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芬 商務部研究院
我國建設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初衷是:發展衍生品市場,爭取國際定價權,創新現貨交易方式,有機統一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連接產銷,優化配置資源,提高市場運行效率。1997年經當時國內貿易部批準,國家經貿委等八部委進行了聯合論證,推出了一種新型的現貨交易模式,即通過網絡與電子商務搭建的平臺,對相應物品進行即期現貨或中遠期訂貨交易,用這種方式進行現貨交易的市場就被稱為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從那時開始至今,雖然只有短短的15年時間,但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發展速度卻是驚人的。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底全國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300多家,年交易額逾10萬億元,交易的品種涉及化工、金屬、農產品等100余種。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出發點是好的,可一路走來卻問題頻發,違規炒作、過度投機、價格炒作、侵占和挪用交易資金、與客戶對賭、虛假倉單、交割實物質量低下等一系列的問題擾亂了市場秩序。國家各相關部委多次出臺措施清理整頓交易市場,但清理整頓之后,各地建交易市場的熱情依然不減。各參與主體的利益訴求推動電子交易市場往前走,但是方向模糊。經歷了整頓之后還存在哪些問題尚未解決,大宗電子商品交易市場該如何存活去留?
近幾年,各地各類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經過清理整頓之后依然虛火上升,出現如此火爆現象的原因主要和利益主體的訴求密切相關,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為各主體帶來的利益讓他們不惜打擦邊球,并鋌而走險。
企業進入門檻低,復制簡單,同類市場發展快速。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建立并沒有最低注冊資金額的限制,企業進入門檻低,只需具備一定的基礎設施,有提供交易服務、物流配套服務及信息服務的能力。市場建設的初期投資額大概在200萬元~400萬元,包括購買搭建平臺的軟硬件設施、辦公及交易場地租賃費、市場人員工資、市場宣傳費用等。再者,市場是營利性質企業,獲利是其目的。我國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并非像期貨交易所那樣是非營利性質機構,而是營利性質企業,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通過收取交易商手續費獲利,交易市場成交量越大,交易手續費收入越高。為了收取高額手續費,交易市場放松了對會員的監督管理,甚至鼓勵投機,并不惜通過推出敏感農產品的投資項目來激發炒作熱情。
在區域振興規劃推動下,各地政府試圖在這一輪機遇中為自己找到“新一輪經濟增長點”,地方政府推動交易市場上馬,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爭奪戰硝煙彌漫全國。地方大宗商品市場建設沖動的背后,則是大宗商品給當地帶來的巨大利益:一是可以形成聚集效應,不僅能吸引巨大的資金流,還能惠及當地的倉儲、物流等行業。二是爭取大宗商品的定價權,例如,浙江省某大宗商品交易所成立,就是希望將其發展成為華東地區乃至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多商品交易中心和定價中心。華東地區某交易所將自己定位于亞太地區大宗商品定價中心。有些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熱衷于發展本地交易市場,忽視市場建設本身的規律性和政府監管責任,打著“立足地方、輻射全國、走向世界”的旗號,巧立名目、打擦邊球,甚至通過行政性力量植入地方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地方和部委在博弈,這是交易市場經過清理整頓后依然火爆,情況未得到根本性改善的一個重要因素。
近年來國內投資渠道縮窄。股市隨著經濟基本面走,經濟處于下行周期,股市失去走牛基礎;樓市受中央調控政策影響,也無走紅態勢;金融危機以后,做實業也不容易。流動性過剩與市場內在需求催生了交易市場的升溫,很多投資者加入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再者,電子交易市場與期貨市場界限模糊,市場管理者還在經營過程中有意誤導,交易者容易將二者混淆,導致交易者不能完全了解交易規則和正確評估風險,盲目入市,交易市場虛假火爆的背后卻蘊藏著巨大的風險。
定位模糊、法律缺位、監管困惑是交易市場存在的三大尷尬,這三大尷尬促使交易市場問題頻發。
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屬于現貨市場,以服務大宗商品的流通為經營目的,是建立在現貨基礎上。造成大宗電子商品電子交易與期貨交易界限模糊的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電子交易市場采用的交易機制與期貨交易存在諸多相似之處。如都采用了保證金制度、每日無負債結算制度等,大宗商品電子交易也被很多人稱為“類期貨”、“準期貨”。二是有些經營者故意將電子交易市場與期貨交易市場混淆,大力發展投機交易以增加交易量,從而掙取更多的傭金。當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交割率甚至比期貨市場交割率還低的時候,其已經脫離現貨了。全國有不少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甚至是零交割,經營多年的電子交易市場根本就沒有現貨交割倉庫。
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法制建設相對其發展速度而言是明顯滯后的,到目前為止,國家尚未頒布一部有關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法律法規?,F有的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基本都是按照2003年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大宗商品電子交易規范》設立的,但它只是一個行業性的參考標準,本身不具有法律的權威性。交易市場各類糾紛頻繁出現,卻缺乏法律依據對此進行懲罰,這樣就給蓄意違規者提供了可乘之機。
