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羊城晚報》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馮廣圣
(玉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廣西玉林537000)
新時期農民工媒介形象的內容分析
——以《羊城晚報》為例
馮廣圣
(玉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廣西玉林537000)
該研究選取《羊城晚報》2010年343篇農民工報道作為內容分析樣本,以考察農民工的媒介形象。研究發現,《羊城晚報》對農民工的關注度較高,報道多以政府為主位視角;《羊城晚報》所呈現的農民工形象以接受關愛的“沐恩者”為主,正在積極建構理性的農民工形象,對農民工的報道有簡單化的傾向,但存在著刻板印象,“妖魔化”的成分逐漸減少。
《羊城晚報》;農民工;媒介形象;內容分析
農民工是伴隨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而出現的一個社會群體。據統計2004年農民工的人數為1.2億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鄉鎮企業就業的農村勞動力,農民工總數大約為2億人[1]。據國家統計局監測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全國農民工總數達2.42億人。其中外出就業1.53億人,本地非農就業0.89億人[2]。農民工的數量還在不斷增加,截止本文修改時,獲悉我國農民工數量已升至2.6億。陸學藝對農民工定義是:農民工指擁有農業戶口、被人雇傭去從事非農活動的農村人口。據此定義,農民工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群體,不僅包括外出的絕大部分農村流動人口,而且包括在農村就地為他人從事有償服務的非農活動的農村人口[3]。這既包括“離土又離鄉”的農村人,又包括“離土不離鄉”的農村人,這是學界廣為接受的定義,本文主要指前者。
“形象”是人或事物表現出的可以被直觀感覺到的外部特征。人是形象的感受者,任何一種具體而客觀的形象都是通過人的感受反映出來的。因此,形象就成為人對于某種事物的認識和印象,從而使得形象的表現形式呈現出主觀性色彩[4]。該解釋指出了形象與人的認知有關,形象表現具有主觀性。媒介和社會身份之間存在著相互建構的關系,媒介形象是傳媒反映或再現的人與事的形象。據此,農民工媒介形象可以理解為:農民工群體作為被傳播者在大眾傳播媒介中所投射出來的形象特征。李普曼認為,大眾傳媒的報道是一種營造“擬態環境”活動。在媒介化社會,人們對客觀現實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媒介所提供的“象征性現實”,這影響了人們的行為和判斷。農民工是一個社會問題,能否順利解決這一問題,關系到我國城市化水平能否真正提高,社會能否長治久安,經濟能否平穩發展。
筆者長期致力于“三農”研究,農民工媒介形象研究是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十八大”積極倡導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黨中央高度關注“三農”問題,并出臺了一系列農民工政策。新時期農民工群體結構發生了變化,媒體對農民工的報道是大眾理解農民工形象的重要參考,這也影響農民工對自身形象的認識。“珠三角”是我國農民工的重要聚集區之一,研究該區域媒介呈現的農民工形象有較好的代表性。新時期媒介多元發展并存,但傳統紙媒的權威性地位仍然不可動搖,廣東是全國報業發展最為成熟的地區,《羊城晚報》呈現的農民工形象值得關注。《羊城晚報》是廣東省一家大型晚報,面向全國發行,它的農民工報道影響當地人對農民工的認識。據此,筆者提出以下問題:《羊城晚報》是如何對農民工進行報道的?《羊城晚報》再現了農民工群體什么形象?造成農民工群體形象的原因是什么?應如何改進等?
