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賀貴成
9月26日,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名單公布。我省的何艷和雷華宗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

何艷與婆婆及兒子其樂融融。
【主人公簡歷】何艷,女,漢族,1977年8月生,中共黨員,南充市經濟開發區地稅局干部。
“何艷,聶輝在執行任務時出車禍了,正在醫院搶救。”2010年10月11日夜,剛哄睡了1 歲多的兒子的何艷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里部隊領導斟字酌句地說出了噩耗,讓仍然沉浸在兒子降生幸福中的何艷如同遭受了晴天霹靂一般。
“當時我就要暈倒在地上,但是我告訴自己,聶輝他不會有事,我不能倒下。”何艷強撐著連夜將手里的工作完成,第二天一大早交接完工作的她,便與公公婆婆一道,乘車顛簸了15 個小時來到丈夫部隊駐訓的馬爾康。推開病房,看到全身插滿了管線正處于深度昏迷中的丈夫,何艷撲在病床邊失聲痛哭。
可是當看到身邊也已經哭成淚人的二老,她不得不強撐著站了起來,止住掛在眼角的淚水,寬慰著他們:“爸、媽,沒事的,聶輝會好起來的。”
“輝,你的兒子會叫爸爸了,你快點醒來聽一聽”、“輝,你快點醒一醒,你爸爸、媽媽都還等著你……”醫生告訴何艷,聶輝只要醒過來就沒事了,何艷便沒日沒夜地在丈夫耳邊說話,一聲聲地呼喚,一遍遍地為丈夫擦拭身體……
1 天、2 天……10 天,奇跡最終沒有發生,丈夫永遠地離開了。“爸、媽,聶輝不在了,還有我呀!我就是你們的女兒!”在承受著巨大的悲痛時,何艷看著痛失愛子的二老扛起這份責任。
這絕不是何艷的一句空話。處理完丈夫后事,何艷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將二老的戶口從達州的農村轉到了南充。承受不了打擊的二老相繼病倒,何艷便開始了單位上班、醫院照顧老人、回家照顧孩子“超人”一般的生活。
“那一年的時間里,感覺自己腦袋始終是渾渾噩噩的,晚上好不容易睡著,就會夢見聶輝,但是我不得不扛起這個責任,撐起這個家。”何艷悄悄告訴記者,每到半夜她總是會翻出當初匆忙拍攝的幾張結婚照,獨自躲在房間里抹著眼淚,一遍一遍地問已經不在的丈夫,自己今后該怎么辦。
“媳婦總是跟我們說沒事,以后的生活靠她就行了,再看看年幼的孫子,我們兩個老家伙才撐得過來。”何艷的公公聶緒柱至今也不敢去回憶自己的兒子,他說,要是沒有這個兒媳婦,恐怕自己也早就隨兒子去了。
只要有空,何艷總是首先到公公婆婆家,搶著做飯、洗碗、洗衣服,陪二老聊天、散步,二老漸漸從喪子的悲痛中走了出來。鄰居們時常都能看到,何艷一家四口吃過飯后在院子里其樂融融地聊天、散步。
“當初我也想過,這輩子不再嫁人了,但是生活確實很艱難。”何艷很坦然地對記者說。現在,她作為一名普通的地稅工作人員工資只有兩三千元,公公婆婆拿到手的部隊撫恤金一個月也就一千多元,“兒子快要上學了,二老隨著年紀的增長萬一有個什么病,我一個人實在撐不過來了,如果是公公婆婆不愿意我再嫁,即使再苦我也會熬下去。”
而何艷的公公婆婆也心疼自己的“好女兒”,他們把何艷拉到身邊下了“死命令”:要是何艷不考慮個人問題,他們二老就回老家去。
“我沒有別的要求,只希望他能對聶輝的父母好,對我的兒子好,但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艷說,要讓一個人孝敬兩位與自己沒有任何關系的老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簡單。
“如果再婚,我要帶著公公婆婆一起過,但一切隨緣便是了。”何艷說著笑了起來。(責編:雷怡安)
【主人公簡歷】雷華宗,女,漢族,1952年2月生,巴中市巴州區東城街道辦大東社區居民。
1952年,雷華宗出生在巴州區福興鄉一個貧困而普通的農家,而等待她的,是艱難困苦的生活。不到10 歲,父親就因病去世。讀書成了那時不可能的事!
