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吳 波 成都理工大學管理科學學院
物流的重要性已體現在各個行業的發展中,因此物流成本是企業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物流成本高低體現企業物流運作的效率,在保護環境和發展節約型社會,成本的研究與探討更是刻不容緩。
1992年,美國管理會計協會發布的“物流成本管理公告”指出“物流成本是指企業在計劃、實施、控制內部和外部物流活動的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也就是說,企業物流成本是指企業在整個供應鏈運作過程中,進行采購、銷售、生產等與物流相關活動的成本總和。
我國國家標準《企業物流成本構成與計算》中,將企業物流成本的內涵和定義作了進一步的明晰化和具體化,在企業物流成本定義中加入了“存貨相關成本”,并引入了管理會計中的機會成本概念。
物流成本的四大主要組成部分為存儲成本、采購成本、訂貨成本和交通成本。在《物流戰略咨詢》中,美國的Edward Frazelle闡述的物流總成本包括:總反應成本、總存貨成本、總供應成本、總運輸成本和總倉儲成本。基于系統角度物流成本形成機理分析,我國學者楊頭平(2008)在《企業物流系統成本分析與控制優化研究》一文中,認為企業物流成本來自于物流運作、信息和管理三個界面,物流成本主要由以下兩部分構成:首先,各界面內部產生的物流成本,包括物流運作成本、物流信息成本和物流管理成本;其次,由于界面連接出現問題或故障時產生的其他物流相關成本,如資金占用成本、存貨風險成本、存貨保險成本、缺貨成本等。Cooper、Slagmulder和Seuring對物流成本的構成分析,認為供應鏈中的物流成本由兩部分構成,即供應鏈中的物流作業成本和供應鏈中的物流交易成本。其中供應鏈中的物流作業成本包括供應鏈的五大流程所發生的物流作業成本,即供應物流階段、企業內物流階段、銷售物流階段、回收物流階段、廢棄物流階段所發生的運輸作業成本、倉儲作業成本、包裝作業成本、裝卸搬運作業成本、流通加工作業成本、一般管理作業成本等。
1962年,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在<<財富>>雜志上發表了題為“經濟的黑色大陸”一文,他將物流比作為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強調應高度重視流通以及流通過程中的物流管理。彼得.德魯克曾經指出,“流通是經濟領域里的黑暗大陸。”這里的流通是個泛指性的概念,當時流通領域中物流活動的概念模糊,人們沒有清晰的認識到“黑大陸學說主要是針對物流而言的”。“黑大陸學說”是一種未來學的研究結論,是戰略分析的結論,帶有較強的哲學抽象性,這一學說為之后研究物流領域起到了啟迪的作用。
1970年,“物流冰山學說”由日本早稻田大學西澤修教授提出來的,由于運用先前的財務會計制度和會計核算方法不能完全掌握物流費用的實際情況,人們對物流費用的了解也基本處于空白階段。西澤修教授把這種狀況形象地比作“物流冰山”,冰山的構成特點是浮在水面上的部分占總體積的很小一部分,而大部分的體積沉在水面以下,不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正如,我們看到的可能只是物流成本組成部分的很小一部分。在“黑大陸”中和“物流冰山”的水下部分正是物流尚待開發的領域,也是物流的潛力所在。根據物流冰山理論,要把隱藏在水面下的物流成本全部核算出來是不可能的,傳統的會計體系不僅不能提供足夠的物流成本分攤數據,而且很少有企業去關注物流成本的降低。
效益背反是指物流系統中若干功能要素之間存在著矛盾,即負相關,如在某一功能要素的優化和利益發生的同時,會存在另一個或幾個功能要素的利益損失,反之也如此,這是一個此消彼長、此盈彼虧的現象,雖然在許多領域中這種現象都是存在的,但物流領域中這個問題表現的尤為突出。物流系統的效益背反主要包括物流成本與服務水平的效益背反和物流各功能活動的效益背反。高水平的物流服務是由高水平的物流成本作保證的,在沒有革命性技術進步的情況下,物流企業很難做到既提高物流服務水平,同時又降低物流成本。一般來講,提高物流服務,物流成本就會上升,兩者之間存在著效益背反關系。同時,現代物流是由運輸、包裝、倉儲、裝卸及配送等物流活動組成的集合,各項活動處于一個相互矛盾的系統中,要想較多地達到某個方面的目的,必然會使另一方面的目的受到一定的損失,這便是物流各功能活動之間的效益背反性。