本文選取2010年《羊城晚報》關于農民工的343篇報道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農民工報道的內容分析來考察《羊城晚報》所呈現的農民工形象。新聞報道可以從某種程度上反映社會現實狀況。為此,本文選取《羊城晚報》對農民工報道所呈現的媒介形象為切入點,用內容分析法對農民工的媒介形象與社會際遇進行考察。在確定“農民工報道”時,依據報道主題判斷該報道是否為“農民工報道”,如果報道中出現“農民工、民工、打工仔、打工妹、外來務工人員”等詞語并有關其事件的描述,就將其視為農民工報道,這是研究樣本選擇的依據。
內容分析法常用于媒介研究中,所謂內容分析法就是“對各種信息傳播形式的明顯內容進行客觀的、系統的和定量的描述與分析”[5]。本文首先對選取的文本進行內容分析,對樣本的總體概貌進行描述,然后聯系報道具體內容對《羊城晚報》所建構的農民工形象進行二度分析,即所謂“再分析”,是對傳統內容分析法的一種“糾偏”,以期達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研究范圍與樣本選擇:本文對2010年《羊城晚報》關于農民工的報道進行研究。因受條件限制,難以獲取《羊城晚報》2010全年的紙質版,所以選擇官方網站“金羊網”,以正文中出現“農民工”一詞為條件進行檢索,最后獲取《羊城晚報》2010年關于農民工的報道343篇,是為本文研究的最終樣本。編碼設計思路受《農民工形象再現與傳媒建》(陳鵬,2006)的啟發。研究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和處理獲得。
編碼設計:本文從6個方面進行研究:樣本情況、報道主題、報道視角、農民工行為類型、對待農民工行為的態度、指涉對象。
1.樣本情況分為3個方面:(1)體裁(消息、通訊、評論、圖片、專題、其他);(2)新聞來源(政府/官員、民工、市民、專家學者、記者、其他);(3)每月報道量。
2.報道主題包括16個方面:勞動就業、工資問題、權益維護、農民工子女、社會保障、失范違法、社會關愛、表彰鼓勵/英雄事跡、春運、居住/住房、組織培訓/教育、事故與不幸、文化娛樂、戶籍問題、生活現狀、其他(這16個指標部分內容有交叉,是選取最能反映主題內容的關鍵詞來界定的,可以體現樣本的總體特征,基本符合內容分析的規范和要求)。

表1 報道題裁
3.報道視角,即撰稿人觀察、思考事物的角度。本研究設置5種視角:政府視角、市民視角、農民工視角、社會關愛視角、其他。如不能歸入上述前4種視角,則歸入“其他”一類。
4.農民工行為分7類:接受關愛/扶助、遭遇不幸/不公正/生活苦難、失范違法、荒唐不理性、積極進取、理性/自主安排、其他。
5.對待農民工行為態度,依據報道的“感情傾向”劃分為:肯定/鼓勵、中立、同情、憎惡/反感、其他這5種類型。
6.指涉對象(即新聞報道中涉及的農民工范圍數量)分為:全體農民工、區域性(部分)團體、個體農民工(或稱農民工個體)。
(一)《羊城晚報》農民工報道的樣本描述
1.基本情況
(1)報道體裁
從樣本體裁上看,《羊城晚報》對農民工報道以消息和通訊為主,消息占報道總量的38.8%,通訊占30.0%,述評占12.2%,圖片占2.6%,解釋/調查性報道占3.5%,“其他”占12.8%(參見表1)。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羊城晚報》有“每日一句”、“財經一句”、“評頭論足”、“說法”等版塊,其下的文章可能是一句話集錦,或是從網上選取網友對某件事的評論,也可能是專家學者的一句言論,形式多樣,難以納入傳統的體裁分類體系,這也表明《羊城晚報》對農民工報道形式的多樣化。
(2)新聞來源

圖1 新聞來源
從圖1可以看出,政府/官員是《羊城晚報》農民工新聞的重要來源,占比高達近42.6%,其次是記者采訪所得占9.6%,接下來是專家學者觀點占7.9%,民工、親友反饋占6.7%,社會/民間團體占3.8%,市民占0.9%,其他占28.6%(1)。在2010年《羊城晚報》農民工報道中,政府官員在不斷“說話”,民工及其親友屬于較次要的新聞來源,只占6.7%。
(3)每月報道數量

圖2 2010年《羊城晚報》農民工每月報道量
從1-12月《羊城晚報》關于農民工報道數量占百分比依次為11.1%,18.1%,20.4%,5.2%,6.4%,7.6%,8.7%,4.1%,2.9%,7.0%,5.0%,3.5%(參見圖2)。每年全國兩會在3月召開,“三農”問題是兩會討論的重點。國家和政府關注農民工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以及社會保障等方面,有計劃有步驟地解決農民工在城鎮的就業和生活問題已成共識。由圖2可見,3月份《羊城晚報》對農民工的報道相對密集,4月份驟降為5.2%,該報雖是市場化運作,但還是承擔了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角色。兩會召開前后出現大量關于農民工的報道,這在我國媒介報道中是特別現象。
2.報道主題

圖3 報道主題
