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鵬 林 萌 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文化旅游產業既是先天性的生態產業,又是加快城鄉融合、具有較強輻射帶動作用的朝陽產業。近年來,張格莊鎮圍繞建設“產業優勢突出、文化風格鮮明、民風淳樸和諧、生態環境優美的特色經濟文化強鎮”的目標,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取得了顯著成效。在省市區加快小城鎮建設發展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挖掘整合張格莊文化旅游資源,真正做大做強做精做靚鎮域文化旅游產業?對此,我們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介紹如下:
1.鄉村休閑旅游加快發展,旅游綜合實力持續提升。近年來,張格莊鎮著力發展以大櫻桃采摘游為重點的鄉村旅游業,精心策劃了五屆大櫻桃采摘節,培育起下官、黑石、東風等13個大櫻桃采摘園。建設了全國首座大櫻桃博物館,集中展示大櫻桃歷史和民俗文化,收藏了全國著名書法家權希軍、玻璃畫創始人趙文竹等一大批知名人士的優秀作品,吸引了大量高端游客前來觀摩。與香港棒師傅、程果商貿等高端企業合作,生產櫻桃果脯、櫻桃果醬、櫻桃保健枕等延伸產品,扶持藍灣有機蔬菜基地、福昊莊園等龍頭企業,引進大娘面食等特色美食,著力發展集采摘、垂釣、野營、餐飲、娛樂為一體的大型休閑農業園區。
2.重點旅游景區建設快速破題,旅游業布局不斷優化。對全鎮文化旅游資源進行科學規劃、優化布局,大力培育以峆山盧寺為龍頭,藍灣有機蔬菜生態園、福昊莊園、瑤馬岔生態農莊和瑤琪生態園以及藍灣旅游度假區等為支撐的旅游項目集群,初步形成了集佛教文化、生態休閑、餐飲垂釣、溫泉養生、觀光游覽等多種功能為于一體的旅游產業體系。其中,總投資13億元、占地250畝的峆山盧寺恢復重建工程正在加快推進,建成后將成為山東規模最大的佛教建筑群,對帶動張格莊鎮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壯大鎮域經濟具有重要意義。與峆山盧寺形成功能互補的藍灣旅游度假區,重點建設具有歐洲風情的旅游、休憩、居住、休養樂園,著力打造環雙龍潭最大最美的綠色生態農業示范園區。
3.旅游小鎮品牌效應持續放大,旅游氛圍日益濃厚。按照“生態為媒、節慶搭臺、文化唱戲”的發展思路,依托“中國大櫻桃第一鎮”的品牌優勢和山水生態資源,連續在中央電視臺等高層次媒體進行宣傳推介,2011年大櫻桃節被評為中國十大節慶之一。圍繞民俗文化,深入挖掘抬閣、根雕、剪紙等文化資源,把民間傳統技藝、傳統美食、佛教文化、書畫攝影展等元素統一包裝運作、聯合打造,以傳統彰顯特色,以特色聚集人氣。聘請國內知名的同濟大學小城鎮規劃專家,高水平編制鎮駐地及周邊的規劃設計,著力打造以歐式建筑為主體的歐洲風情大櫻桃小鎮。
1.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是轉方式調結構、壯大鎮域經濟的必然選擇。旅游業是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綜合效益好的戰略性產業,是關乎經濟發展和民生福祉,建設生態文明的一項“美麗事業”。張格莊鎮的水源地位置、資源稟賦和產業結構共同決定了只有立足區域特點,放大資源優勢,以有機農業和品牌農業為基礎,以旅游業為先導,迅速提高服務業發展層次,才能促進鎮域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是解決人多地少、保護庫區生態的必由之路。張格莊鎮處于煙臺市最大的水源地雙龍潭上游,受水源地環境保護要求的制約,不具備發展傳統工業和進行大規模開發建設的條件。全鎮農民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6畝,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農民在土地上的增收空間十分有限,必須在提高單位土地產出效益和轉移農村勞動力上下功夫。結合北京郊區、成都“五朵金花”等地經驗,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是解決人多地少問題的有效途徑。
3.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幸福指數的迫切選擇。旅游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門檻低、范圍廣、層次多,可吸納因產業結構升級從一二產業轉移出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隨著張格莊旅游小鎮的快速發展,必將帶來可觀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與文化旅游業相配套的服務行業會成為農民創業增收的重要渠道。
千年古剎峆山盧寺將于2013年5月舉行開光法會,標志著峆山盧寺重建一期工程順利竣工,也標志著以峆山盧寺為重點的旅游景區建設拉開了新的框架,為張格莊鎮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帶來了歷史性機遇。建議以峆山盧寺重建為契機,配套推進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實施重點項目帶動產業整體發展的思路,加快打造“一山一寺、一水一帶、一果一業、一村一品”的文化旅游發展新格局。
1.“一山一寺”,即峆山盧山脈和峆山盧寺。峆山盧寺建成后將成為山東省規模最大的佛教建筑群,周邊溫泉、溪水、林木等自然資源和歷史典故等人文資源密集,是全區不可多得的旅游寶地。建議加快建設規劃總面積2萬畝的峆山盧寺萬畝森林公園,主要包括峆山盧寺主寺廟及其附屬建筑、龍禪峪、圍子山、獅子山四大板塊,形成具有休閑度假、保健養生、觀光游樂于一體的休閑旅游區。同時結合山中飲馬灣、棘子嶺、蝎子洞、龍王溶洞、千年銀杏等景點資源和與之相關的文化資源,開辟出一條“邊走邊采邊聽邊看”的休閑旅游線路。開辟通往塔頂的石階登道,建設與古建筑相和諧的服務設施,再現“峆山盧煙云”勝景。
2.“一水一帶”,即雙龍潭和環庫帶。以雙龍潭保護性開發為契機,突出綠色、山水、自然等元素,沿路布置木屋別墅、農家飯店、野營場地、汽車影院、水上活動等旅游項目,包括有機蔬菜采摘園、農家樂、環庫慢行街、娛樂項目等。借鑒印象·劉三姐、印象·西湖、宋城千古情等文化演藝模式,打造大型山水實景大戲;在環庫平坦開闊地帶建設汽車影院,即觀眾在各自汽車里通過調頻觀看露天電影,建成后可延長游客滯留時間,增加夜間游客數量。
3.“一果一業”,即水果和大櫻桃產業。張格莊鎮地處北緯37度黃金分割線上,是著名的水果之鄉,適宜種植櫻桃、蘋果、葡萄、桃子等水果。要在保證大櫻桃品牌優勢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其他水果的種植量,拉長采摘鏈條。挑選優質的大櫻桃種植示范園,種植名優品種,科學規范管理,果品統一精致包裝,作為高檔禮品進行出售,提高大櫻桃的精品形象和檔次,打進大櫻桃高端市場。繼續做好有機食品、品牌農業和產品加工,進一步打牢和提升張格莊大櫻桃品牌地位。
4.“一村一品”,即一個村莊一個文化品牌。以村為基本單位,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傳統優勢和區位優勢,每個村一個品牌,各個品牌點連成旅游文化線,并將文化旅游線納入到全鎮旅游規劃大盤中。比如把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抬閣”的下官樂溝定位于“民俗村”,旅游主題為民俗表演和農家餐飲;著名書法家權希軍的故鄉權家山定位于“書法村”,展示內容包括作品陳列、名人書畫工作室、書法教學課堂;人人會根雕的杜家崖村定位于“根雕村”,展示大自然的藝術特性;大娘面食的根據地張格莊定位于“美食村”、“剪紙村”等,根據各村村情特點,發展風格各異的村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