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師范大學音樂與影視學院 天津 300073)
秉承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一音樂發展觀念,自二十世紀初以來,中國鋼琴家和作曲家在創作鋼琴作品時,運用了走傳統西洋創作道路,融入民族元素,創作民族風格作品的方式,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深受聽眾喜愛的作品。
1.中國化復調
在中國鋼琴作品創作中,融入中國式復調元素的嘗試者之一是著名音樂家賀綠汀先生。
代表作品是《牧童短笛》和《小曲》。他把民族化旋律編織在對位手法中,創作出中國化的復調作品。另外一位音樂家于蘇賢先生創作的中國化復調作品,也注重西洋復調手法與中國音樂元素的結合?!禗羽調式賦格》選用了李煥之改編的弦歌合唱《蘇武》為主題;《A商調式二重賦格》體現了唐代詩人王之渙《出塞》的意境,主題具有西北民間音樂風格和民間吹奏樂風格。這些作品是中國化復調創作手法的經典之作,為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2.民族旋律、和聲、織體、調式調性的運用
五聲、六聲、七聲旋律作為具有中國民族元素的旋律,在作品中被廣泛應用。五聲性旋律的和聲包括三度結構性和聲與五度縱合性和聲,在和聲進行中常運用復調性和音型化織體(如桑桐的《練習曲》)。我國民間調式、調性在擴展變化的手法上常采用同宮音系統的六聲、七聲調式;上、下五度宮音系統的調式轉調。以此為基礎,進行復合調式,(如桑桐的《藏族民歌》),同調式七聲性的擴展,(如楊振維的《永豐屯是個好地方》),同主音混合調式,(如鄒魯的《青春之詩》)等創作手法的拓展。
縱觀鋼琴音樂在中國的發展,民族化特征的鋼琴創作道路是中國音樂人始終堅持的。在中國鋼琴作品創作的三個階段所體現出的時代特征,是鋼琴人才進行二度創作的重要依據。只有表現出作品的時代風貌,才能更好地把握每個時期作品風格,才有助于鋼琴人才獲得全面的發展。
1.20世紀初作品的時代特征
從30年代正式發表鋼琴曲以來,在近二十年間,由趙元任、江文也、賀綠汀、丁善德等中國音樂家創作的鋼琴曲都顯露出中國創作風格和時代特征。這些作品以中國古代文化、音樂傳統為內涵,表達了當時中國的社會現實生活和傳統精神,體現了當時淳樸、樂觀的民風。在那樣一個具有包容性的文化時期,既有“中國風格”鋼琴作品的創意,又有20世紀音響概念音樂作品的傳入。正是在國外現代創作技法的影響之下,實現了民歌與無調式和聲結合的作品《在那遙遠的地方》,在現代技法與民歌元素結合方面進行了首創。這種多種創作元素并存的時期,走的依然是民族化創作道路。民族化創作的提出和實踐,正是這一時代的重要特征。他為今后中國作品創作開辟了道路,積累了經驗。
2.50至70年代作品的時代特征
這一時期的鋼琴創作思想深受毛澤東同志的重要指示:文藝作品要有“為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和周恩來總理有關音樂創作“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的指示的影響,在瞿維的《花鼓》、儲望華《翻身的日子》、劉詩昆與潘一鳴的《青年鋼琴協奏曲》殷承宗的《紅燈記》鋼琴伴唱、集體創作的《黃河》協奏曲等作品中,都凝結了中國音樂愛好者喜愛的鋼琴語匯,與人民生活貼近的題材,以及民族主義文化內涵。這一時期既是民族化創作發展的繁榮時期,也因為歷史原因,造成鋼琴作品創作和演奏的停滯局面。雖然中國鋼琴創作實現了大眾化的發展歷程,但在70年代之后才重新進入大發展時期。
3.80年代以后作品的時代特征
自80年代起,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已經不受非音樂條件的限制。被各種流派激活的創作思維豐富了創作作品中的音響形態。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潮流中,中國作品中受現代主義創作影響的程度越來越深,與前兩個時期相比,創作民族化的手法更多,音樂內容更豐富,呈現出民族色彩與時代精神更為個性化的時代特征。
以上這些民族與時代性突出的創作作品,在全國范圍內對鋼琴專業人才都產生著強烈影響。
鋼琴作為唯一一件可替代樂隊的樂器,在交響化和模擬樂器音效方面有著超強的效果。中國民族性鋼琴作品中對民族樂器音色的模仿及演奏手法的借鑒,都為鋼琴人才的技術課題發展創造了新內容。因為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者有根據內心聽覺追求音響效果的創作傾向,沒有充分考慮到鋼琴演奏的規律和特點,會出現手位擺放特殊,變換頻繁,缺乏規律性的情況,容易造成彈奏準確性的偏差。鋼琴演奏人才在面對這一技術課題時,要更多的練習特殊的指位和把位,形成獨特的練習內容來保證彈奏的效果和準確性。