本文把《羊城晚報》農民工報道主題分為16類。2010年報道的重點是勞動就業和社會關愛,各占18.1%和10.8%,其次是戶籍問題、農民工子女、工資問題、社會保障、權益維護、事故與不幸等,依次占10.2%,9.0%,8.2%,7.6%,7.3%,5.0%(參見圖3)。這樣的主題分布與廣東省政府對農民工的政策、管理有高度一致性。農民工的勞動環境、就業情況一直是政府關注的重點。尤其是受2008年末金融危機影響,珠三角地區“民工荒”問題比較嚴重,加之“新生代農民工”更理性地選擇去留,這迫使廣東省政府考慮農民工的用工環境、社會保障。2010年廣東省還出臺了“農民工積分入戶政策”、農民工醫療保險政策、農民工子女教育等相關政策,《羊城晚報》農民工新聞報道的重點與政府應對農民工問題的政策措施相吻合。
3.報道視角

圖4 報道視角
報道視角體現了報道者觀察和思考問題的角度。政府視角表現政府對農民工問題采取的措施和所取得成效;農民工視角就是走進農民工群體中體察其生活和工作現狀;社會關愛/和諧發展視角表現社會各界對于農民工的幫助,化解矛盾,促進社會和諧;市民視角表現出對農民工的拒絕或不接納,把農民工作為“邊緣人”或“弱勢群體”。《羊城晚報》更多是采用政府視角來報道農民工,占37.6%,其次是農民工視角、政府關愛/和諧發展視角、市民視角,分別占21.6%,19.8%,10.8%(參見上頁圖4)。2010年的《羊城晚報》“農民工視角“的報道,即從農民工生存狀況及問題角度來報道新聞的狀況并沒有較大改善,但逐漸擺脫了“滿足城市社會的庸俗趣味”視角,轉而從政府視角出發,報道政府對農民工問題所采取的應對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4.農民工行為類型

圖5 農民工行為分類
綜觀《羊城晚報》關于農民工的報道,可以把農民工的媒介形象再現歸結為:接受政府、民間社會團體的關愛和幫助;遭到不幸、不公正的待遇,生活顯得不易;失范違法行為;荒唐、不理性、不符合常規;積極進取向上;理性,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不便于歸入上述類型的行為則劃分到“其他”。《羊城晚報》報道中再現的農民工形象類型主要是接受關愛/扶助占45.2%,遭遇不幸/不公正/生活苦難占19.2%,其次是理性/自主安排占8.7%,積極進取占5.0%等。對農民工的失范違法、荒唐不理性行為報道較少,僅占0.9%和1.7%(參見圖5)。
5.對待農民工行為的態度

圖6 報道對農民工行為的態度
從報道文本中判斷出的態度傾向,體現了《羊城晚報》及其受眾對農民工的態度。統計顯示,持中立態度的占41.4%;持肯定/鼓勵態度的占32.1%,這是對待農民工行為的主要態度,其次是同情/關心,占12.5%,反感/反對態度的農民工報道只占總數的2%(參見圖6)。和前期的相關研究相比,媒介報道對農民工的態度越來越積極正面。
6.報道指涉對象

圖7 報道指涉對象
報道指涉對象,即在農民工報道中所涉及的農民工數量。在一篇報道中,如果事件人物以個體出現,報道者更易表現出個體的特征,使其形象顯得較為立體;若新聞報道涉及的農民工是以部分或整群出現,報道者易傾向描述其共性,使人物形象扁平化。2010年343篇農民工報道中,有237篇報道指涉了農民工整個群體,占比高達69.1%,而關涉團部分農民工的報道占18.7%,個體農民工的只占12.2%(參見圖7),這表明《羊城晚報》對農民工報道的特征是粗線條描述,有簡單化泛化的傾向。
(二)《羊城晚報》呈現的農民工形象特征
1.接受關愛的“沐恩者”。在343篇報道中,農民工形象類型為“接受關愛/幫扶”的報道有155篇,占比45.2%,是報道的主體。在這些報道中,農民工是接受政府、民間社會給予幫助的對象,是沐恩者。農民工處于社會底層,為了生活在城市里奔波勞碌。農民工的經濟資源、社會資源、文化資源占有量少,這決定他們在社會中申訴和表達的權力較弱。僅靠農民工個體力量,難以改變他們的生活現狀。政府及其他社會團體掌控大量資源,促進城市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是他們的職責。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及民間社會團體將農民工納入“需要關愛”的人群中,成為施恩的對象。如《構建農民工精神文化樂園》中提到,“農民工是政府關注的重點人群”,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黨委、政府、社會及用工單位邀齊抓共管,豐富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生活單調枯燥”、“關注”、“提供”等詞再現了農民工“沐恩者”的形象。
2.“遭遇不幸/不公正/生活苦難”消極形象與積極的理性形象兼有。2010年《羊城晚報》中涉及“遭遇不幸/不公正/生活苦難”的形象報道占19.2%,這些形象可以稱為消極形象;涉及“理性/自主安排”行為類型的報道占8.7%,這是媒體建構的積極的農民工形象。其中“理性/自主安排”并非指農民工非常積極進取忘我地工作,而是指他們能比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與工作,對于政府政策能有一個比較理性的判斷。農民工的這種行為更加注重自我,不盲從,這可見諸于《新生代農民工國慶七日假期拒絕老板“干擾”》、《只想入學放棄入戶》等報道中,這些報道向讀者展示了農民工理性選擇的一面,有利于農民工理性形象的構建。
