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娜 馮森洋 付 艷 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低碳經濟,指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減少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發展形態。
為有序地推進低碳經濟,我國將減排目標納入“十二五”規劃,提出2020年實現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05年下降40%-45%的目標;國家成立專門機構指導低碳經濟,制定出臺相關政策,保證“低碳經濟”健康發展。可見,國家發展低碳經濟決心之大。
綠色物流是將低碳經濟與物流管理結合起來的產物,利用先進物流技術規劃和實施各環節物流活動,實現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的目標,是物流發展的趨勢。
中國物流的概念上世紀八十年代引自歐美和日本,物流發展歷史較短,物流領域的自動化、信息化、標準化水平較低,多數還處于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作業方式。中國的綠色物流與物流水平較高的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1.軟性環境不成熟。我國政府對物流業尤其是綠色物流的發展缺乏前瞻性,不能與時俱進;企業的領導者和老百姓對綠色物流的觀念更為淡薄。經營者為了促銷,也會向市場推出低能耗的綠色產品,開展綠色營銷渠道,消費者也追求倡導低碳生活,把環保作為一種時尚,但市場和消費中間的綠色通道——物流環節,沒有足夠的重視。
2.沒有形成良好的利益分配機制。綠色物流幾乎涉及到供應鏈上的所有成員。如何在供應鏈的各主體間分配利益,存在很多問題。具體來說,由于私人收益(成本)與社會收益(成本)的不一致,使得供應鏈內成員的個體目標與供應鏈的整體目標存在沖突。
綠色物流強調供應鏈成員的創新。但在目前,創新收益還不能完全歸創新者所有,于是就存在供應鏈各環節的成員在創新動機上存在激勵不足。
3.物流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偏低。綠色物流的實施離不開技術的支持,例如,綠色物流倡導包裝材料的重復使用,可降解性,提倡供應鏈各主體實現信息共享等。
日本擁有世界一流的信息技術環境,很多先進的物流管理理念都來自日本,其物流信息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也無疑處于領先地位。例如,日本為解決溫室效應、大氣污染等問題,積極實施在干線運輸推動模式轉換和干線共同運行系統的建構,在市內推動共同配送系統的建構以及節能行駛等。
在我國,因為勞動力充裕且廉價、相關技術的開發水平和普及率較低等多種因素,使得物流活動的運作多數還停留在傳統的作業方式,網絡化、信息化、自動化水平與先進性與綠色物流要求達到的水平與很大差距。
4.缺乏有力的宏觀政策引導及行業協會支持。綠色物流的實施光有企業自身努力是不夠的,還需依靠宏觀的政策引導和行業聯盟的支持。
美國是最早發展物流的國家之一,物流業務量巨大,也決定了美國對綠色物流的更大關注。美國政府不斷通過政府引導,為綠色物流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技術支持。在歐洲,歐洲的運輸與物流業組織(歐洲貨代組織)對物流過程制訂綠色目標值,加強對物流綠色化的規劃,加大對綠色物流新技術及包裝材料的開發應用,幫助企業加快實施綠色物流。
我國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也在逐步制定和頒布實施一些環保方面的政策法規,但針對物流行業的并不多。再加上物流業涉及的系統過多,而這些子系統又獨立運作,彼此之間協調不力,導致物流業資源配置的極大浪費,這無疑給以環保低碳為中心的綠色物流的運作增加負擔。
中國的物流綠色化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如今跨國物流企業紛紛搶灘中國市場,如若不加快推進中國綠色物流的建設,中國的物流企業在國際環境下就會失去競爭力,一旦國外在物流業的綠色化上設置準入壁壘,我們本就先天不足的物流業將遭受更大打擊。
加快發展綠色物流,實現物流體系的最優化和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意義重大,勢在必行。下面就結合物流的各作業環節給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建議:
