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清,范文浩,王琳琳,曹 紅,曹寶森
(國家食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中心,北京 100094)
掃描電子顯微鏡原位觀察可食用淀粉顆粒的超微形貌
王紹清,范文浩,王琳琳,曹 紅,曹寶森
(國家食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中心,北京 100094)
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對25種可食用淀粉顆粒的超微形貌進行原位觀察,與經典工藝提純的淀粉顆粒形貌對比,發現經典淀粉提純工藝對淀粉顆粒的超微形貌幾乎沒有影響。另外,根據對各淀粉的生長環境的觀察,發現生長空間對成熟谷物(小麥除外)淀粉顆粒形貌形成過程中有較大影響,而對豆類和根莖類食品原料沒有影響。
可食用淀粉;原位觀察;超微形貌;掃描電子顯微鏡(SEM);空間影響
到目前為止,所有國內外關于淀粉顆粒的研究,多是對通過經典工藝提純的淀粉顆粒進行研究,如超微形貌觀察[1-4]、結晶程度測定與熔點測試[5-9]等。這些研究采用經典淀粉提純工藝包括原料洗滌、粉碎、過濾、沉降、除蛋白、重復洗滌、沉降、烘干等處理操作[10-11]。但對于這些提純工藝是否會對淀粉顆粒的形貌產生影響,研究較少。在本課題研究中,也對通過經典淀粉提純工藝提純的25種可食用淀粉顆粒的超微形貌特征進行了詳細觀察[12-13],但對提純工藝是否會影響淀粉顆粒的形貌,也未進行分析。雖然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下,不同種類的淀粉顆粒顯現出形態各異的超微形貌特征,但這些特征是否與淀粉顆粒原始形貌特征一致,仍需研究驗證。因此本研究,在對25種農作物經過簡單的生物固定化處理后,對其中的可食用淀粉顆粒的超微形貌,通過SEM進行原位觀察。
另外就前期研究[13]中提到的淀粉顆粒超微形貌特征形成機理問題,經對25種不同類別農作物中的淀粉顆粒超微形貌進行原位觀察和分析,發現一定的淀粉顆粒形貌特征規律。因此通過此項研究,不僅可以了解淀粉顆粒的原始形貌特征,而且在對不同種類淀粉顆粒在食品原料中堆積結構的特征分析中,探討淀粉顆粒形貌與成長環境相互作用機理的新觀點。
1.1 材料與試劑
所用淀粉提取原料采購于北京各大超市,淀粉樣品為本實驗室自行提取。
所用化學試劑均為分析純,購自北京化工試劑公司。
1.2 儀器與設備
S3400N型掃描電子顯微鏡 日本日立高新技術有限公司;Rotofix 32A離心機 德國Hettich公司;GZX-9140 MBE鼓風干燥箱 上海博迅實業有限公司醫療設備廠。
1.3 方法
1.3.1 淀粉原料樣品處理
對于含水量較高的塊莖類淀粉原料,切取25g左右塊莖,并切成2mm厚的薄片,依次置于30%、50%、75%、95%的乙醇中進行梯度脫水,最終樣品在烘箱中40℃條件下烘干過夜。對于含水量較低,淀粉含量較高的谷物類淀粉,如大麥、玉米、大米、小麥、豆類等,可以通過錘擊或擠壓等方式直接破碎樣品,碎塊可直接用于電鏡觀察。
1.3.2 淀粉提取
稱取50g原料(馬鈴薯塊莖或干玉米顆粒),經去離子水洗滌干凈后,室溫條件下于100mL 1g/100mL的亞硫酸氫鈉溶液中浸泡過夜。樣品粉碎后,漿液過100目標準篩,篩下的淀粉懸濁液經4000r/min離心20min,分離得淀粉沉淀。所得淀粉沉淀用超純水反復洗滌、離心3次后,分散于0.2%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放置3~5h。再在同樣離心條件下分離出淀粉,并用去離子子水反復清洗、離心3遍,最后所得沉淀再分散于去離子水中,靜置沉降,倒掉上清液后,除去上面有顏色部分,將剩余的淀粉置于烘箱中,40℃條件下烘干過夜。
1.3.3 掃描電子顯微鏡制樣和觀察
對于大米、小麥、玉米及豆類等干燥的淀粉含量高的種子,采用直接破碎法,將碎塊的斷裂面朝上,通過導電膠帶固定到樣品臺上,然后噴金制樣。對經過逐級脫水的根莖類樣品,將干燥好的樣品片掰成碎塊,斷裂面朝上,通過導電膠帶黏附在樣品臺上表面上,然后噴金制樣。制好的電子顯微鏡樣品置于電子顯微鏡樣品倉中,在高真空度條件下,對樣品各個部位,在不同倍率下分別進行觀察拍照。
2.1 可食用淀粉顆粒的原位觀察
