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 華 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
品牌是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外在體現,代表著企業的整體形象。2011年國家工業信息部對經濟發達的江、浙、廣東等調研,結果顯示:多數民營中小企業陷入經營困境,在紡織服裝、食品加工、電子元件生產、餐飲服務等行業形成了大量中小企業關、停、倒閉等現象。我們都知道:中小企業陷入經營困境有復雜的內、外部原因,但自主品牌缺失是其中一條重要的因素。由于缺乏自主品牌,企業競爭力無法通過品牌信譽來提高,這種背景下,深入分析我國民營中小企業品牌建設的問題與優勢,幫助其創建自主品牌,提高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1.企業規模普遍過小。一般來說,品牌的各種優勢只有通過規模經濟才能真正有效地體現出來,而目前我國大多數民營中小企業規模普遍偏小,企業固定資產不多,企業員工人數較少,是企業品牌建設方面的一大問題。
2.企業管理不健全。企業品牌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對企業管理水平要求較高,而我國許多民營中小企業是家庭型的,管理人員是自己的親戚,員工平均素質不高,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少合格的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民營中小企業在品牌建設方面,難以形成人力資源和企業管理保障方面的穩定團隊。
3.企業資金短缺。由于任何一個品牌的營銷與傳播所都需要一筆不菲的資金投入量,而融資難、資金短缺是制約我國民營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個主要問題。民營中小企業在品牌建設方面,存在著財力方面的制約。
4.企業生命周期方面的制約。企業品牌建設工作是一項需要企業多年的不懈努力、耗費一定時間周期的工作,而我國民營中小企業的平均市場生命周期壽命是5~7年,絕大多數民營中小企業還沒等到創出品牌就夭折了。
5.企業外部經營環境方面的影響。目前,我國市場經濟體系還不完善,有些大品牌企業利用本身優勢限制民營中小企業品牌的發展,甚至有些地方還存有地方保護主義,禁止外地民營中小企業進入本地市場,這些外部環境的不穩定都給民營中小企業品牌建設方面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與大企業相比,雖然我國民營中小企業缺乏人、財、物方面的優勢,但民營中小企業規模小、機制靈活、市場反應快、區域性強、產品有特色和勞動力廉價,這就是它的比較優勢。民營中小企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在專業化經營和區域化經營方面建立起富有特色、區域強勢的自有品牌。簡單來說,我國民營中小企業品牌建設方面的優勢可概括為:
1.民營中小企業比大企業經營機制靈活,便于集中企業有限的資源用于某個品牌的開發、推廣和傳播,易于在專業化經營和區域化經營方面建立起富有特色、區域強勢的自有品牌。
2.目前,我國政府對民營中小企業的支持是建國以來最好的時期,民營中小企業品牌建設方面的外部環境寬松。
3.民營中小企業的品牌建設雖然還處于發展階段,但這類企業的品牌可塑性較強,企業的戰略、文化易于統一和執行。同時改革開放后十幾年間的經驗教訓已經使這些企業認識到品牌的重要性,并且市場競爭本身也有一種很強的推動力促使他們去建設品牌。
1.給品牌定好位。品牌定位是為了讓消費者清晰地識別、記住品牌的特征及品牌的核心價值,為此企業應該在產品定位、包裝設計、廣告宣傳等方面圍繞品牌定位去做。如希望產品在目標市場和目標用戶中留下什么樣的印象、市場和用戶需要的是什么、能夠為這類市場和用戶提供什么樣價值的產品等,然后根據企業和產品特點,以及市場環境發展趨勢等準確地提煉出企業品牌的核心價值。
2.善于尋找市場空隙。企業要善于把握市場和緊跟市場,善于在市場上捕捉機會,果斷決策。民營中小企業要審時度勢,既不向市場領導者挑戰,也不白費精力追隨其后而是選擇不大可能引起大企業興趣的市場空白點。這些空白點,可以是大企業不愿干的或干不了的那部分產品市場,也可以是其他企業尚未顧及的那部分市場。民營中小企業采取拾遺補缺策略,既可以開發一個或若干個有利可圖的“角落”市場,同時又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與較大企業直接較量的風險,使自己獲得一個快速長大的環境。
3.保持高度的品牌溝通。隨著消費者消費行為不斷趨于理性,他們對品牌的要求不是松懈,而是更加苛刻,只有讓他們從品牌上得到情感認同的滿足,品牌才可能持久地與消費者共同生活下去。因此,民營中小企業應時時以消費者需求為根本,真切地與消費者進行交流,把握消費者的脈搏,以此形成流行趨勢,進而保持旺盛生命力。
4.加強企業文化建設。良好的企業文化可以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協調各部門的關系,促進企業內部的改革,完善各種管理制度,增強企業員工創名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員工的名牌意識。
我國中小企業都正積極探索培育自有品牌、以品牌為核心競爭力參與分切市場蛋糕的發展之路。但由于民營中小企業自身的資源條件有限,品牌建設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定位、建設、運營、管理自己的品牌,是影響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梳理當前我國民營中小企業品牌建設中的現實問題并加以妥善解決,成為此類企業最終實現以品牌促發展的關鍵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