按照《期貨交易管理條例》,期貨監管部門無權監管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2007年4月15日起正式實施的《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第89條定義:“任何機構或者市場,未經國務院期貨監督管理機構批準,采用集中交易方式進行標準化合約交易,同時采用以下交易機制或者具備以下交易機制特征之一的,為變相期貨交易:一是為參與集中交易的所有買方和賣方提供履約擔保的;二是實行當日無負債結算制度和保證金制度,同時保證金收取比例低于合約(或者合同)標的額20%的。”也就是說,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只要避開上述禁止性特征即不為變相期貨?!镀谪浗灰坠芾項l例》第90條規定:“不屬于期貨交易的商品或者金融產品的其他交易活動,由國家有關部門監督管理,不適用本條例?!边@就明確了只要電子交易市場不觸及上述禁止性規定,均不屬于國務院期貨監督管理部門監管的范疇,這就使得期貨監管部門處于兩難境地。
當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走偏后,從強制執行手段方面來考量,歸商務部管又頗有不適。中國的期貨市場歸國務院期貨監督管理部門監管;電子交易市場本質是傳統商品批發市場的高度電子化,其運作與傳統商品批發市場有著密切的聯系,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也被稱為“現貨電子盤”,設立它的初衷是服務于實體經濟,為現貨生產商、貿易商提供套期保值、規避風險的工具,應由商務部監管。但是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與變相期貨的概念有相通之處,其交易機制大量借鑒了期貨市場,設立電子交易市場的良好初衷被偏離,大部分電子交易市場缺乏現貨交易基礎,通過單純的倉單中遠期交易進行炒作,投機過度,明顯違反了《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的規定,從強制執行手段方面來考量,應當歸國務院期貨監督管理部門監管。
1998年,提出要用電子商務的方法來推進中國流通業的現代化,國務院十五經濟發展規劃也提出要穩步發展大宗商品交易,并經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了《大宗商品電子交易規范》。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的若干意見》,2006年國務院辦公廳又公布了《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2007年國家發改委、信息辦推出《電子商務發展十一五規劃》,國家商務部又連續出臺了一系列規范電子商務發展的意見,我國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發展進入無形市場和有形市場相結合的嶄新階段。2010年商務部等六部委聯合下發了《中遠期交易市場整頓規范工作指導意見》,包括“禁止新設市場和新上品種”、“保障資金安全”、“禁止自然人和無行業背景的企業入市交易”、“禁止代理業務”、“規范保證金交納形式”、“限定每個品種和每個交易商的最大訂貨量”等6條內容,被業內稱為“國六條”,拉開了大宗商品電子交易所整頓序幕。2011年11月11日,國務院下發的《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國發〔2011〕38號),要求各省級人民政府要盡快制定清理整頓工作方案,“確保大宗商品中遠期交易市場有序回歸現貨市場”。2012年2月24日商務部簽發了《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決定推動大宗商品市場有序轉型的通知》(商建發〔2012〕59號),提出“大宗商品市場一律不得以集中競價、電子撮合、匿名交易、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進行標準化合約交易”,“培育典型,著力推動大宗商品市場有序轉型”,“通過典型示范、分類引導、整合資源、政策促進等方式,搭建集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于一體的現貨購銷平臺”。各交易市場面對清理整頓,部分市場進行了轉型發展。2012年8月7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2〕39號),提出了“推動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向現貨轉型,增加期貨市場交易品種”的主要任務。2012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發文對商品電子交易提出進一步整頓意見,發布了《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2〕37號),這是繼 2011年年底38號文的一次承接響應,也是商品交易市場整頓從布局調研到展開實施的一個重要標志。
諸多的規范意見出臺了,但是問題依然存在。所謂“管好一個市場不容易,管死一個市場很容易”,“一刀切”式整改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把那些經營規范、服務市場經濟的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管死”。如果轉型過于徹底,最后會回到傳統的批發市場模式,也就違背了當年組建電子交易市場的初衷。如何轉型,轉到什么程度,如何尋求一條合適的發展道路,是當前企業和有關政府部門亟需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建設初衷是良好的,也有它存在的價值。在發展的初期遇到了些問題,這也是正常的。關鍵是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要明確定位、政策支持、防患未然、逐步規范、轉型提升,引導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朝著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從“中遠期”起步,廣闊的現貨市場是它的發展空間。
