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 田海霞 佳木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糧食安全關系著人們的身體健康,也關系到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隨著市場化得發展,我國糧食供求也發生著變換,為了確保糧食的安全,我們必須面臨更嚴格的挑戰。
目前我國糧食安全的現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糧食產量方面:我國糧食產量連續增長,糧食安全也得到一定的保障。糧食生產近些年每年都能到到好的產量,年增幅在3.65%,尤其是在2009年達到了糧食產量的最高紀錄,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和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以及其他物質要素的投入也在增加,使我國糧食產量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糧食供需方面:目前國際糧價有一定幅度的波動,我國在大豆、小麥和玉米等品種方面進口量很小,所以國內糧食價格受國際糧食價格的影響很小。小麥和大米是農產品當中消費量最穩定的產品,玉米和大豆的消費增長是農產品中增長最快的,不管農村還是城鎮在對糧食的消費上總量是逐步減少的,但是在一些主要地區糧食的消費是不斷的增加的,例如天津和北京、上海這些地區的消費量也在逐漸的增加,由2007年的550億公斤增加到2010年720公斤。糧食政策方面:國家逐步推出關于農業產品的支持政策,取消了稅費,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另外還實行了農業補貼,財政綜合和專項補貼相結合,建立了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業政策補貼體系。目前國家在政策上也逐步的進行完善,實施了農業和糧食生產投入增長機制,農民享受國家財政補貼的投入每年都在上升,到2010年時,國家對農民的財政補貼達到了8183.4億元。另外除了農業的生存條件得到改善之外,還加強了生態建設、更低質量建設,推進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農田水利的建設和農業基礎性設施的建立。國家對糧食市場的調控能力方面:目前我國糧食庫存在全世界來說仍然是保持較高的水平,這樣對糧食的調節能力加強了,我國對小麥和稻谷實行最低價收購,保護了農民的利益,也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防止了糧食波動對市場經濟的運作,完善市場調控機制,對玉米、大豆等采取臨時收儲政策,支持企業參到收儲,健全我國收儲農產品的機制。我國能夠收購農產品的企業有6.7萬家,糧食收購能力也在不斷的加強。
首先,耕地面積是糧食產量的主要因素,我國耕地面積逐漸的減少,盡管實行了嚴格的保護制度,但是由于農業結構的調整和生態環境的影響,耕地還是每年都在減少。其次,水資源缺乏,阻礙了農業的發展,水是農業產品的根源,我我給的人均水資源分布不均衡,缺水成為我國糧食主要產區的制約因素,另外,水資源也受周邊環境的影響,嚴重污染。環境和水資源的污染降低了我國糧食產品的質量,也制約著糧食生產的增長。然后,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影響較重,我國近些年來自然災害頻發發生,對農業的生產造成了很的影響,糧食供給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突發性的自然災害比前些年增多,病蟲危害也貧乏發生,再加上旱澇形式逐漸加重影響,對糧食的生產發展也構成了威脅。最后,農業的基礎設施不全,我國的農田水利大部分建立的較早,長期以來,由于對基礎設施的投入較少,建設的標準較低,導致一些工程無法正常的施工,現有的水利設施也超出了使用年限,設施沒有修理,使效率降低,效益明顯的減弱。
糧食的價格逐漸都在增加,但是農民對耕地的收入仍然不高,農民與其他行業相比,耕地所得到的收入明顯較低。物價的費用和成本逐漸的在上升,小麥和玉米的成本有原來的每畝398元增加到587元,成本增加了,但是利潤卻下降了,這種現狀使得農民對耕地的積極性降低了,抑制了農產品的發展。