“從那以后,小小年紀的我就幫助母親割草、放牛、砍柴、喂豬、煮飯,忙里又忙外,成了母親的好幫手,鄰居也夸我是個好姑娘。”雷華宗對記者說。
她10 多歲就在生產隊喂豬,十四五歲的她就能夠擔起百多斤的木柴到巴城里去賣。
由于經常進城賣柴,在縣圖書館工作的劉俊文認識并喜歡上了這個勤勞、賢惠的農村姑娘,便輾轉托人說媒。
1976年,經人介紹,雷華宗與劉俊文結婚,一年后,他們如愿以償地生下了一個男孩。誰知剛剛從艱苦的日子中看到一絲幸福生活的曙光,不幸又降臨了。
孩子剛滿4 個月,雷華宗的丈夫劉俊文因患急性腎炎去世,家里一下就失去了頂梁柱,生活陷入了困境。
看著家里70 多歲的公公和嗷嗷待哺的孩子,性格剛毅的雷華宗不等不靠,為了養家糊口,她打過臨工、當過“奶娘”。
生活漸漸恢復平靜后,1979年經人介紹,雷華宗和巴州區養路段技術員馬洪寬認識了。文革中馬洪寬被打成“反革命”,當時他也有3 個孩子,大的8 歲,小的只有4 歲,日子過得非常艱難,但是雷華宗并不介意馬家的困難,她也不介意馬洪寬比她大15 歲,她認為馬洪寬有文化,加上她的勤勞,日子還是有奔頭的。
在結婚時,她只對馬家提出了一個條件,她要帶著原先的公公一起嫁過來。當時不少人被她這個“出格”的要求驚呆了,而當時已為人父的馬洪寬很理解雷華宗的想法,于是兩個經受磨難的苦命人結合了,組成了一個新家。
新的家庭有雷華宗以前的公公、現在的公婆、丈夫以及4 個小孩,日子過得十分艱難,生存成了這個家庭的首要任務。為了使生活得到改善,雷華宗每天凌晨四五點就要起床,徒步到與巴城相距四五十公里的南江縣沙河、樂壩、長赤等出產灰菜(魔芋)的地方,購買剛挖出來的魔芋,然后趕緊返回巴城。

雷華宗精心照顧年邁的婆婆。
馬洪寬就在家里攪拌、制作灰菜,大兒子就和雷華宗到街上沿途叫賣,一直到晚上才回家,回家后還要照顧老人。
每天晚上睡在床上,雷華宗還要琢磨次日賣些什么才能掙錢。回憶那時的境況,雷華宗心有余悸地對記者說:“當時簡直苦慘了,我半夜睡醒了都在流淚哦。”
冷天,雷華宗就賣灰菜、豆腐;熱天,就賣冰糕、稀飯;有時還背著冰糕箱到下兩、樂壩等鄉鎮去賣。1982年,眼看苦日子要熬到頭了,丈夫的大嫂患癌癥去世,大哥隨后也因腦溢血去世,身后留下了3 個無人撫養照顧的孩子。見孩子們可憐,雷華宗和丈夫商量后,便決定把3 個孩子領養過來,將他們撫育成人,于是家里又多了3 張嘴,雷華宗的壓力更大了,付出也更多了。
1984年,丈夫馬洪寬終于得以平反,恢復了在交通局的工作。7 個孩子先后成人,如今在成都、蘭州等地有自己的事業和工作。
2002年,丈夫馬洪寬患腦血栓導致右腿殘疾。不久,婆婆又摔斷了右腿,導致骨盆破碎,大小便都無法自理。面對家里兩個病人,雷華宗再一次咬緊牙關,精心照料,丈夫康復得很好,婆婆也活到了99 歲。
32年來,她付出巨大的愛心和辛勞,照顧家里兩位高齡多病的老人和傷殘的丈夫,把1 個親生和6 個非親生的孩子撫養成人,讓他們成家立業。孝老和愛親,她都做到了。(責編:雷怡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