1956年, 霍 華 德.T.萊 維 斯(Howard.T.Lew1S), 詹 姆斯.W.克 里 頓(James.W.CuLiton) 和 杰 克.D.斯 蒂 勒(Jack.D.Steele)3人撰寫的《物流中航空貨運的作用》一書,在書中他們指出航空貨運盡管運費比較高,但是由于它能直接向顧客進行商品配送,因而節約了貨物的在庫維持費和倉庫管理費,因此,應當從物流總成本的角度來評價運輸手段的優缺點。霍華德等學者的研究第一次在物流管理中導入了整體成本的分析概念,深化了物流活動分析的內容,在此之前,總成本這一概念并沒有深刻地應用到物流分析中,而各學者只是要把注意力集中于盡可能使每一個物流功能達到最低的成本,而很少或沒有人注意到總成本,物流總成本理論的提出使得物流總成本成為檢查功能成本,為關注總體效益的最大化開辟了道路,又進一步推進了對物流成本構成要素的研究。
對物流成本的建模方法上,主要有排隊網絡法、極大代數法、擾動分析法、Petri網法等形式化建模技術,如在供應商管理庫存的條件下,將總物流成本分為補貨成本、配送貨物成本、庫存成本,利用Petri網建立模型,優化企業物流系統,從而降低物流成本;以及活動循環圖、流程圖法、面向對象的建模技術等非形式化建模技術,如將物流總成本分為運輸成本,儲存成本,搬運成本以及相關處理成本等,在EOQ模型基礎上建立物流成本控制模型。
企業物流系統是離散事件動態系統(Discrete Events Dynamic Systems,DEDS),即由離散事件觸發而引起狀態遷移的復雜系統,對于這樣大型、復雜、多元的物流成本控制問題,仿真是一種有效的工具。該方法將成本、運輸、庫存等要素以合理的數量關系加以描述,編制計算機程序進行模擬運行,通過對模擬結果評估分析,選出最優的方案,達到對物流成本的有效控制。
目前,物流成本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物流成本的研究多是對國外的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成果進行簡單介紹,而沒能針對我國的具體實際情況提出一套適應我國基本國情的物流成本管理理論;由于對物流成本的重視程度不高,對物流成本的研究往往只是從傳統成本會計的理論框架內進行最簡單的技術性研究,忽略了對物流成本的特點及范疇等問題進行基本的研究與探討;同時,也沒能運用其他學科的研究結果進行交叉研究,就成本論成本的做法使得對物流成本的認識僅僅停留在表面,對物流成本的研究僅僅停留在戰術的層面,未能對物流成本的戰略重要性進行全面的剖析,因而在企業競爭需求的戰略層面上缺乏對物流成本管理的深入研究。
其實國內對物流成本的研究還處于一個初級的階段,遠遠落后于對其他相關物流理論的研究。企業物流成本由于研究難度較大,加之其潛在的理論意義與經濟意義未能馬上取得質的飛躍,得到巨大的經濟效益,目前在國內基本處于一種零碎、片斷的研究狀態,但對于物流成本的研究又是必不可少和迫在眉睫的。因此建議國家要把大力發展物流產業提到日程,給物流行業以資金和技術支撐。最初物流一般都每個企業為自己的經營而設,提出“第三方物流”理論后,漸漸形成了物流產業,而現在國內大型物流企業基本上都屬于跨國企業,國內的物流公司數量上多,但質量普遍較差,因此物流產業的建立與發展的重任還是需要要得到國家在政策上和資金上的支持。
[1]愛德華·弗萊哲利.物流戰略咨詢[M].任建標,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42 ~43.
[2]楊頭平.企業物流成本分析與控制優化研究[D].湖北:華中科技大學,2008:50 ~54.
[3]黃福員,聶瑞華.非線性規劃多目標優化物流成本隨機模型的研究[J].華南師范人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3):19-221
[4]邵瑞慶.物流成本的計量與核算[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