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靜
光伏產業鏈上的所有環節在四川都有工業基礎。歐盟“雙反”政策倒逼川內企業將目光轉向國內市場。
北京時間6月4日晚間,歐盟委員會宣布,歐盟自6月6日至8月6日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如果中歐雙方未能在8月6日前達成解決方案,屆時該稅率將升至47.6%。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應約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通電話時表示,中國政府高度關注當前中歐關于光伏產品的貿易爭端。此案涉及中國重大經濟利益,如果處理不好,不僅會嚴重損害中方利益,也必然會傷及歐方利益,影響中歐合作大局。中方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和濫用貿易救濟措施,堅決維護中國的利益,希望雙方通過對話磋商解決貿易爭端,而不是打貿易戰。貿易戰沒有贏家。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表示,歐盟對中國光伏產業的“雙反”一旦制裁成真,中國也必然進行反制,貿易戰一觸即發,最終受損的必然是中歐貿易,彼此陷入僵局。
對中國企業的影響,中國商務部曾表態,這不僅涉及中國光伏企業200 多億歐元的出口,損失3500 億元人民幣的工業產值,影響中國40 萬人就業,更將打擊清潔能源這一世界新興產業,危害中國產業戰略。
有業內人士認為,歐盟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臨時反傾銷稅帶給中國光伏最直接的打擊是又將有一批光伏企業倒下,估計30%甚至更多的光伏企業會因此倒閉。
長期以來,中歐在光伏領域相互依存,互利合作,在整個光伏產業鏈中雙方企業是上下游關系。歐盟光伏市場對中國產品依賴度高,不少企業從中國光伏制造業中獲利匪淺。
瑞士預測研究所4月19日在布魯塞爾發布的一份報告說,因為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措施,僅德國就可能在3年內最多減少8.47 萬個工作崗位,全歐盟可能失去24.2 萬個就業崗位。
2012年,全球光伏產業低迷,對不少光伏產業園區而言,繁花似錦不再。據成都海關數據顯示,2012年1-10月,四川累計出口太陽能電池239.7 萬個,同比增加59.9%;出口價值達6377 萬美元,同比大降82.6%;出口平均價格每個為26.6 美元,同比下跌89.1%。
2013年,光伏產業持續低迷,四川光伏產業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現在,我國面臨歐盟對光伏“雙反”的制裁,作為中國光伏產業大省的四川,由于其產業鏈幾乎將整個光伏產業上中下游的主要產品都涵蓋在內,因此所受到影響或許也將無法避免。
四川太陽能電池的海外出口中,歐盟是主戰場。“川內有些企業如天威新能源以出口歐盟國家為主,如今稅點這么高,出口歐盟難度極大。”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太陽能光伏產品分會秘書長孫廣彬說。
SEMI 中國光伏標準委員會資深光伏市場分析師劉濤認為,從短期來看對多晶硅行業的直接影響并不大,但“雙反”對于整個國內光伏太陽能行業的影響是深遠的,長期來看,光伏太陽能下游廠商可能會采取去國外設廠或者采購我國臺灣光伏電池片的措施來規避高額反傾銷稅,多晶硅產業將難逃負面影響。
四川是中國多晶硅產能最集中的地區,2012年,包括四川瑞能、四川永祥、天威四川、樂電天威、新光硅業、東氣峨半等在內的多晶硅企業,已全部停產技改檢修,川內總計約3 萬噸的多晶硅生產線“戛然而止”。四川光伏產業還未打一個翻身仗,“雙反”就到來,對四川光伏產業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
近年來,國內“光伏基地”遍地開花,我省也把光伏列為優先扶持發展的新興產業。
光伏產業鏈上的所有環節在四川都有工業基礎,全省形成了以成都、樂山、眉山和雅安為主的國內最大硅材料生產基地,以成都和樂山為主的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基地,以成都、攀枝花、涼山、甘孜和阿壩為主的光伏產品應用示范區,初步形成產業集聚發展態勢。
劉漢元被譽為“中國光伏新能源第一人”,6月7日,他來成都參加財富全球論壇時稱,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雙反”是一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盡管國內的光伏產業目前的發展遇到了一些困境,但劉漢元仍然認為前途光明。“從投入角度看,好的地方,半年就會把所有成本收回來,差一點的地方一年收回來,而且光伏發電系統可以在零維護和零排放的情況下穩定使用20 多年。”他建議相關企業要有信心,爭取邁過光伏產業的“寒冬”。
然而,由于國內需求尚未全面啟動,我國光伏產業嚴重依賴國際市場。歐盟“雙反”政策倒逼川內企業將目光轉向國內市場。
從去年12月底開始,天威就開始調整出口產品比例,從90%調減為60%。“現在我們越來越多地意識到國內市場的重要性。”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尹曉南稱,依托下游產業鏈,擴大市場規模,高端電池和組建生產銷售,將是天威新能源的重要突破口。
云南君晟能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孫榮武表示,只要支持政策陸續出臺并落實到地方,未來5年內一定是光伏太陽能國內市場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孫榮武最近忙著在攀枝花和涼山等太陽能豐富地區尋找機場、大型物流公司的優質屋頂資源,“最近云南有很多私人老板到川考察,我們要行動快,晚了市場就會丟了。”
尚德公司CEO 金緯則表示,“光伏行業正進入調整期,通過對電池產能做適當的優化,我們可以極大地提高開工率。同時,再輔助于組織架構優化和節約經營管理費用等措施,我們就有信心實現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的經營目標。”
“我省光伏產業的技術水平不高,仍然是企業能否繼續生存的核心問題。”省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研究員王曉剛認為,市場反映的是企業的競爭力強弱。光伏產業已經很難恢復到金融危機前的狀況了,提高自己的生產技術必須一直擺在議事日程上。
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率先進入光伏產業的企業之一,已計劃將九成以上外銷產品大幅調頭面向國內。公司董事長馮德志認為,“還是要靠技術的進步和升級才能進一步應對。”永祥公司現在明確規定,每年研發投入必須占銷售額的3%左右。(責編:賀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