總決賽當口,竟還糾纏于某細節,喋喋不休,還逼著選手要當場表態,作證。這真是空前絕后的拙劣之舉,真沒有見過有哪次比賽的評委有這么囂張跋扈的。同是評委的楊麗萍終究也被激怒了,萬分傷感地起立指責道:“舞蹈是我們心中的神圣殿堂,不要再搞這種七七八八的事了!”
長達數月的精彩盛宴,讓人多留下一些回味不好嗎?竟未想,最后個別評委如此失控,讓人如吃了一口沙子,難吐難咽啊,真不是“悲哀”二字可以了得。有人猜,這是故意作秀,為了提高收視率。我想,不會這么荒唐吧?這么高水準的比賽,難道還需要評委去作如此不上大雅之堂的“奉獻”?本人真希望那一刻全國的電視來個“信號連接障礙”——出現一個大大的黑屏,至少還能給我們舞蹈界留一點臉面吧。
這么高規格的比賽,出場的評委都可謂這個藝術門類的“權威人士”,他們既代表著各自不同的藝術認知,同時還肩負著這個門類的最高評判的標準。文藝類的評委,雖沒有像體育賽事有裁判員代表宣誓的環節,但是在受聘時一般都要簽“評委承諾書”的,評委和選手一樣應該遵守比賽的章程和約定,而不是凌駕于公共約定之上,隨心所欲地濫發其詞。不然,太過于情緒化的表露和濫用評委職權的做法,會有失評判的公平與公正。
縱觀全程比賽真讓人為選手擔憂:吃苦受累、流血流汗是自己心甘情愿的,這是自己的選擇和夢想;可是帶著一顆虔誠之心,想聆聽一下“大師們”的諄諄教誨,卻冷不防踩著一顆地雷,把你炸得暈頭轉向,還不容分辯一定要趕你出局——“下去!這個不算,編好了再來!”作為評委,你可以行使你打分的權力,可以不給分,可是取消選手的比賽資格可不是某一個評委可以濫用的。我真不希望“舞林爭霸”的“霸”字是體現在此處。當我們看到一個非常優秀的小伙子一臉惘然,強忍著委屈的淚,他的退出比賽是必然的。當然評委可以說:“我對你這樣的演員要特別嚴格”,按常理似乎也可以說得通,可是人家可以不信,人家有眼睛,有判斷力,選擇退出就是一種原則和態度,也是一種無聲的抗議。
對于上海選手朱潔靜,我認為她是最了不起的,不拿第一沒關系,沒有人會否認你的優秀,我更佩服的是你的心理承受能力。那些“朱大小姐清高”、“總是一副端著的架子”等七七八八的個人偏見,是會多多少少誤導某些評委和觀眾的。不要以為選手們都是用鋼鐵煉成的,從而把該打不該打的棍子,一古腦兒地打上去;甚至還出現把評委私下議論錄音播放出去的錯誤(順便說一句,這是違反比賽紀律的),但可喜的是,這絲毫沒有動搖朱潔靜的真誠信念,她依然坦坦蕩蕩地展示著自己的美麗,也讓我們大家看到了一個大舞團的首席演員的大將風度,以及尊重評委、尊重比賽規則的嚴肅態度。和個別選手生怕惹火燒身、違心討好評委的做法相比,我認為這樣的“清高”恰恰是一個藝術家不可缺失的美德。
遺憾之余,我們慶幸還有世界舞壇公認的舞蹈家——楊麗萍評委,她對選手的由衷欣賞和贊美,給劍拔弩張的賽場帶來了溫暖感。本是一批還沒有真正出道成才的新人,欠成熟是難免的,作為大師級別的“孔雀公主”能站在選手角度說出“這個對于你們來說太不容易了,要是我上去,早就被刷下來了”——理解和謙和、中肯和善意的點撥,讓我們看到一個像孔雀一樣美麗的藝術家,以她人格魅力的光輝,指引著后人的前進之路。與某些評委的刻意做秀相比,楊麗萍的優秀,如溫潤的璞玉,為我們舞蹈人爭光。這樣的優秀評委,才與臺上優秀的年輕舞者相匹配。
我不得不說這樣的觀點:如果選秀節目陷入“收視率至上”的誤區,就很容易寄望于低級的“爭吵”和跋扈的“霸氣”,無非這樣的鏡頭會奪人眼球。可是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對好與壞美與丑的判斷,不會完全迷失方向。《中國好聲音》與《我是歌手》都以純粹的藝術質量取勝,沒有“七七八八”的小家子斗嘴慪氣,照樣做得妙趣橫生,收視率照樣冠蓋群雄。好聲音和好歌者,好舞蹈和好舞者,這才是永遠的真正看點。評委說到底是一味調料,調料用過頭了,菜就不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