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二十四節氣歌,同學們知道吧!其實二十四節氣背后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從本月起,將由申賦漁老師為我們講述——節氣故事。
三天前,掌管天文的太史就向天子稟告:某日立春。天子于是沐浴齋戒,恭敬地等候春天的到來。
春神句芒住在東郊的廟里,他掌管著春的氣息以及整個一年的收成,他甚至還會給有福的人增加壽命。他的小小的廟宇在樹林深處,人跡罕至,顯得頗為荒涼。然而整個春天將由此發動。
立春的前一天,寂靜的郊外突然變得騷動起來。遠處的村邊小道上,一條長長的充滿威儀的隊伍逶迤而來。從那非同尋常的鼓樂聲就可以聽出,是天子前來迎春了。
叩拜句芒的禮儀莊嚴而隆重。跪拜之后,天子高高舉起酒爵,然后徐徐潑灑在句芒面前的地上,接著又是跪拜。禮罷,人們給句芒讓出道路,樂工們高奏鼓樂,句芒在人們的簇擁下向都城進發。穩穩站立在壯漢們肩頭木板上的句芒,人面鳥身,方臉,神色端莊,目視遠方,仿佛隨時都會展翅高飛。頭頂上,青色的春幡迎風而舞。在他旁邊站著的,是一頭雄壯有力卻又憨態可掬的泥牛。
句芒進城的路上,歡迎的人群擠滿了道路的兩旁。扮成春官的孩童,一路奔跑著,歡呼雀躍,邊走邊喊:春到了,春到了。于是一路的百姓也隨之奔走相告:春天來了。
第二天便是立春了。還在半夜的時候,便有走街串巷的小販高喊著:“賽過脆梨!”他們在叫賣蘿卜。蘿卜是立春日的人們必要吃的,叫“咬春”。
天大亮了,大人小孩,嘴里咬著蘿卜,慢慢聚到了城門口。土牛還是那樣,昂著頭一動不動地站著哩。媽媽們抱著孩子在牛的周圍轉著圈,嘴里說,不生病,不生病。孩子們總要伸手去摸那好玩的土牛,可是土牛在莊嚴的儀式進行之前,是不能隨便碰摸的。
主持“打春”儀式的,是每個地方的最高長官。他穿戴整齊,在鼓聲中舉起柳條,鞭打土牛三下。柳條長二十四寸,寓意一年的二十四節氣。之后,他把柳條交給下屬和民眾,讓他們輪流鞭打。噼啪的鞭響,是春耕開始的信號。在這鞭打聲中,土牛破碎了,泥土散落開來,露出藏在其中的小土牛。圍觀的人群一擁而上,你一把我一把,搶奪破碎了的土牛。牛角上的泥土灑在地里,能讓土地豐收。牛身上的土放在家中,會使得今年養蠶興旺。而牛眼的泥,據說放在藥里調和了能醫治眼病。即便隨手撈到的一把泥土,灑在牛欄里,也能讓自家的牛膘肥體壯。
回家了。大門上早已貼上了“宜春”二字,所有朝南的窗戶上,也都貼上精致美麗的春花。父親讓孩子把搶到的泥牛的土去抹在自家耕牛的長角上,母親提醒父親今天不要去河邊挑水。
吃蘿卜與不挑水,都是為了不犯春困。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的每一天都不能偷懶。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表示春天到了。“立春”過后就是“雨水”,有些地方,“雨水”這天小孩要認干爹,石頭、大樹、井水,甚至牛欄、牛、馬、豬、羊,都能成為干爹,不禁讓人慨嘆。這是怎么回事呢,“雨水”的故事和相關習俗還是留給同學們自己去尋找吧。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二十四節氣歌,同學們知道吧!其實二十四節氣背后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從本月起,將由申賦漁老師為我們講述——節氣故事。
(責任編輯: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