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鳳菊 亞太(集團)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
在我國,關聯方交易的發展是伴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上市公司的涌現而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直是市場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為關聯企業之間,發生關聯交易是正常的,其主要作用是降低企業的成本,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企業效率和市場競爭力,且可為公司實現利潤最大化。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關聯方交易畢竟與市場競爭、公開競價的方式不同,成為實現某些特殊目的的暗箱操作,偏離了市場公平交易的準則,形成了不公平的關聯交易,在不同程度上造成會計信息的失真,成為規避法律、侵害他人利益的工具,對股東、債權人或者利益相關者的權益造成損害。
1.關聯交易的界定。2006年2月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36號—關聯方披露》將關聯方定義為“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對另一方施加重大影響,以及兩方或兩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構成關聯方。關聯交易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關聯交易對于企業集團具有降低成本、提高企業效率和市場競爭力的優點;另一方面,在實際應用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某些利益主體的利用,產生不公平的關聯方交易,對股東和利益相關者的權利造成損害。
《國際會計準則第24號——關聯方披露》將關聯交易定義為“在關聯者之間相互轉移資源或義務,不論是否收取價款”。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36號——關聯方披露》將關聯交易定義為:“關聯方之間轉移資源、勞務或義務的行為,而不論是否收取價款”。列舉的具體關聯交易如下:購買或銷售商品;購買或銷售除商品以外的其他資產;提供或接受勞務;擔保;提供資金(貸款和股權投資);租賃;代理;研究與開發項目的轉移;許可協議;代表企業或由企業代表另一方進行債務結算;關鍵管理人員薪酬。
2.我國會計準則對關聯交易信息披露的規范
財政部于1997年發布了我國第一個具體會計準則《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2006年12月25日,財政部將該準則修訂為《企業會計準則第36號——關聯方披露》,規定關聯方關系及交易披露應遵循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和重要性原則。如:第9條規定企業無論是否發生關聯方交易,均應在附注中披露與母公司和子公司有關的信息;第10條規定企業與關聯方發生關聯交易的,應在附注中披露該關聯方關系的性質、交易類型及交易要素;第11條規定關聯交易應分別對關聯方及交易類型予以披露;第12條規定企業只有在提供確鑿證據的情況下,才能披露關聯交易是公平交易。
3.上市公司關聯交易信息披露的手段
關聯交易信息披露手段是指上市公司進行關聯交易信息披露的方式和渠道。傳統上,上市公司主要通過報刊來進行信息披露。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一些證券市場建立了專門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系統,并利用互聯網來披露信息。考察海外主要證券市場,上市公司關聯交易信息披露的手段主要有三種!一是通過報刊披露"二是使用專門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系統"三是通過基于互聯網的電子化信息披露系統。這三種信息披露的方式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共同使用,其中通過互聯網進行信息披露是海外證券市場中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主要發展趨勢。
1.遲延披露,關聯交易信息披露不及時。信息披露及時性原則要求企業的信息披露應當及時進行,不能提前或滯后。它的價值就在于幫助所有者、投資者或其他信息使用者及時作出經濟決策。在國家有關信息披露要求中對公司招股說明書、上市公告書、定期報告和臨時報告等披露事項都作了嚴格的時間規定,上市公司的經營過程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動態過程,因而其信息披露過程也應該是連續不斷地及時進行,但很多上市公司往往根據自身利益需要而決定何時披露重大事件,甚至與莊家勾結,配合其操縱市場行為而擇機披露,從而降低了相關會計信息及其他信息的及時性,直接影響到眾多投資者的切身利益。