由圖1可知,多數谷物種子里的淀粉顆粒緊密堆積,相互擠壓,構成致密的或長或方的多面體結構體,外面由一層膜包裹著。這些包裹著的長條形簇在種子里有序緊密排列,構成種子的淀粉儲藏單元。但在大米和紫米的斷面里,由于其淀粉顆粒尺寸較小,很難看出有序排列的淀粉顆粒堆積結構。在鐵餅形A型小麥淀粉顆粒的間隙里,填充著大量無定形的蛋白組織,在這些蛋白組織里又夾雜著尺寸較小的圓球形B型小麥淀粉顆粒。這種結構類似于圖2中的豆類淀粉顆粒排列結構。


圖1可食用谷物淀粉顆粒超微形貌原位觀察Fig.1 in situ Ultrastructural morphology of starch granules in cereal grains


圖 2 可食用豆類淀粉顆粒超微形貌原位觀察Fig.2in situ Ultrastructural morphology of starch granules in edible legumes
由圖2可知,所有的豆類淀粉顆粒的間隙里,都填充著大量的無定形蛋白組織。在周圍包裹著的蛋白組織里,不僅可以看到成熟的大的豆類淀粉顆粒,而且還有些小的、不成熟的球形豆類淀粉顆粒。而且大量大大小小的豆類淀粉顆粒與大量間隙組織包裹在一個細胞中。蓮子淀粉顆粒的堆積結構與豆類淀粉類似,只是堆積結構單元之間空隙更大一些,這可能與蓮子含水量多有關。
由圖3可知,經過生物固定干燥處理的根莖類食物塊莖的斷裂面照片中,斷裂面呈蜂窩狀,淀粉顆粒自由游離于各個巢穴中,因為在干燥之前,淀粉顆粒周圍充滿著水。淀粉顆粒表面附著的絲狀物是充斥于淀粉顆粒間隙的細胞間質的水分在充分干燥后殘留的部分物質。

圖 3 可食用根莖類淀粉顆粒超微形貌的原位觀察Fig.3in situ Ultrastructural morphology of starch granules in root crops
2.2 經典淀粉提純工藝對淀粉顆粒超微形貌的影響
通過對比使用經典工藝提純的淀粉顆粒的超微形貌與其在原料中原位觀察的相貌,可以得出經典淀粉提純工藝對淀粉顆粒超微形貌的影響。由圖1~3可以清楚看到淀粉原料中的一顆顆淀粉顆粒,或游離或被其他成分包圍,或緊密排列成規則的結構。但這些淀粉顆粒的超微形貌都與前面采用經典工藝提純的可食用淀粉顆粒的超微形貌一致[12-13],如塊莖型的馬鈴薯淀粉顆粒,有棱角的多面體型玉米淀粉顆粒,棱角圓滑的糯玉米淀粉顆粒,鐵餅型的A型小麥淀粉顆粒,棒槌型的蓮藕淀粉顆粒,半球或碎球塊形的紅薯和木薯淀粉顆粒,腎形的豆類淀粉顆粒等。這說明淀粉顆粒在經過經典提純工藝過程處理后,其形貌并沒有發生改變,即淀粉提純的經典工藝不會對淀粉顆粒的超微形貌特征產生影響。
2.3 可食用淀粉顆粒的超微形貌與生長環境的相互作用
根據圖1~3所給出的25種可食用淀粉顆粒的生長環境及排列結構的差異,可以看出,在影響淀粉顆粒的不同超微形貌特征的各種因素中,除了物種的決定因素外,淀粉顆粒的生長環境也對淀粉顆粒的形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谷物種子中極高的淀粉含量使得每個淀粉顆粒的成長空間是有限的,最終淀粉顆粒之間的相互擠壓作用使得淀粉顆粒形貌發生改變,呈現具有尖銳或鈍化棱角的多面體結構。但小麥淀粉是一特例,其淀粉顆粒生長環境與豆類淀粉類似。被大量蛋白組織包裹著的豆類淀粉顆粒有著相對充足的成長空間,其超微形貌充分表達了豆類物種的基本特征[1,4,6,14-16],如所有豆類淀粉顆粒都呈與其種子的形貌相似的腎形,而且不同種類的豆類淀粉,顆粒尺寸、表面結構等略有不同,如表面疙疙瘩瘩的蠶豆淀粉顆粒等。根莖類農作物由于含水量高,充斥于淀粉顆粒之間的水為淀粉顆粒提供了更加充足的成長空間,所以此類淀粉顆粒的最終形貌,也能充分表達物種的基本特征,如馬鈴薯塊莖形的馬鈴薯淀粉顆粒,形似蓮藕節的棒狀蓮藕淀粉顆粒等。
總而言之,充足的生長空間環境可以使淀粉顆粒在充分表達物種特征的前提下自由生長,如豆類和根莖類淀粉顆粒。而狹隘的淀粉顆粒生長環境,造成淀粉顆粒之間的相互擠壓作用,從而使得成熟淀粉顆粒,在具有相同的內部基本構造[14,17]的同時呈現出不規則的多面體形貌,尤其是谷物淀粉顆粒。
經典提純工藝過程不會對淀粉顆粒的超微形貌特征產生影響,同時除了決定淀粉顆粒基本結構的物種因素外,生長環境空間是否充足也會對淀粉顆粒的形貌產生一定的影響。
[1] 洪雁, 顧正彪. 淀粉及變性淀粉顆粒形貌結構的研究[J]. 食品與發酵工業, 2006, 32(7): 19-23.
