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裴佩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萬人計劃”就是要讓那些擁有真才實學的“千里馬”食得飽有力氣,讓那些因懷才不遇而打算外流的人才安心報國。
“21 世紀什么最貴?人才!”一句電影里的經典臺詞,在眼下已然成為整個“地球村”的共識。11月初,中組部公布首批“萬人計劃”名單,我省有7 位入選。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的羅先剛入選首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的王廣金,電子科技大學的彭倍、周濤、李強,西南財經大學的尹志超、劉軍強入選了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引起各界關注。
對于入選“萬人計劃”,整個研究所都為王廣金感到高興,“因為適合工程背景的人才計劃實際上并不多”。
王廣金,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的“70 后”教授,2005年從四川大學化工學院博士畢業后,作為“特殊引進人才”進入該院工作至今。
2011年的10月,王廣金著手申報入選“萬人計劃”的項目。他清楚地記得所報項目是“針對三代核電AP1000 用電氣貫穿件研制”,所屬的領域為工程材料學科。在首輪海選中,有幾千人競爭。從申請填表到最終公布“萬人計劃”名單,歷時兩年。
什么是“萬人計劃”?或許還要從“千人計劃”說起。
2008年底,中央啟動實施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千人計劃”。作為國家級人才工程,“千人計劃”面向國外,目前已累計引進近4000 人,其中包括40 多位發達國家的科學院院士等世界頂尖科技領軍人才。
“千人計劃”的“姊妹篇”——“萬人計劃”,則面向國內,定位于對國內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支持,總體目標是用10年時間,遴選支持1 萬名左右能夠代表國家一流水平、具有領軍才能和團隊組織能力的高層次人才,特別是有重大創新前景和發展潛力的中青年人才。
“競爭非常激烈,都是國內的尖端項目在比拼。”談起“萬人計劃”的選拔,王廣金感嘆入選的不易。
“兩個計劃”猶如識人的“獵頭”一樣,但“萬人計劃”在“千人計劃”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不僅擴大了范圍,還提高了標準,選拔流程非常嚴格。
第一步是所在單位評選,通過項目負責人牽頭,申報團隊研制項目。第二步是單位項目送所在集團評審。第三步是送國資委評審。第四步是國內外專家組成的評審團,對項目申請人進行面試篩選。以工程材料學科為例,最后一道關卡的淘汰率為50%。
電子科技大學的青年教授彭倍也入選了此次“萬人計劃”,成為國家“青年拔尖人才”。彭倍坦言,為了15 分鐘的面試,他準備了將近1 個月,“做PPT、組織材料、豐富內容,還要花時間練習演說。當時還是會緊張,同組的都是清華、上海交大等名校的佼佼者。”
王廣金也回憶說,申報人首先要對自己的項目亮點、此前取得的研究成果進行陳述,接著評審團針對申報項目提問,所提問題極其專業,如果沒有充分準備,自然會覺得問題刁鉆。
“‘萬人計劃’的實施對于國內的人才首先體現了公平。”一位入選者介紹說,首批“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在工作條件、事業平臺、生活待遇等方面將和“千人計劃”的人才一樣得到國家的重點保障。
國家將制定政策、集中資源,參照“千人計劃”有關政策規定,結合國內人才實際,從經費、政策、聯系服務等方面支持入選的高層次人才干事創業。
比如在經費支持上,將統籌國家重大人才工程支持經費、國家科技計劃專項經費和相關基金,為各類入選者提供經費支持。地方和用人單位還可配套給予適當支持。
項目的成功申報,讓王廣金獲得了最高一檔的科研經費240 萬元。按照評審組的審議,入選“萬人計劃”所得到的科研經費,會有不同的發放檔次。“科研經費并不是一次發放完,而是根據科研項目計劃的進度和實際成果,分階段發放。”他介紹。
談起國內的科研環境,一位入選者直言:“這些年,國內的科研軟硬件環境其實并不比國外差。以前大家都認為出國后再回來才有更好的待遇和支持。現在有了‘萬人計劃’,青年才俊們都能定下心來,安心留在國內繼續做研究。”
放棄了在丹麥終身教職身份的李強,是電子科大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的教授,為了照顧家人,也更想為國家做些貢獻,他毅然回到了祖國。“中國電路芯片這個方向起步較晚,我想回國來做科研,這樣會更有意義一些。”他申報的項目“超低電壓以及極低功耗的模擬集成電路與系統”,獲得了150 萬元的科研經費。
“‘萬人計劃’樹立了一個風向標,將更加調動國內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引領大家向建設創新型國家這個方向努力。”
“這與平時的課題申報、評審不同,我們可以瞄準自己專注的領域開展自主研究,從繁瑣的項目申報、評估中解脫出來。”一位入選者如是說。
“我希望做一個在學術界具原創性、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做一些在未來的理論突破中,起到基礎性作用的東西。”國內大數據和網絡科學領域的青年領軍人物,年僅31 歲的電子科大教授周濤的一席話,說出了“科研人”的共同理想。
王廣金是將這一理想付諸實踐的代表。八年的時間里,王廣金帶領自己的團隊研制的壓水堆核電廠電氣貫穿件,占據了國內市場70%的份額,并遠銷到韓國、西班牙等國,創造約3 億元的經濟價值。
“我申報的這個項目目前在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最可貴的是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王廣金說,這項技術在他們團隊取得決定性成果后,產品在國內核電廠得到充分利用,未來10年內的產值可達十幾億元,將為我省創造豐厚的產值及利稅。
毫無爭議,要創造高科技產品,加強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設,一要靠海外引進,二要靠國內培養。實踐也同時證明,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是解決科技領軍人才匱乏的快捷、現實、有效之路,但立足國內、著眼長遠,加強國內人才自主培養,才是推動我國人才發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根本途徑。
“‘萬人計劃’與‘千人計劃’并行,全方位給予人才強有力的支持,這將極大改變‘學而優則仕’的社會傳統,讓各類人才專注于科學,專注于創新,作出對國家對人民對世界有積極影響的重大貢獻。”入選者們對這一觀點紛紛表示贊同。
對于這“兩個計劃”,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表示,這是我國統籌國際國內兩種人才資源、造就宏大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隊伍、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人才支撐的一項重大舉措。
“‘萬人計劃’樹立了一個風向標,將更加調動國內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引領大家向建設創新型國家這個方向努力。”入選者們說出了對這項國家級人才計劃更好地推進科技進步的共同期待。
相信,隨著“萬人計劃”的實施,高層次創新人才的支持與培養,必然能夠極大地激活人才“一池春水”,成為人才強國戰略的助推器,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偉大“中國夢”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責編:雷怡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