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昶
(婁底市衛生學校,湖南 婁底 417000)
中等衛生職業學校醫學實驗教學改革探討
李昶
(婁底市衛生學校,湖南 婁底 417000)
闡述中等衛生職業學校實驗教學在培養創新型、技能型人才方面的改革。分析傳統的實驗教學方式及醫學實驗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探討改革醫學實驗教學體系應做的工作。
衛生職業教育;實驗教學;改革探討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中等衛生職業學校作為衛生職業教育的重要基地,肩負著培養高素質實用型衛生技術人才的重要使命。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衛生職業教育、深化衛生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明確提出在中等衛生職業教育中,要以培養職業能力為重點,以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素質為主線,構建科學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因此,在中等衛生職業教育中,如何培養具有扎實基礎知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許多中等衛生職業學校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實驗教學作為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及創新精神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我國中等衛生職業教育中,長期存在著“重理論、輕實驗”的現象,特別是傳統封閉式的實驗教學已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改革中等衛生職業學校實驗教學已勢在必行。
長期以來,由于受到教學理念的影響和辦學條件的限制,中等衛生職業學校醫學實驗教學始終處于落后的地位,被認為是理論教學的輔助部分。實驗教學的總體水平在一個較低的層次上徘徊,在諸多方面不能適應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其中較為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目前,中等醫學實驗教學內容主要依據課程教學內容,多限于演示和驗證性實驗。實驗方案單一,實驗教材中的實驗內容、實驗步驟講解細致,并且實驗的準備工作也由教師完成,很多學生在做實驗的時候“依葫蘆畫瓢”,在整個實驗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學習積極性處于較低的水平。這大大束縛了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致使學生動手能力差,高分低能現象普遍[1]。
傳統實驗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傳授技能的主體。教師課前依據實驗內容,準備實驗用品,上課時將實驗課內容從原理到步驟一一講給學生,學生課前不預習,不思考實驗內容,只是完全按照教師的講解,被動操作、模仿,依賴性比較強,且只滿足于完成實驗內容。這樣的實驗教學方式不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束縛了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發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
傳統實驗教學只從課程的角度出發,孤立地設置實驗教學內容,不利于學科間知識的相互滲透、交叉和融合。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只是按部就班地操作,思維局限于單一的學科知識,沒有與其他學科知識相互融會貫通。此外,部分實驗內容存在滯后于新知識和新技術的現象,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興趣不大,學習積極性低。
近年來,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政策的推動下,中等衛生職業學校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但國家在資金上投入不足,學校硬件設施、師資力量建設相對滯后,造成實驗場地空間擁擠,時間緊張,完成一個實驗項目往往需要較長時間,學生只能在規定時間、固定地點進行實驗操作。因此,協調教師、學生、場地之間的時間和空間的矛盾,成為實驗室管理的主要難題。此外,教學大綱中實驗教學時數少,只能進行基礎性實驗,設計性實驗與研究創新性實驗無法開展,使得學生的素質不能得到全面提高。
我校是省級重點衛生職業學校,主要培養高素質技能型的護理專業人才,實驗教學在整個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2007年,我校護理專業被評定為湖南省“精品專業”,這就對我校的實驗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進一步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學校領導非常重視實驗室建設工作,一方面加大了實驗室建設的經費投入,改善實驗室環境和設備;另一方面采取了各種有力措施促進實驗教學改革。通過幾年的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改革效果,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明顯提高,就業率不斷上升。
實驗教學課程既要符合本學科的發展需要,又要與理論課程相適應,要把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課程的各個環節[2]。實驗課程要具有層次性、開放性,應包括基本教學實驗及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3個層次。基本教學實驗及驗證性實驗,旨在培養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為學生打下扎實的實驗基礎;綜合性實驗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設計性實驗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我校在實驗教學中,逐步增加了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的比重,充分發揮了學生在實驗中的主動性和創新性。例如,藥理教研室將“藥物對家鴨血壓的影響”與“氯丙嗪對家兔體溫的影響”兩個實驗改為學生自主設計性實驗,即在學生課前預習了有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先由學生自主設計一套實驗方案,內容包括:實驗原理、所需器材、方法步驟及預計的實驗結果等,再由授課教師組織學生對所設計的方案進行討論、比較,選取最佳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實驗結束后讓學生寫出實驗論文,并進行答辯。通過以上設計性實驗模式的應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學素質,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由過去的“牽著走”改成“引著走”,進而“自己走”[3]。