我國是人口大國,糧食的需求和供給也逐漸的增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尤其是城鎮化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漸的提高,我國糧食的總需求也逐漸的增加。從需求的角度來看,我國對玉米和大豆的消費是在增加的,從供給角度來看,我國糧食處于緊平衡狀態,要滿足需求和供給平衡,必須確保糧食的安全。第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消費食物也變得多種多樣,對動物的蛋白消費越來越大,工業化也帶來了對加工的需求,利用糧食來轉化為生物能源的速度加快,能源與食品的矛盾逐漸的增大,加劇糧食供求關系。第三,由于人口的增加和生物燃料的不斷發展,我國糧食需求呈現增長趨勢,受經濟和氣候的影響,我國糧食生產的總體水平相對較低,世界糧食的生產也存在不確定性。近些年我國的產量是在增加,但是還是受很多銀色的影響,供求關系仍然很緊張,盡管我國利用國際市場來彌補個別農產品的不足,但是資源是有限的。
我國是農業大國,但是農業技術的能力不強,農業技術進步的較慢。農業技術與生產是緊密相連大的,基礎性的建設薄弱,創新能力不強,科學技術不到位,都是阻礙發展的原因。另外我國的化肥和農藥等技術的應用落后于發達國家的技術。我國對農業技術研究投資較少,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方面也存在著投入不足,種子的研發技術的投入也不足,監管手段和競爭手段也比較落后。
流通中的糧食進入加工之后,各個企業的素質不一樣,規模較小的企業,工藝落后,設備較舊,缺乏完善的管理,難以應對食品質量安全的問題。另外一部分企業對于糧食食品的加工沒有嚴格的質量管理意識,質量的管理方法不完善,沒有建立安全控制體系,造成企業的運行狀態差,缺乏競爭能力。其次監督管理的部分職能分工不清。對糧食食品安全形成多頭的管理,對管理雖然有好處,但是也有很大的負面影響,職能交叉也造成危害,造成人力和財力的浪費,導致對安全方面的管理混亂。
增加糧食的直接補貼和補貼的規模,擴大良種補貼和農業機械的補貼范圍,完善糧食的直接補貼政策,為農民的收入增加補貼的制度,形成穩定的糧食補貼增長機制。另外,根據工資水平的漲幅,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給農民的穩定性的預期,從根本上提高糧食的生產能力和供應保障能力。
我國對農產品已經實施了保護政策,尤其對于糧食的主要產區,實行耕地、糧食價格、基礎設施以及財政、貸款等方面的保護政策,但是這些政策的實施范圍不大,所以,我們要擴大糧食的種植范圍的同時,也要擴大對各個方面的糧食保護政策,運用各種手段,建立重要糧食產區的農產品利益補貼的制度,形成糧食的穩步增長和農民的持續增收。
首先,積極的推廣和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化農業科學技術的投入,支持與糧食生產相關的基礎性建設。其次,提高糧食生產設備和設施和方法的科學技術含量,引導農產品創新出新的品種,推廣農業科學技術的培訓,對農民進行科學知識的培訓以及新機制的使用。最后,大力推廣品種好,產量高,適應性較強的農產品品種,以提高糧食的生產技術。
建立專門的質量管理部分,制定相關的糧食食品安全制度,使管理部門有職權,可以進行質量管理,確保企業質量安全體系的建立和安全監督的實施,把企業監督和服務結合起來,使糧食食品質量安全。另外可以建立糧食食品質量標準,積極的推行安全控制體系。建立糧食食品安全的質量追蹤系統,鼓勵農產品市場事故的責任追究制度,還可以建立農民的健康教育制度,形成預防食品安全危害的有效機制。
人們生存中糧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我們必須使用的大米、大豆、小麥。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農業科學技術與補貼政策已經有了結合,但是還存在著問題,要保證我國糧食安全,不斷要政府進行指導,還要政府通過法律進行有力的限制,保證農民的耕地安全。
[1]《我國糧食安全的隱憂及對策思考》.2008
[2]《試論新形勢下的糧食質量安全工作》.2011
[3]倪元穎.糧食制品安全生產與品質控制.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4]齊潤香.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及對策的研究.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10
[5]王志勇,構建糧食食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的思考.糧油加工與食品機械,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