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瑋
鏡子是我們生活中的好朋友,每天出門前,我們都要在鏡子前把自己打量一番。你知道嗎,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鏡子不僅用來整理容貌裝束,更常常被寫進詩里面。
鏡子里的秘密
詩人為什么喜歡寫鏡子呢?莫非這些鏡子就像《格林童話》中的魔鏡,能告訴詩人什么秘密?
讓我們走進下面兩首詩的情境中,與詩人一起照“鏡子”,你就會知道啦。
公元752年,詩仙李白與好友岑勛、元丹丘相聚于嵩山的潁陽山居。在那里,三個人登高暢飲,相談甚歡。李白詩興大發(fā),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大詩人白居易到了年近花甲的時候,有一天,他對鏡自照,回想起20年前的自己才剛剛長出一縷白發(fā),沒想到如今竟已是滿頭銀絲。他心中翻涌的思緒,化作了一首《對鏡吟》:“白頭老人照鏡時,掩鏡沉吟吟舊詩。二十年前一莖白,如今變作滿頭絲……”
現(xiàn)在,你一定已經(jīng)讀出了鏡子中的“秘密”,那就是光陰的流逝。你在照鏡子時發(fā)現(xiàn)這個秘密了嗎?
透過鏡子看唐朝
唐代詩人愛寫鏡子,還與制鏡的工藝有關。你知道古人是用什么做鏡子的嗎?
古人最初是用清澈的水面當鏡子,隨著銅器的出現(xiàn),銅鏡才進入人們的生活。銅鏡的背面雕有華麗的紋飾,正面打磨光滑,能照出人的影子。可是,這種鏡子雖然很美觀,卻遠沒有玻璃鏡好用。因為銅鏡照出來的影像不夠清晰,而且銅會生銹,需要經(jīng)常打磨,保持鏡面的光滑亮潔。
到了唐代,人們在制鏡的材料中增加了錫這種金屬,生產(chǎn)出的鏡子鏡面光滑,銀光閃亮,能把人的樣子照得更清晰、真實。這樣一來,鏡子就更受人喜愛啦,除了被用來梳妝打扮外,還多了別的用途呢!
鏡子的雕花更講究,造型更美觀,出現(xiàn)了菱花鏡、寶相花鏡等花飾,因此常被作為飾品懸掛在車上,或佩戴在身上,如路德延的《小兒詩》:“錫鏡當胸掛,銀珠對耳懸……”
因為制作鏡子的材質珍貴,所以鏡子的價格也很昂貴。于是,社會上漸漸形成了用鏡子作為禮物相互饋贈的風尚。白居易的一首《以鏡贈別》,寫的就是向即將遠行的友人贈送鏡子的事:“……不如贈少年,回照青絲發(fā)。因君千里去,執(zhí)此將為別。”
找“鏡子”:在《全唐詩》中,寫到鏡子的詩篇還有許多。同學們一起找一找,看看你們能找到多少面“鏡子”。
(責任編輯:徐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