2.重大遺漏,關聯交易信息披露不充分。信息披露要求具有充分性和重要性:一是公開信息的內容應當完備,要全面反映證券發行和交易過程中的有關重大信息,不得在信息公開過程中出現重大遺漏,使社會公眾無法全面、充分地認識;二是要堅持重要性原則要求,對資產、負債、損益等有較大影響,并進而影響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據以作出合理判斷的重要會計事項,必須按照規定的會計方法和程序進行處理,并在財務報告中予以充分、準確地披露。但是,有些上市公司在關聯交易信息披露對象、披露內容、披露時機和披露方式上的選擇性很隨便,隨意性強,披露不充分,造成大量的小道消息與內幕信息,或故意隱瞞上市公司的有利于投資者決策的重大關聯交易信息,特別在對關聯交易的定價政策、資金被關聯方占用的原因、對占用資金怎樣處理等往往不予充分披露。
3.關聯交易信息披露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不完善。完善的法律體系是實施政府有效監管的前提,西方發達國家的政府對證券立法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特別是美國,證券立法相對完善,證券市場的監管相對規范化。我國目前已經頒布的與證券市場關聯交易監管相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企業會計準則第36號——關聯方披露》、《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及其他的一些部門規章等。
在企業改制上市之初,其完整的產供銷系統宜全部進入上市公司,此外有關企業必不可少的輔助生產設施、商標權、工業產權等無形資產也宜全部進入上市公司,從而盡最大可能增強上市公司的獨立自主性。對于目前存在大量關聯交易的上市公司,應該加強資本運作的力度,通過收購、兼并、資產剝離等方式,完善上市公司的產供銷資源系統。
首先,從制定者角度考慮,證監會和財政部在披露內容規定的制訂上應加強彼此之間的協調,在雙方達成一致意向的基礎上,對存有欠缺的披露內容作出及時補充,并明確各自的職責和相應披露要求,不能超出自己應有的指定范圍。其次,應把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標準由當前的二元標準改為統一使用是否影響投資者決策標準,股價敏感標準只是作為一項補充。第三,針對要求定期報告的年度報告和中期報告要求披露時間過長的問題,盡量縮短一定時間,爭取年度報告兩個月內披露,半年度報告一個月內披露。對臨時報告的即時披露的要求做出更加明確細致的規定。
在對H股公司的關聯交易管理上,香港聯交所起著關鍵作用。公司提出有關關聯交易的公告草稿后,按規定是須交由聯交所上市科審核的。從現在的情況看,我們應該從制度上進一步加強交易所在這方面的監督作用。令人可喜的是,中國證監會在加強監管和保護投資者利益方面推出了一些新的舉措,按照上海證交所的設想,《股票上市規則》再次修訂,增加季報披露,這是強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維護“三公”原則,促進上市公司規范運作的一種手段。
如何加強上市公司治理,已為社會廣泛關注。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是企業轉變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基礎。我國的大多數上市公司政企不分的現象依然存在,其治理機制普遍存在問題,例如董事會、監事會獨立性不強,債權人對公司實施的監控作用較小,關鍵人具有無所不管的控制權等;由于國內上市公司股本結構的特殊性,在上市公司董事會中基本沒有小股東的代表。這一點,我們有必要借鑒國外上市公司的經驗,增設有中小股東、債權人參加組成的獨立非執行董事、監事,代表中小股東對涉及到控股股東或公司關聯交易的行為進行監督,并在董事會決議和相關公告中發表客觀公正的意見。
對于上市公司故意將某些關聯交易信息隱瞞不報或拒不披露的情況,應制定相應的懲罰細則,加大處罰力度。對上市公司的違規行為,不僅要處罰上市公司,更要對公司董事會和相關責任人進行嚴厲處罰。新《證券法》加強了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也加大了對不正當關聯交易的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對信息披露相關義務人的法律責任作了一定的規定,但對相關義務人對關聯交易信息披露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則沒有具體的規定,違反關聯交易信息披露的相關責任是依照信息披露的原則性規定作出的,針對關聯交易的特殊性有必要對違反關聯交易信息披露的行為作出具體的規定,這樣才能更有效地遏制上市公司管理層的肆意違規行為,維護證券市場的正常秩序,保護廣大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保證股市健康穩定地向前發展。
[1]劉峰.會計準則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2]徐榮華.不當關聯交易的新動向及其規范[J].財會研究,(2007)
[3]王燕.談我國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的監管體系[J].商場現代化,(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