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是一種新型的現貨交易模式,它既是期貨的補充,又是現貨的延伸。電子交易市場的運行手段是使用電子商務技術及借鑒期貨交易的風險管理機制,根本目的是要用這些手段來服務現貨商,服務現貨交易。如果單純利用這些手段發展投機交易,就混淆了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功能定位了。
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和期貨市場相比,在“中遠期交易”這點上具有粘連性,但二者之間有根本區別。期貨市場是趨于虛擬化的市場,主要的市場功能是價格發現和回避風險,交易的商品只是一種價格符號,所以交易的品種越單一越純粹越好,與現貨的實際流通聯系非常少,國內期貨交易所的現貨交割量往往不到成交量的1%。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則是以現貨交易為主,為交易者提供自由競價空間,達到高效率、低成本、防止結算風險的目的。交易的品種盡可能種類繁多,能夠覆蓋現貨的實際需求。同時交易者可以廣泛地享受到后續服務,包括結算服務、物流服務、融資服務、信息服務等等(如表1所示)。
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和傳統的現貨批發市場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它改造和提升了傳統的貿易流通經營模式。一是以先進的交易方式提供第三方服務,連接產銷,降低成本。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將商品的買家和賣家匯集到電子交易平臺上自由貿易,為交易商提供交易、結算、清算、交收、倉儲、運輸和信息服務,從而跨越時間和空間,有效降低生產商、經銷商和消費者因時間和空間的阻隔所耗費的機會成本和經營成本。二是整合流通服務資源,提高效率。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把散布于各部門、各類組織的流通服務資源整合起來,將生產企業、經銷商、銀行、物流企業和其他服務事業用非常自然的方式連接到一個平臺上,采用共同的游戲規則運行,各種服務就此展開,從而使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集中控制、統一配置、高效運行、集約經營,使生產者和消費者得到有效實惠的服務。
市場審批。為防止有些市場粗制濫造,簡單復制,擾亂正常的行業秩序,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準入門檻必須提高。一是要提高投資規模,即最低注冊資金要求,一方面以保證電子交易市場有足夠的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過濾掉那些只想以少量資金投入、通過違規操作掙取傭金的企業。二是要嚴格審查投資方資質。股東必須具備一定的行業背景,深諳行業規矩,具備相關的電子交易市場或期貨市場的管理經驗,避免盲目發展市場。三是交易品種上市要因地制宜。要鼓勵設立當地具有一定產業優勢的品種,與當地產業毫無關系的交易品種要進行嚴格審核,明確設立目的與目標,防止單純炒作和過度投機行為。四是要嚴格審批市場交易規則,限制市場主辦方制定交易規則的權力。市場既是規則的制定者,也是交易服務的提供者和市場運行的監督者,權力集中容易滋生黑幕。因此,交易市場在成立初期應向監管部門提交完善的交易規則,并請求核準;在市場運行之后若需要更新交易規則,仍需提前申請監管部門核準,在獲批準后予以公示,讓投資者充分接受新的交易規則,減少市場糾紛的發生。
資金監管。保證客戶的資金安全,防止被挪用和侵占。一是保證交易賬戶資金安全。每個交易所必須委托銀行進行資金監管和資金劃撥,與銀行簽訂監管協議,對每個交易賬戶的資金頭寸實行結算銀行的第三方監管,由結算銀行(甲方)、交易所(乙方)和交易會員(丙方)三方共同簽訂《結算業務三方協議書》,規定交易賬戶的出金入金業務,必須由交易會員直接辦理;交易賬戶內的結算業務,必須由交易會員對銀行給出授權,銀行根據授權同意交易所依據結算結果進行資金賬戶的調整;未經授權,交易所不得以任何方式動用交易賬戶中的資金。二是對保證金賬戶進行不定期核查。各市場主體需定期向主管機構上報保證金賬戶變動情況。
交割監管。一是交割庫監管。商品交收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風險,主要包括交收倉庫開出虛假倉單、交收商品的數量缺失或品質差異、交收倉庫因庫容不足而無法滿足交收等等。為防范這類風險,要制訂交收倉庫資質審核制度、倉單與原始單據隨行制度、交收過程驗貨查貨及回單制度、交收中質量糾紛的處理辦法和交收庫容公示制度等等,對交收過程中每個環節都進行規范,制定操作流程,規定確認程序和責任承擔,有效地防范風險。二是交割率限定。交割率維持低水平引發了大量盤面價格與現貨價格背離的情況,而一旦價格長期、大幅度背離,則電子市場就失去了現貨市場的延伸作用。監管部門應該限定電子交易市場的最低交割率,對電子市場制定的交割率進行審核,對倉儲、物流等配套設施進行全面檢查,以便于交割工作順利進行。
放棄對交易量的片面追求,開發服務增值業務。以有形產業基礎為依托,發展場外交易,整合社會倉儲、運輸、金融、質檢等各種服務資源,建立物流配送體系,為企業提供相應的、商品檢驗、交易結算、信息咨詢、物流配送、融資保險等服務。
聯網、整合有競爭力的同類市場,向資本市場邁進。目前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規模普遍較小,地域性過強,改制上市是破除此瓶頸,促進市場規?;F代化發展的關鍵一步。全國電子交易市場大聯網、大融合是趨勢所在,美國的Globex(全球電子交易所)就是典型代表。
走出去成立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真正實現國際定價權的初衷。在國外建立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與國內的電子市場統一聯網,采用統一交易系統同時在國內和國外進行同步交易,在中國可以通過交易所系統下單訂購國外離岸交易中心掛牌的商品,在國外離岸交易中心掛牌的品種亦能在國內商品交易市場顯示,供中國客戶異地購買,實現雙向流通。無論是內埠還是外海,都由國內商品交易所統一交易、統一結算、統一交收。交易以人民幣為報價幣種,并以人民幣進行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