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1.西北師范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2.北京師范大學,北京 100875)
20世紀80年代以來,文化問題逐漸成為對外漢語教學領域的熱點問題。文化背景知識的掌握對漢語第二語言學習者語言水平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中華文化的魅力是吸引無數海外漢語學習者綿綿不絕的動力。據調查,美國的漢語學習者中有一半以上是因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而學習漢語的。美國教育機構和多個外語教學協會共同制訂的美國《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及其“5C”核心框架(以下簡稱“5C”標準),也凸顯了文化的重要地位。隨著2006年AP漢語與文化課程的開設,美國的漢語教學愈發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考慮如何更好地開展針對美國學生的漢語教學,尤其是漢語文化教學。基于此,筆者試圖整理、分析近年來關于對美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研究,總結已有的文化教學模式。
近年來專門討論對美國學生漢語文化教學的文章為數不多,筆者通過中國知網共檢索到9篇文章,另有十幾篇關于對美漢語教學的文章在論述其他問題時也涉及了文化教學。按照這些文章所論述的文化教學方式的不同,可以將它們分為3類,以下分別來看。
郭紅焱1995年發表的《對美國留學生漢語教學過程中的文化導入》和楊瑾鈺的碩士論文《美國學生漢語教學課堂中漢字文化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遵循了學界歷來討論較多的“文化導入”的觀點,認為對美漢語教學中必須考慮同步進行文化導入。郭紅焱的文章認為可以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和設備,向美國學生展示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幫助他們克服學習語言過程中的文化障礙;也可以通過參觀、看電影、文藝演出等活動,將語言教學融入文化背景中進行。楊瑾鈺的文章認為通過文化導入的方式講解漢字,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漢字的興趣,建立學習漢字的信心。她認為對于初級階段的學生,可采用圖畫展示等方法,講解漢字的構字理據;中高級階段的學生可用文化聯想法、“說文解字”法來幫助他們理解漢字在不同語境中的意義,加深對漢字的記憶。這兩篇文章中介紹的方法,在國內對外漢語教學界都已經有教師在使用,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不過其主導思想還是以語言技能教學為主,文化教學為輔。
謝玲玲在她的博士論文及2012年發表的文章《以文化傳承為核心的漢語教學模式——以美國堪薩斯中南部教育服務中心為例》中介紹了美國堪薩斯中南部教育服務中心的漢語教學模式。該教育中心在“5C”標準的基礎上,將文化放到了漢語學習的核心地位。他們主張漢字教學首先要讓學生懂得漢字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在學會漢字的同時吸收中國古圣先賢的智慧;主張學生通過誦讀中華文化經典,如《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等,將對中國的儒釋道思想的理解貫穿到漢語學習當中,理解并接受中國古人關于修身立德的原則,并把這些原則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除了經典文化課之外,還開設了節日文化課、電影文化課等。在語言課教學中,也貫穿漢字文化的教學和中華經典名句的背誦。該模式的目標是:讓美國學生除了學會漢語,更能以一種包容的態度對待中國文化,吸收中國文化中的精華,完善自身的道德修養[1]。這種文化教學方式將語言學習提升了一個高度,以傳承中國文化、提高自身素質和道德修養為終極目標。
隨著“5C”標準和AP漢語課程對文化內容的突出強調以及學習漢語的美國學生本來就具有的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及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時事和文化現象等的熱情,美國漢語教學界近年來一直較重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問題,力求使學生沉浸在濃烈的文化氛圍中學習漢語。陳紱[1]談到了美國漢語教學的情況:每間教室里都貼滿了體現中國元素的照片、圖畫,掛著各種各樣的中國手工藝品,讓學生在濃濃的漢語文化氛圍中充滿新奇感及學習熱情。關于教學模式,則是將主題式的教學理念融入到分科式的教學體系當中,教材的選題與授課內容均關注世界性的共同主題,注重學生的參與。陳紱認為漢語教學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中文語言溝通及文化應用能力,幫助學生能在實際生活中,在適當的場合和時間,對適當的人,用適當的方式,表達適當的內容[2]。因此,美國的漢語課堂基本都是采用“任務型”的教學模式,學生所學習的漢語知識都在教師事先設計的“任務”之中,完成了任務,則會掌握相關語言知識,同時也能在模擬或真實的場景中掌握相應的文化內容。按照AP漢語與文化課程的指導思想,其文化教學的目標就是:學生“最終超越對中國文化產物以及習俗的知識性的學習,從而理解透過這些文化表象反映出來的中國式的世界觀[2]”。
