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云翔 中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資源型城市發展長期以來為國家提供能源供應和現代化建設做出突出貢獻,但由于對資源的依賴使其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開始呈現各種矛盾和問題,如單一的產業結構、環境壓力等;同時,由于自然資源的不可再生性,資源型城市面臨資源枯竭的嚴峻挑戰。太原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依靠資源型產業支撐的經濟發展終將面臨衰退,進行經濟轉型不僅可以解決資源困境的局面,同時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因此,運用SWOT分析方法對太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資源等特點進行分析,探索出一條適合太原經濟轉型道路具有重要的意義。
(1)太原市具有雄厚的工業基礎
太原作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其傳統支柱產業煤炭、焦炭、冶金、電力,為太原市的發展奠定了強有力的工業基礎,也對山西發展做出很大的貢獻。太原市在煤炭、焦炭、電力、冶金等領域有了一定的發展,形成較強的競爭力;有色金屬、化學工業、裝備制造等有也較好的基礎、技術條件和產業工人隊伍也為經濟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2)太原市具有產業資源優勢
產業資源是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山西有“煤海”之稱,太原地處山西中部,儲量居全省第七位,煤炭資源豐富。此外,太原具有豐富的礦藏,主要有錳、鐵、銅等金屬礦以及硫磺等非金屬礦,鐵礦儲量也較為豐富;太原是世界聞名的晉商都會,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
(3)太原具有區位及交通優勢
太原市地處中國東中西三大經濟帶的結合部,在全國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布局中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雙向支撐作用。太原是華北地區的交通樞紐之一,目前已形成了多方面、全方位的交通網絡。這些優勢將推動太原經濟發展,實現太原跨越式的發展。
(1)經濟結構不合理
首先產業結構單一。2011年,在太原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煤炭、鋼鐵、煉焦、化工、電力占到了65.2%。這種比較單一的經濟結構將難以適應市場的變化和發展;其次,太原主導產業主要以傳統基礎性產業為主,產業鏈短,缺乏下游產業支撐,造成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下降。第三,高新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這將不利于太原接替產業的引進和培育。
(2)自主創新、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不足
第一,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太原市的資源型為主的企業比較多,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緩慢,然而以資源為主的企業多以上游產業為主,下游產業發展滯后,使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第二,缺乏科技創新人才。目前城市人才流失比較嚴重,人才匱乏,現有的勞動力大都來自周邊農村,教育水平低,技能單一。
第一,國家政策的支持。2010年12月,國務院批準設立山西省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第二,中部崛起戰略為山西地區的經濟穩步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第三,國際新一輪結構轉移、產業結構升級換代以及我國重工業重新大發展等形勢的變化使資源型城市面臨新的機遇。
能源需求結構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特別對核能、水電等清潔能源的開發已成為我國能源戰略的首要選擇。這對于傳統資源型城市太原造成了影響和威脅。同時,太原與周邊一些城市在區位條件、資源上多有相似,所以在資源型城市轉型模式上會存在一定的相似,這必然會和周邊地區在引進外資等方面展開激烈競爭。
第一,要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延長產業鏈,發展下游產業。依托產業資源優勢、工業基礎優勢等,利用相關政策支持,大力改造傳統生產裝備,靠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第二,要充分抓住發展的機遇,發展支柱產業的相關產業,進行深加工,發展接替產業。第三,要順應能源需求結構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加大對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能源技術研發。
利用太原市現有的產業和基礎,及現有的產業資源優勢,首先要考慮發展有競爭力的接替產業,包括機械裝備制造業、冶金行業、輕工行業等行業,它們具有一定的基礎和優勢,所以可以不斷培育壯大這些產業。其次,不斷發展第三產業,太原市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這對太原市今后發展歷史文化旅游具有優勢。
第一,依托高教園區培育區域人才。加強與高教園區內各高校的聯系,充分發揮高等院校人才資源雄厚、設施先進、培訓方便的優勢,重點建立若干個制度完善、設施齊全、力量雄厚、布局合理的培訓骨干基地。第二,企業員工定期組織專業技術人才赴高校、科研機構去考察培訓和學習,開闊視野,更新觀念。
太原市經濟轉型是太原市實現可持續發展必由之路。通過運用SWOT方法對太原市經濟轉型發展的戰略環境分析,得出太原市經濟轉型發展要發揮優勢資源,避免劣勢和風險因素,善于同機會相結合,通過做強支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建立人才引進和培育機制,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點的太原經濟轉型發展道路。
[1]呂寧.淮北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之路.資源與產業,2012,14(2):15~20
[2]郝東恒.中等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產業轉移—以邢臺市為例.資源與產業,2012,14(2):3~7
[3]孟文.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問題研究.山東社會科學,2012,3:115~118
[4]董鎖成.中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問題與戰略探索.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17(5):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