在旋律與和聲、織體方面,鋼琴人才在練習過程中,要有指法編訂的環節。因為民族調式特點和模仿民族樂器特點而創作的曲調和織體,在演奏時存在“別手”的現象。這時,就需要鋼琴演奏人才根據自己技術和手型特點進行獨特的指法編訂,使彈奏保持流暢,具有較好的情境性和描繪性。儲望華的《二泉映月》以鮮明的民族曲調,在作品中模仿了民族樂器二胡滑音奏法,用1指控制左手旋律部分的音,從而獲得旋律的深度與厚度,顯示力透琴鍵之感,為音質的豐富與多種情感的表現創造了新的手法。五音性質的琶音奏出類似古箏、琵琶的“劃”奏,使演奏人才在模仿民族樂器表現力的基礎之上,充分表現出音樂意境,讓聽者感受民族性作品的震撼力。作曲家瞿維的《花鼓》以鋼琴模仿花鼓的節奏,烘托喜慶情緒,發展了鋼琴交叉指法,形成了鋼琴人才在作品中模仿民族打擊樂聲效這一新的表現內容。
作品時代特征決定作品風格,作品風格影響鋼琴人才演奏風格的形成。在中國鋼琴作品創作三個時期里,其特有的、具有時代特征的鋼琴作品對鋼琴人才演奏風格的形成產生了不同的效果。初期的簡潔明快演奏風格;中期的多樣化、技術全面的演奏風格;后期的開放、個性的演奏風格,對鋼琴人才不同效果演奏風格的形成起到決定性作用。
20世紀初的鋼琴作品以借景抒情、樂風簡樸的時代特征為鋼琴人才把握作品風格提供了情境的想象和情感的表達內容。標志性作品是賀綠汀的《牧童短笛》和丁善德的《中國民歌主題變奏曲》。這些作品在獨特的民族性旋律之中,蘊含了中國式的意境和清麗的風景,演奏這一時期的鋼琴作品,演奏者需在情感體驗和內容表現上,貼近那一時期朝氣蓬勃、意氣風發、民風淳樸、生活簡單、情感純粹的時代特點,才能激發聽者的音樂想象力,感受鮮明的中國風格和中國音樂的藝術形象。作品的技術雖然不難,但要表現的意境卻是沒有止境的。彈奏這一時期的作品,重在發展情感表達、情景描繪的表現能力。同時期江定仙的《搖籃曲》、丁善德的《春之旅組曲》、老志誠的《牧童之樂》、瞿維的《花鼓》,都體現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作者鮮明的個性。所以,把握這一時期的作品風格,要先了解當時的生活,人們的精神面貌,才能在作品彈奏中流露平實的感情和悠然的田園氣息。
50至70年代的鋼琴作品語匯更多樣,題材常選用喜聞樂見的內容,在體裁和作品數量上都有所增加。對于大型作品——鋼琴協奏曲創作進行了成功的嘗試,創作了經典作品——《黃河》。更多的鋼琴演奏家開始了鋼琴作品的創作與改編,形成作曲家、鋼琴家集于一身全面發展的特點,形成創作與演奏高度結合的時期。陳培勛的《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桑桐的《內蒙古民歌主題小曲七首》、廖勝京的《火把節之夜》、黃虎威的《巴蜀之畫》等作品,運用了不同地區的音樂語匯,表達了多種思想感情,對鋼琴人才演奏情感的豐富和地域性音樂色彩的描繪進行了不懈的嘗試。而改編曲《夕陽簫鼓》《二泉映月》《十面埋伏》更是以傳統民族器樂曲為創作基礎,更好地進行了鋼琴的器樂化、交響化創作,大大的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擴大了鋼琴人才學習、演出曲目的范圍,使作品演奏的風格形成多樣性。
80年代之后的作品以開放、個性化的時代特征,為鋼琴人才現代音樂風格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這一時期是現代作品頻現的時期,在權吉浩的《“長短”的組合》、崔世光的《山泉》、王千一的《托卡塔》等作品中,都融入了強烈的現代意識,在構思、色彩、風格上盡顯新意。
中國鋼琴作品在不同時期呈現的民族與時代特征,對鋼琴人才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和深遠影響。從鋼琴人才長遠發展前景來看,擔負起民族化作品創作和演奏的職責,勢在必行。中國鋼琴人才在彈好外國作品的同時,有責任掌握和推廣中國鋼琴作品,讓全世界人民感受中國鋼琴作品中的民族性、時代性,為中國鋼琴學派的形成進行不懈的創作和表演。
[1]《和聲的民族風格與現代技法》 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編 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年12月
[2]《中國鋼琴作品的分析與演奏》童道錦 孫明珠編選 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8年9月
[3]《怎樣提高鋼琴演奏水平》吳元 華樂出版社編輯部編 華樂出版社200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