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健
(大連大學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1)
生物化學是醫學的重要基礎學科,它從分子水平來探討生命現象的本質,研究生物體的化學組成和生命過程中的化學變化規律。生物化學的理論和技術現已滲透至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它的迅猛發展,推動了整個生命科學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醫學科技的進步。對醫學生來講,掌握好生物化學知識,不僅是進一步學習其他基礎醫學課程和臨床醫學的基礎,同時也是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但是,由于生物化學內容抽象,概念復雜,涉及范圍廣,知識更新快,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進而喪失學習興趣甚至望而生畏。同時,生物化學作為醫學入門的基礎學科,與解決疾病和治療護理的實際問題距離較遠,因此,學生學習起來目標不明確,一些學生,尤其是以實踐操作為主要目標的護理專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了學習生物化學對提高護理專業知識是否有價值的疑問。因此,關于如何改進生物化學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一直是生物化學教師不斷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成功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習的目的性,在我國教育研究中應用得越來越廣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推動了教學改革[1-2]。案例教學法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3],那么,能否在生物化學的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將案例教學法導入課堂會遇到哪些問題?如何克服在生物化學課堂開展案例教學法的困難?很多教師都在這些方面做了嘗試,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案例教學法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案例教學法是通過教師講授,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實際案例,撰寫案例分析報告等過程來實現教學目的的一種教學方法。對于醫學生來講,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醫學基礎知識。進入生物化學課堂的學生大都剛剛步入醫學校門,幾乎沒有醫學基礎,對于一般的醫學術語都很難理解,如果將案例直接拿給學生,學生不僅對案例中的疾病陌生,而且對案例中的各種醫學術語也陌生,就更別說分析案例了。在這種情況下應用案例教學法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反而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我們國家的學生,由于長期受中、小學應試型教育的影響,已經習慣于被動學習,尤其是來到職業學校的學生更是如此。作為教師,從學生那里得到最多的問題是:這道題的標準答案是什么?他們大多喜歡直接得到答案,不喜歡也不擅長做更多的分析和思考。他們的這種思維習慣和職業教育的需求有矛盾,職業教育的特點是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即就業導向。職業教育的職業屬性要求其教育教學過程盡可能與學生今后從事的工作過程相一致,并要求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要將這一指導思想貫穿始終。目前,護士資格考試的題目也常常要求與真實的案例相結合,通過分析得出答案,這對習慣于被動、不善于思考的學生來講就增加了難度。因此筆者認為,應迫切提高學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同時,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需要嘗試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就把研究性學習的理念、策略和方式運用到教學中,讓學生逐步適應。在生物化學、生理等基礎教學中研究并運用實踐性強的教學方法,例如問題導向式教學法、案例分析式教學法等,這樣,就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作為基礎學科的生物化學課要實施案例教學法,這和臨床課的案例教學法有明顯的不同。首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案例的選擇和編寫上要適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對于剛入校門幾乎沒有醫學基礎的學生,教師可將案例選擇的來源多放在學生親身感受過或看到過的一些正常的生命現象上。比如在講述糖代謝、糖原合成及血糖調節之前,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經歷的饑餓感變化過程:到了就餐時間沒有吃飯會感到饑餓,可是過一段時間饑餓感卻消失了。就此現象提出為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從而提高其學習興趣。然后引導學生一起分析這種現象的原因,對這些現象的原因分析可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教學內容,同時還能讓學生將生物化學知識活學活用到現實中。另外,生活實踐、新聞報道、科學研究以及科學發現的案例也都可納入課堂,比如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時下流行的“蛋白質減肥法”的利弊等。
如果要使用病例作為案例,也要盡量選擇學生可能接觸過的常見病,比如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尿毒癥等,可以將這些病例進行合理編排,分別運用到“三大代謝”的教學中去。這些疾病及其癥狀對于閱歷較淺的學生來說也比較熟悉,因為他們常常會在周圍的人群中甚至廣告、影視劇中聽到、見到,再比如對糖尿病“三高一低”的分析解釋,高膳食纖維食物降低膽固醇等都是比較適合的內容。只有使用這樣的案例學生才易懂,才能聽進去,從而激發起學習熱情。總而言之,選擇一些真實的、學生熟知的案例更能調動學生自覺學習的積極性,并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案例本身并不是教學的重點,教學的重點在于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和相關問題的回答來實現教學目標和傳授教學內容。因此,案例的選擇與問題的設計需要緊扣教學內容,抓住教學重點,即案例與教學目標相一致,且為目標服務。案例要涵蓋學生以往學過或涉及的知識點,從而使學生能夠鞏固已經學過的知識,開闊思路,啟迪創新思維,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講雞蛋中的抗生物素蛋白對生物素吸收的影響時,組織學生就所學過的知識討論生食雞蛋的害處,使學生鞏固蛋白質的結構、消化吸收等知識,這樣的案例才更具有教學意義,才能滿足教學的要求。
如果應用原始的病例作為案例,其中會有很多與教學目的關系不大的信息,這就要求教師對原始病例進行加工處理,在病例的加工過程中注意截取與課堂教學相關或者與護理職業相關的部分,還要有意識地結合學生已學過的相關知識點,少用醫學術語。案例中的信息太多會讓學生分散注意力,太多的專業術語會影響學生對病例的理解,這樣反而容易迷失教學和研究的主題。案例的內容不宜過多,篇幅大小要與教學時間相適應,應盡量做到難易適中,難度不要超出學生的接受能力,否則會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不僅收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反而增加了學生的負擔。作為基礎學科,生物化學使用案例教學法要著眼于循序漸進地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培養,不能急于求成。對于案例分析的答案在適當情況下可以多元化,以發散學生的思維。
[1]陳鵬,李斌,郭慧芳.以病案為導入的教學法在生化教學中的應用[J].醫學教育探索,2009,8(3):242.
[2]雷呈.臨床案例教學法在醫學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3):117-118.
[3]梁金環,孟晨陽,崔云鵬,等.案例導學式教學法在專科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2,9(8):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