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春艷 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蘇州分行
1.食品安全問題是民眾最為關心的民生問題也是公眾最不放心的問題之一,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一次由國家免檢產品引發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人們對于食品的態度由最初的不信任轉向了現今的恐懼,政府對此也難辭其咎。當然,在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發生以后,追本溯源、徹查處罰、問責處分,政府可謂不遺余力。然而,食品直接入口的特性決定了對食品市場規制的重心在于事前的監管而非事后的處置。當公眾在循環往復的食品安全事件中不斷付出生命與健康代價的同時,政府作為食品市場規制者所能起到的作用卻基本僅局限在事后的處置問題上。
2.目前,我國食品加工行業整體的素質仍處于較低狀態,更有少數的不法分子違法使用食品添加劑和非食品原料材料生產和加工的食品,衛生條件差的小作坊到處可見,摻假制假,有些員工甚至無證上崗,這些違法違規的現象屢見不鮮,給我國大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和隱患。
3.新技術的應用使得食品的種類越來越豐富,新的包裝及現在生物技術讓人們根本無法從表面上認知產品的成分和各種添加劑的含量,傳統加工食品也不斷被告知具有安全隱患,這一系列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都另消費者不斷的喪失信心。
4.監管力度的乏力。目前我國主要靠政府本門進行高技術產品的檢測,監管部門的效率和技術匱乏直接影響著人們是否能通過正規渠道獲得產品的真是信息,而監管部門在實際中往往存在,科技成果和技術儲備嚴重不足、推卸責任,監管力度不足等現象,導致政府對于生產企業的威懾力也在減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方面的法律制度都在逐步完善,但也存在著各方面的問題:
1.立法方面:根據法律規定,不同的食品安全標準由不同的部門制定,這就導致一些生產商利用這個缺口鉆法律的空子。
2.執法方面:雖然法律法規規定了各種規章制度,但在實際運行中,少數公務員的怠慢及故意幫助商家隱瞞事實的事件頻繁發生,導致消費者根本無法認清食品是否有害,監管環節的缺漏也使食品隱患留有空隙,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無法達到平衡。
3.守法方面:很多企業為了達到利益的最大化,不惜知法犯法,在被懲戒之后仍然建立黑加工點加工制造有毒有害產品,過期產品、添加劑含量超標產品不斷的被推向市場。
隨著市場的而全球化,各國食品紛紛涌入他國,食品安全問題也成為全人類都關注的問題,在歐洲,源自德國和西班牙的病毒感染黃瓜事件已經造成十余人死亡,另有數千人感染,造成國際性恐慌。在亞洲,臺灣地區掀起的塑化劑毒飲料風暴,實際上塑化劑問題已經存在30年了,但直至今天才被揭發,至今已查明有多達500種產品受到污染,牽連到了近200家廠商。
1.加強食品安全法律建設。加強學些,積極開展交流與合作,與國外的研究,對國外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標準,學習發達國家的經驗,與國際接軌,并分別從立法、執法、守法角度建立完善的體系。
2.建立食品溯源制度。所謂的溯源制度就是從產品的原材料開始對產品的相關信息進行登記,對質量和生產進行嚴格的把關和限制,之后在其他的包裝、分銷等各環節都進行信息的錄入,這樣不管產品在哪個階段發現問題,產品的形態和產生原因都會被追溯到源頭。通過追溯能使產品隨時準備是否被召回,并能發現問題的根本原因并予以改進并治理。
3.加強監督隊伍建設。為確保食品在監管過程中體現公平、正義,必須加強監管監督體制的建設,加大監管力度,建立和完善法律保障制度,食品監管和控制系統,整頓市場經濟秩序的食品。嚴格執法,堅決查處違反坑害消費者的非法生產和管理,有效地打擊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維護、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及合法權益。
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雖然存在很多問題但也在逐步走向成熟,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國家對食品安全監管問題的改善,食品安全面臨的挑戰也會越來越嚴峻但也是一種機遇,好的東西總是會被大眾認可,在魚龍混淆的市場經濟下,如果商家能夠保證質量,不生產假冒偽劣產品,也未免不是一個被社會公眾重新認可的機會,行政部門也應該不斷鞏固和深化的食物特殊防偽打擊力度,建立適應新形勢下的食品安全管理機制。
[1]張守文.我國食品標準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食品學報,2004,4(3):1-5.
[2]秦挺鑫.國內外食品安全衛生標準比較[J].世界標準信息,2007,(4):24-26.
[3]侯瑜.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差距及建議[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8,29(1):149-153.
[4]劉渭萍,種婷.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及控制對策[J].世界標準信息,2008,(8):18.
[5]王玉娟.美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和監管體系[J].經營與管理,2010,6: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