[2] 張本山, 梁勇, 高大維, 等. 淀粉顆粒形貌與結構的研究[J]. 中國糧油學報, 2002, 17(3): 47-50.
[3] McDONOUGH C M, ROONEY L W. Use of the 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in the study of cereal-based foods[J]. Cereal Foods World, 1999, 44(5): 342-347.
[4] MISHRA S, RAI T. Morphology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corn, potato and tapioca starches[J]. Food Hydrocolloids, 2006, 20: 557-566.
[5] SINGH N, SINGH J, KAUR L, et al. Morphological, thermal and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starches from different botanical sources[J]. Food Chemistry, 2003, 81: 219-231.
[6] 陸國權, 唐忠厚, 鄭遺凡. 主要根莖類作物淀粉特性研究[J]. 中國食品學報, 2006, 6(4): 67-71.
[7] 張本山, 劉培玲. 幾種淀粉顆粒的結構與形貌特征[J].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5, 33(6): 68-73.
[8] SINGH SANDHU K, SINGH N, KAUR M.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erent corn types and their grain fractions: physico-chemical, thermal, morphological, and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starches[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4, 64: 119-127.
[9] JANE J, KASEMSUWAN T, LEAS S, et al. Anthology of starch granule morphology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J]. Starch/ St?rke, 1994, 46(4): 121-129.
[10] ELIASSON A C. 食品淀粉的結構、功能及應用[M]. 趙凱, 譯. 北京: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9.
[11] 二國二郎. 淀粉科學手冊[M]. 王薇青, 高壽清, 任可達, 譯. 北京: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1990.
[12] 王紹清, 王琳琳, 范文浩, 等. 掃描電子顯微鏡法分析常見可食用淀粉顆粒的超微形貌[J]. 食品科學, 2011, 32(15): 74-79.
[13] 王紹清, 武士奎, 穆同娜, 等. 掃描電子顯微鏡和穩定碳同位素比質譜法鑒別馬鈴薯淀粉中的摻假玉米淀粉[J]. 食品科學, 2010, 31(22): 332-335.
[14] FANNON J E, HAUBER R J, BEMILLER J N. Surface pores of starch granules[J]. Cereal Chemistry, 1992, 69(3): 284-288.
[15] OATES C G.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starch granula structure and hydrolysis[J]. 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7, 8: 375-382.
[16] CHEN Pei, YU Long, CHEN Ling, et al. Morphology and microstructure of maize starches with different amylase/amylopectin content[J]. Starch/St?rke, 2006, 58: 611-615.
[17] LINDEBOOM N, CHANG P R, TYLER R T. Analytical, biochemical and physicochemical aspects of starch granule size, with emphasis on small granule starches: a review[J]. Starch/St?rke, 2004, 56: 89-99.
in situ SEM Observation of Ultrastructural Morphology of Edible Starch Granules
WANG Shao-qing,FAN Wen-hao,WANG Lin-lin,CAO Hong,CAO Bao-sen
(China National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Center, Beijing 100094, China)
In this study, the ultrastructural morphology of starch granules from 25 kinds of crops was in situ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compared with starch granules extracted from potato and corn by the classical method. The classic extraction procedure had hardly any effect on the ultrastructural morphology of starch granules. In addition, spatial effects played a vital role in the morphological formation of starch granules in mature cereal grains with the exception of wheat, but had no impact on beans and root crops.
food starch;in situ observation;microscopy morphology;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spatial effect
TS210.1
A
1002-6630(2013)01-0061-04
2011-11-09
國家質檢總局科技計劃項目(2008QK28)
王紹清(1972ü),男,高級工程師,博士,研究方向為食品分析和摻假鑒別。E-mail:wwwshq@yaho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