教材是學校傳播知識技能的載體,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4]。但長期以來,醫學院校實驗教材建設工作的重要性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沒有形成自己獨立的體系,成為理論教材的附屬品。為改變這一現狀,我校根據實驗教學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從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及教學計劃的整體性出發,組織各學科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編寫了一套校本教材,其中包括《基礎醫學實訓指導》、《基礎護理實訓指導》、《臨床護理實訓指導》及《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指南》等。在編寫內容上,始終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由淺入深,由驗證性實驗到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全面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在結構上,打破課程界限,重新整合實驗課程,使之相互滲透,培養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考核方法上,我們改變過去單純憑實驗報告完成情況作為總體評定的標準,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如評價學生的技能操作、實驗設計、實驗報告答辯及抽簽選題等,全面考核學生的實驗能力。每門課程實驗考核成績單列,與理論考試成績同樣重要。經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我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普遍得到提高,實驗教學質量也穩步上升。
實驗教學質量的好壞,教師是關鍵。提高實驗教師的整體素質,建立一支高水平、技術全面的實驗教師隊伍是實驗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隨著我國醫學教育的快速發展,實驗室中新技術、新設備的引進,使實驗教師的工作內容隨之發生了新的變化。隨著新的實驗教學課程體系的建立,對實驗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驗教師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實驗操作水平和科研能力,以便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從我校既往實驗教師情況來看,專職實驗教師少,且大多年齡偏大,學歷及知識結構較低;而兼職實驗教師要承擔繁重的理論教學任務,在實驗教學上往往是有心無力。為此,學校采取了相應措施,一是成立了實驗教學中心,中心主任由學校直接任命,全面主持實驗教學和實驗室管理工作;二是通過進修、培訓等方法改善和提高實驗教師的知識結構與業務水平;三是引進熱心實驗室工作且實驗技術過硬的專業人才,給實驗室注入新鮮血液;四是完善評價與激勵機制,提高實驗教師的工資待遇及職稱評定等方面的地位。這些制度的實施,充分調動了我校廣大實驗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加快了我校實驗教學改革的步伐。
目前我校實驗教學中心有專職教師共20人,年齡在24~51歲,專科學歷以上教師有18人,高級職稱有8人,中級職稱有11人,初級職稱有1人,并形成了一支熱愛實驗教學、實踐經驗豐富、熟悉實驗技術、教學能力強、梯隊合理、相對穩定的實驗教學隊伍。
實驗室建設是搞好實驗教學的前提,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物質基礎。我校歷屆校領導班子都非常重視實驗室建設,因此,我校畢業生基本技能扎實,動手操作能力較強,就業率高,深受各用人單位的好評。為了進一步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學校多次加大實驗室建設與實驗教學經費的投入,每年撥出專項資金購買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并利用模擬手段創設出模擬患者、模擬場景、模擬病房、模擬手術室及學科技能訓練考核模擬室等軟硬件條件,以盡可能貼近臨床真實環境和更符合醫學倫理學的方式進行醫學教學,從而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教學效果。
實驗教學的實施總要受到學時、實驗室設備條件的限制。在傳統實驗教學中,學生在規定的時間,按規定的實驗內容開展實驗,課后無法練習鞏固。而開放實驗室,可以優化學校的實驗資源,充分發揮實驗室的作用,讓每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實驗,如實驗能力不強的學生可以反復操作,實驗能力強的學生可以深入進行探索研究。這有利于調動學生做實驗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與能力。我校將實驗中心開放時間定為周一至周五晚18:30至21:30和周六、周日上午,實驗室開放的內容多樣化,如技能訓練、學生科技活動及實習設計等。為保證教學效果,學校專門制訂了相關制度,加強了對實驗教學的管理,同時還設有專門的指導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在場指導,做到實驗教學“放而不亂”。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時代的需求。學校作為培養創新人才的基地,如何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下實驗教學處于從屬地位的狀況,完善從實驗內容到實驗教學方式的實驗教學改革,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仍需要我們繼續不斷地探索和實踐。
[1]楊瑞霞.以創新教育為核心的開放式實驗教學[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7):144-146.
[2]黃愛民.改革實驗教學體系 培養創新人才[J].實驗室科學,2005,4(2):7-10.
[3]杜洋,陳雪波.實驗室開放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S1):295-298.
[4]湯中圣,王家金.加強醫學實驗教材建設與管理[J].安徽醫藥,2006,10(5):35-36.
G420
A
1671-1246(2013)10-00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