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城/文
金堂縣轄21 個鄉鎮和2 個省級開發園區,戶籍人口89 萬,面積1156 平方公里,山丘壩兼有,其中86%的地區屬山丘區。2012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2.3 億元,地方公共財政收入11.6 億元,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各為20777 元和9409 元。
省委十屆三次全會后,縣委圍繞“推進兩個跨越”奮斗目標,確立了在全省丘區率先、與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和實施“三大戰略”、推進“三區建設”的發展路徑,把握快中求好、做大總量、優化質量基調,從2013年起分年確定“設施提升年”、“全域開放年”、“產業提升年”、“追趕跨越年”、“全面小康年”五個主題,集中力量攻堅,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加快建設設計科學、氣魄宏大、功能完備、業態高端的成都工業戰略前沿區
一是推動成都節能環保產業基地連片發展。按照《成都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2011—2015)》,整合金堂工業區和成阿工業園兩個省級開發區,形成建成區升級改造、在建區完善配套、起步區加快建設的梯次開發格局。按照產城一體、融合發展思路,充分依托淮口鎮和園區內建設巴德小鎮、科瑪小鎮,配套完善生產性生活性服務設施。目前全縣已建和在建工業園區約24 平方公里,被評為“四川最具投資價值產業區20 強”。
二是突出節能環保裝備制造主業做大做強。瞄準世界500 強和國內節能環保產業50 強企業招建并舉,先后引進杭州士蘭、康力電梯、江蘇鵬鷂等重大項目,節能環保產業主要門類均有國內龍頭型企業入駐。2012年全縣108 戶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48.6 億元,增速連續兩年居成都三圈層第一,節能環保產業聚集度達58.4%,今年可望再新增50 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實施打造“天府水城”戰略,建設山河錯落、湖島相依、人水共生、景城交融的生態田園樣板區
一是加快構建丘區城鎮空間架構。堅持城鄉一體規劃,構建以縣城為中心,淮口、竹篙為重點,城市四態融合、鎮村組團發展的丘區新型城鄉形態。2016年縣城將建成30 平方公里30 萬人的“天府水城”,淮口鎮建成20 平方公里20 萬人的中等城市,竹篙鎮建成10 平方公里10 萬人的丘區示范城鎮。以道路為紐帶,加快構建對外“四高速、兩快速、一軌道”、對內“十字交叉、干支相連、布局合理、城鄉一體”綜合交通體系。
二是四態融合推動立城優城。依托優勢水資源高起點編制城市規劃,啟動6平方公里天府水城新區建設,實施城鎮老舊院落、背街小巷和一般場鎮改造,綜合整治城鄉環境,確保鎮鎮有污水處理設施、村村通自來水,提高場鎮承載力和吸附力。引進美國沃爾瑪、恒大鉑金等高端商貿業項目,舉辦國際鐵人三項賽、全國龍舟公開賽,加快大學城建設,提升城市品牌。
實施現代農業發展戰略,建設規模經營、特色發展、業態高端、優勢突出的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
一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編制“三帶兩線一區”規劃,連片發展以蔬菜、食用菌、水果為主導的“3+N”現代農業,各鄉鎮均建成3000 畝以上規模的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園。實施農業招商,20 畝以上規模土地流轉面積33.2 萬畝,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51.4%。啟動10 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農業產品結構調整,建設竹篙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區,打造“田嶺澗”農產品公共品牌,建立并逐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
二是產村相融成片推進新農村建設。實施全域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程,全面推進農村土坯房改造,按照產村相融思路建設農民集中居住區,引導農民進城入鎮或到集居點梯次集中,三年來累計落實民居建設5.25 萬戶。深化推進農村產權改革和城鄉生產要素流轉,盤活農村資源市場,促進農民多元增收。(作者系中共金堂縣委書記。責編:李妍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