1.樹立綠色物流管理理念。從企業發展的長遠出發,樹立全員參與意識,為綠色物流管理的有效實施奠定基礎。企業要不斷的通過自身綠色形象的建立與維護,增強其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企業還要認識到自身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不斷的引導公眾消費向著一個更健康更綠色的方向發展。
2.提倡綠色包裝。提倡綠色包裝,主要指生產部門采用盡量簡化的及可降解的包裝,在流通中,還要盡量使包裝牢固結實,標準化,便于裝卸搬運,減少貨損貨差。具體來說:
第一,實現標準化包裝:包裝尺寸盡量標準化,即和倉庫設施、運輸設施尺寸統一,這樣利于運輸和裝卸搬運作業,利用擴大物流設施設備的利用率。
第二,實現包裝集裝化:即包裝要盡可能利用集裝箱及托盤裝箱、裝盤。這樣有利于物流系統在裝卸搬運、運輸等過程的機械化,實現高效率作業,并且可以保護貨體,節約包裝材料,有利于包裝成本的降低。
第三,強調包裝材料的反復使用:這一點的實現可以通過采用通用包裝,不用專門安排回返使用;也可采用可反復使用的諸如飲料瓶、啤酒瓶的周轉包裝;還可以將單次使用后的包裝物轉化作它用實現梯級利用。
第四,開發新的包裝材料和包裝器具:加強包裝材料的研發,用更為簡單輕便、成本更低,原材料獲取更為便捷,對環境更少污染和破壞的包裝材料和器具實現原來的包裝材料可以實現的包裝功能。
第五,對廢棄物的恰當處理:一些廢棄包裝物不能用作原本的包裝之后,可以轉化為其他用途或者提取其中的有用原料制作新材料,從而加大資源的利用率,降低新材料的生產成本,這無疑有利于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推行綠色運輸管理。第一,實施共同配送:共同配送是配送合理化的途徑之一,它在不降低服務水平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提高物流資源的利用率,獲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同時產生緩解交通、保護環境等溢出效應。
第二,采取一貫制運輸:一貫制運輸即全程采用一種包裝形式,這樣有利于減少包裝支出,降低運輸過程中裝卸搬運造成的貨損貨差,從全局保證運輸環節的最優化和效率化。
第三,大力發展3PL:3PL的外包形式可以實現聯合配送,進行合理運輸,有利于在較大范圍內對物資進行合理配置,避免了自營物流的諸如資源重復配置、運輸成本高、配送效率低、城市污染加劇等問題。
第四,加強對運輸工具的改造:實施綠色物流要求企業選用低能耗,無污染的運輸工具,如使用液化氣、太陽能作為運輸動力;還要響應政府號召,加快運輸工具的更新換代。
4.加強流通加工過程的綠色化。流通加工合理化是物流成本降低的條件之一。實現綠色流通加工,首先可以實現專業集中加工,以規模作業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如餐飲的食品集中加工,可以減少家庭分散烹飪帶來的能源和空氣污染;另外,集中處理日常用品加工中產生的邊角廢料,可以減少消費者分散處理造成的回收困難和廢棄物污染問題。
5.提高裝卸搬運的合理化。實施綠色裝卸搬運要求企業,提高裝卸搬運的自動化、機械化甚至智能化水平,進行恰當卸載,避免貨體損壞,從而避免資源浪費及廢棄物污染環境。綠色裝卸搬運還要求企業根據貨體的形狀、尺寸、輕重等特性合理布局貨體,消除無效搬運,提高搬運活性指數,保持物流的均衡順暢。
6.加強廢棄物的處理管理。在實現物流綠色化的過程中,要盡可能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量,即便有排放,也需要在廢棄物排放前進行預處理;同時還要采用諸如掩埋、恰當焚燒、凈化處理等恰當措施做好廢棄物的最終排放處理。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不斷增強,綠色物流將成為物流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企業要適應當前激烈的全球競爭,必須采取更為主動的方式參與到國際物流市場競爭中,將綠色理念融入到物流管理中,不斷提高我國企業物流管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現。
[1]郭云鵬.初探綠色物流管理模式的創建[J].商場現代化,2011,(1).[2]王小旭.我國綠色物流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J].物流科技,2009,(7).
[3]楊國川.我國綠色物流發展中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0,(2).
[4]李昱昕.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綠色物流管理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