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賀 林 曼 齊 棟
十個致癌疑惑清單解讀
王 賀 林 曼 齊 棟
癌癥不可怕,可怕的是對于它的恐懼。當越來越多的“致癌事件”浮現,并且言之鑿鑿、恐嚇你的時候,你不需要提心吊膽已被癌癥盯梢,你需要了解和增長知識。
流言:當人們持續講電話超過半小時,腦部細胞就有部分被破壞,就像雞蛋被煮熟了一樣燙;長期使用手機者,比一般人患瘤的幾率高出30%;尤其是在睡眠時,人體處于無保護狀態,輻射會提高100倍!而在手機只剩下一格電時,打電話同樣會使輻射無限放大。
解讀:丹麥癌癥流行病學研究所的最新研究表明,這種說法是一個謬傳。在調查了35萬名手機使用者18年的數據后,研究人員認為:并不能證明手機用戶更容易比普通人患上腦腫瘤。

流言:新加坡營養學博士洪山本先生所著的《疾病的形成與防范》一書中拋出“微波有害論”:用微波爐加熱肉類后會產生一種致癌物;微波過的牛奶、水果、麥片中的氨基酸會轉化為致癌物;蔬菜微波后,會將植物生物堿轉化成致癌物,而且食物中的營養會嚴重流失!
解讀:事實上,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微波會產生致癌物質。其正能產生致癌物質的元兇,是加熱溫度過高!超過120℃,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反應,可能產生丙烯酰胺類疑似致癌物,比如煎炸烤制各種面食、餅干點心、薯條、薯片、咖啡豆等食品時都會產生;超過200℃,蛋白質可能產生雜環胺類致癌物,比如魚肉在煎炸烹調的時候;超過300℃,食物中的脂肪會大量產生苯并芘類致癌物。
流言:二手煙比一手煙危害更大。據說有國外研究證明:一個家庭內,丈夫吸煙,妻子不吸煙,妻子得肺癌的幾率比丈夫還要高1~3倍。所以不抽煙者比抽煙者受害更甚——大家不如去抽一手煙。
解讀:謊言!就目前人類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沒有足夠的數據支持以上這句話。但毫無疑問的是,吸煙有害健康,二手煙同樣如此。在可能引起的致癌問題上,到底哪種煙危害更大目前尚無定論。不過,得出這樣結論的前提是,處于“同樣的煙霧濃度”下。通常來說,不吸煙者周圍的煙霧濃度相對較低,而吸煙者則會同時吸入主流煙和支流煙,因為吸煙者通常情況下容易聚集在一起。

流言:人體的唾液有神奇的作用,可以滋養五臟六腑。吃飯時咀嚼的次數變少,唾液的分泌也隨之減少。有調查證明:那些吃飯細嚼慢咽的人,患上胃癌的幾率很小。唾液還有強大的殺菌能力,能讓可導致肝癌的黃曲霉素統統死翹翹。
解讀:細嚼慢咽的確是個好習慣,但是并不意味著唾液是萬能的。不然我們早就打敗了癌癥,單靠每日吞咽口水就可以遠離癌癥了。引發胃癌的主要飲食因素中,鹽分的攝取量超標以及經常吃含亞硝酸鹽的食物才是罪魁禍首,而長期進食霉變食物、嗜酒如命是導致肝臟發生癌變的主要原因,和吃飯太快風馬牛不相及。
流言:注射有針對性的疫苗,就能將宮頸癌拒之門外。就是已經感染了宮頸癌的患者也會通過注射疫苗得以康復。
解讀:從醫學角度定義,宮頸癌疫苗的全稱應為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人類乳頭瘤病毒又簡稱為HPV,它又分為不同的類型。宮頸癌疫苗并不是全能的,只能針對其中幾種高危型HPV感染的宮頸癌起到預防作用。
流言:如果你有癌癥,最重要的就是要在短期內盡可能攝取到最大量的維生素B17。
解讀:這是一個天大的謊言!所謂的維生素B17根本就不是維生素,而是一種氰苷類的物質!這種物質不但不能預防和治療癌癥,甚至還有氰化物中毒的危險!這些偽維生素多為商家為推銷產品而故意加工的東西,如:維生素B15、維生素P、維生素B17……

流言:紫薯除了具有普通紅薯的營養成分以外,還富含硒元素和花青素。花青素對100多種疾病有預防和治療作用,每天吃紫薯,癌癥遠離我!
解讀:單一的蔬菜水果并不能有效防止癌癥的侵襲,這只是某些商家促銷的宣傳手段。要知道,今天他們宣傳神奇的紫薯,明天可能就會變成紅薯。
流言:婦女例假來潮前會有頭暈者是癌癥的前兆。而經期不能洗頭,否則會使體內激素分泌不平衡,長久累積能致癌!
解讀:據統計,女性在例假期間最常見的不適表現為腹脹、乳房脹痛和頭痛。而以頭部不適為主的病例,可占所有經前綜合征患者的50%以上,這種概率顯然不是癌癥的患病率,所以一旦在經前頭痛,大可不必把自己弄得緊張兮兮,這只是經前綜合征的表現之一。倘若想徹底擺脫婦科癌癥的影響,答案還是那些“硬道理”:比如告別肥胖,定期檢查,戒煙戒酒等。
流言:白開水存放3天以后,就可以產生亞硝酸鹽,飲用后能使人頭暈眼花、惡心嘔吐。如果存放時間再長一點,與胺結合,變成亞硝酸胺,會促使人得胃癌、肝癌、食道癌。桶裝礦泉水、純凈水如超過3天也一樣如此。
解讀:白開水存放時間長了,并不會產生亞硝酸,但有可能因為受到污染,影響水質,導致腹瀉等疾病。

流言:睡眠情況影響患乳腺癌的風險。那些經常運動、但每晚睡眠不足7小時的人患癌的危險,比那些每晚都能睡個好覺的人要高出47%。
解讀:目前的種種研究表明,熬夜和乳腺癌之間,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二者互有因果。國際癌癥研究組織表示,乳腺癌對經常熬夜一族的影響評級也還只是“可能致癌”。我們的確需要減少熬夜的次數,但也沒必要在害怕乳腺癌方面“上綱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