3.刻板形象仍然存在,妖魔化成分淡化。從報道指涉對象統計中可以發現,“全體農民工”為指涉對象的報道占到69.1%,“個體”只占12.2%,農民工的豐富個性將在“全體農民工”報道中被淹沒。值得肯定地的是,對農民工的妖魔化已經不太明顯。在343篇報道中,對農民工“荒唐不理性”、“失范違法”行為的報道只占總量的1.7%、0.9%。這在以下的報道中得以體現:《嘆!這把“愛火”燒死三人》、《卿本良民,為何伸出犯罪黑手?社會難辭其咎》,等等。從這兩篇關于農民工失范違法的報道中可見《羊城晚報》并沒有糾住農民工個人因素不放,而是探討案件當事人的心里情感,盡力挖掘事件背后的社會原因。只要媒體能遵循客觀、公正報道原則,農民工媒介形象的妖魔化成分將會越來越少。
(三)農民工媒介形象漸趨多樣化及原因分析
從上面的簡要分析中發現,2010年《羊城晚報》報道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農民工的現實生活狀況,新時期農民工的媒介形象開始呈現多樣化趨勢。
1.沐恩者:符合政府的政策導向
2010年廣東省針對農民工出臺的一項政策是“積分入戶政策”,各市也有更加具體的“入戶辦法”。全省積分入戶政策是“指通過科學設置和確定積分指標體系,對農民工入戶城鎮的條件進行指標量化,并對每項指標賦予一定分值,當指標累計積分達到規定分值時,農民工即可申請入戶城鎮”[6]。此項政策適用于在本省城鎮務工的本省戶籍農村勞動力。佛山、廣州、中山等市也于2010年相繼制定農民工積分入戶的詳細辦法。這項政策的一個重要意義在于對農民工的認可和接納。除此以外,廣東省出臺的有關農民工的政策還有“外來工將逐步被納入廉租房保障體系”、《流動就業人員基本醫療保障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關于進一步做好優秀外來工入戶和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每年春節將近,政府都會下令解決農民工“欠薪”問題,確保他們的工資足額支付。亞運會期間,時任省委書記汪洋、省長黃華華還邀請農民工觀看亞運。政府的種種努力是促使媒介對農民工報道導向轉變的前提。《羊城晚報》貫徹執行黨和政府在新聞宣傳方面的路線、方針、政策,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在這種情況下,《羊城晚報》塑造了農民工接受關愛的沐恩者形象。造成這種趨勢的主要原因在于國家和政府對“三農”問題高度重視,再加上廣東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處于排頭兵地位,積極引領風氣之先,這種表現通過媒體得到進一步折射。
2.理性形象:農民工群體結構變化使然
新生代農民工已成為當下農民工群體的主體。《羊城晚報》2010年1月23日刊登了一篇評論《兩代農民工性相近習相遠》,這篇文章佐證了媒體已經認識到農民工群體發生了變化,先見印象已不適用當今農民工。作為“社會公器”的媒體,應該通過宣傳報道形成新的輿論,引導人們樹立正確合理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趨向。農民工“理性形象”的積極構建,一方面有賴于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的努力,使得農民工群體的內部結構得以轉變;另一方面,也與《羊城晚報》的社會責任意識密不可分。值得肯定的是,該報能夠快速適應變化的情況,抓住農民工就業形勢、結構變化的特點,積極建構新的理性的農民工媒介形象,這其實也是農民工內部結構變化的新投射。
3.刻板形象:農民工群體的弱勢地位和集體失語
從報道來源分析可以得知,農民工在住房、醫療、就業、子女教育、維權等方面仍處于弱勢,農民工及其親友在報道中喪失了主體地位,政府/官員是最主要的新聞報道來源,農民工的刻板形象在《羊城晚報》中仍有所體現。媒介話語權與權利密不可分,真正的權利是通過話語來體現的,通過話語實現的權利才是切實有效的,話語之場就是權利運作之場。在話語權與權利的爭奪中,由于種種原因,農民工處于弱勢地位的現狀短期難以根本改變,他們缺少接近媒介的機會和能力。關于自己的生活、工作、家庭,他們只是被動地接受大眾傳媒的報道,長期以來一直都有政府官員或專家學者代為“立言”。這種因農民工缺少接近媒體機會等多種原因,話語權的缺失使其在媒體中集體失語,導致媒體報道中出現不同程度的刻板成見就可想而知,從而使農民工形象特征顯得扁平化。這是媒介農民工的媒介形象和現實狀況對接的真實寫照,也是農民工媒介形象多元化趨勢弱化的又一原因。
通過對2010年度《羊城晚報》343篇農民工報道分析后發現:《羊城晚報》塑造的農民工形象以“接受關愛”的沐恩者形象為主,受苦受難的弱者形象有所減少;“理性形象”的建構是因農民工結構變化的結果;《羊城晚報》對農民工的報道中刻板印象仍然有所體現。鑒于《羊城晚報》在塑造農民工形象時存在的刻板印象,本研究認為,一方面,媒體應增強社會責任意識,真正走近農民工并了解他們真實的生活世界,把“走轉改”作風落到實處,堅持真實、公正、客觀的報道原則,不煽情、不偏狹,積極實行大眾傳媒的社會整合功能。另一方面,農民工自身也應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或條件提高媒介素養,積極主動地去接觸媒介,利用不同平臺表達自己的意愿和呼聲,逐步扭轉社會對農民工的偏見。另外,本研究選取樣本僅為2010年度,因而未能進行縱向比較,相關結論是基于已有的研究而得出,難免偏頗,筆者將在后續的研究中加以改進,這是本研究的不足之處。
注釋:
(1)在判斷新聞來源時首先看報道中是否標明有出處,有些可以直接判斷,比如“從人力資源部門獲悉”、“記者現場發現”等,如若無法判斷則歸入“其他”一類。此處盡力按照內容分析的統計規范執行,盡管這一比例較高,但可以反映問題的大體情況。
[1]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R].2006:4.
[2]徐博.國家統計局:2010年內地農民工總數達2.42億人[EB/OL].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2/12/4641191_ 0.shtm l.
[3]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流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307.
[4]徐國定.形象學[M].上海:南海出版公司,1998:24.
[5]風笑天.社會學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235.
[6]農民工落戶城市中央或不作統一規定[N].羊城晚報,2010-02-02.
A Content Analysis of M edia Image of M igrantW orker in the New Era——Taking the Case of Yangcheng Evening News
Feng Guangshe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M edia,Yulin Normal University,Yulin 537000,China)
In order to examine themedia image of themigrantworkers,this content analysis ismade on the basis of 343 reports aboutmigrantworkers selected from Yangcheng Evening News in 2010.The results show that:Yangcheng Evening News had a very deep concern for themigrantworkers and most of the reportswerema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themedia images of themigrantworkers Yangcheng Evening News presents aremainly“persons being cared”;Yangcheng Evening News was actively building a rational image ofmigrant workers.However,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some reports aboutmigrant workers had a tendency of simplification and were of stereotype;“demonizing”parts in the reportswere decreasing gradually.
Yangcheng Evening News;migrantworkers;media image;contentanalysis
G216.2
A
1673-8535(2013)02-0058-10
馮廣圣(1973-),男,安徽滁州人,玉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傳播理論與方法,傳播與社會發展。
(責任編輯:覃華巧)
2013-01-06
玉林師范學院2012年度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G20120021)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