錢茜露、黃東梅和楊靜林也論述了美國目前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特點,其中都介紹和認可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文化對比教學法。楊靜林提到,美國小學的漢語教師在漢語教學中融入文化比較,既豐富了語言教學的內容和形式,也增強了學生對異國文化的理解。黃東梅指出,北美高校要求教師承認和重視多元文化的存在,利用課堂上的文化沖突進行文化教學,并引導學生在文化對比中積極面對和正確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錢茜露根據Byrnes的觀點,提出了漢語文化“Ll/C1→L1/C2→L2/C1→L2/C2”的教學步驟,即認為美國學生可以先用自己熟悉的英語學習一些本國文化的特點,然后學習相應的中國文化的內容,將兩種文化用英語進行比較,之后再用漢語依次學習本國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相關內容,最后用漢語進行比較。她認為這種方式有利于美國學生較快地了解漢語詞匯和語句的意思,也能使他們相對容易和全面地認識漢語和中國文化,消除他們原先固有的對于漢語和中國文化的一些成見。同時她認為在漢語語音、詞匯、語法、閱讀和書寫教學中,都可以融入文化元素,進行中美文化的對比,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印象,使漢語學習變得更容易[3]。
(2)真實語料的使用。黃東梅在介紹北美語言教學模式時談到了真實語料模式,認為語言和文化緊密結合的真實語料不僅能讓學生得到所學語言的知識,還能讓他們獲得關于態度、情感、思想等方面的表達方式,在提高學生認知水平、開闊視野、激發學習興趣方面有著較大的優勢[4]。錢茜露提到Richard chi關于使用真實的語言和文化內容進行漢語教學的觀點,認為AP課程中應該使用真實語料如旅游手冊、火車飛機時間表、菜單、標語、報紙標題、廣播、電視節目、廣告等,使學生對當前和歷史性的中國文化有較為直接的認識[3]。另外,陳紱也主張在AP漢語教材中應大量給出反映現實生活經驗的真實語料,幫助學生在模擬或現實的情景中充分地使用漢語進行交際。
(3)豐富多樣的課堂活動。張媛媛談到了在“5C”標準和AP課程大綱的要求下,美國的漢語教師在課堂中普遍采用了對話、角色扮演、討論、辯論、口頭報告、講故事、編輯板報、觀看中國電影、給中國筆友發郵件、書法練習等豐富多樣的活動,力求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沉浸在漢語文化的氛圍中,在一個個有趣的主題活動和任務中去體味和挖掘中國文化的魅力,感受學習漢語的樂趣,進而更好地學習語言。
(4)文化體驗。美國的外語教學強調“實用”,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目的語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課內外的文化體驗活動在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方面就顯得十分有效。楊靜林認為對美國小學生而言,文化體驗活動在課堂內、外均可以實現。課堂內可以通過文化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進行;課外可通過去有中國特色的地方,如中國餐館等,在真實場景中運用漢語,體驗中國文化。黃東梅提出應鼓勵美國學生參加漢語角、漢語橋比賽,到中國參加暑期班等,讓他們通過在真實的目的語環境中的體驗去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錢茜露提到的撰寫與中國文化相關的文章,為慶祝春節用書法寫對聯,使用中國成語、習語及傳統詩詞制作和書寫新年賀卡,都是很好的文化體驗活動。
另外,陳蓉也介紹了一些美國在華中文項目中文化體驗的設置情況,其中主要介紹了CIEE(美國國際教育交流協會)項目的文化體驗模式,并以文化體驗理論和體驗式學習循環模式為理論支撐,認為對美國學生,也包括所有以漢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都可以在教師帶領下參與文化體驗、描述文化現象、闡釋文化觀念,通過不同的文化主題及活動方式,如:采訪、討論、角色扮演、中文桌子、旅游、合作研究、學習報告等,將自身的文化納入文化體驗過程之中,通過比較、分析、鑒別等方式深刻理解中國文化與母語文化的差異,最終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識[5]。
針對美國現有的文化教學模式,一些學者也提出了一些改進的意見。王曉陽指出,漢語在美國雖“熱”,但還不足以與其國內其他外語如西班牙語、法語抗衡。因此,我們還應加大漢語和中國文化在美國的推廣力度,除了推廣中國的傳統文化之外,還應介紹反映中國經濟、社會生活現實的文化內容。同時要擴大漢語在美國出版物和媒體中的影響力,在美國營造學習漢語與中國文化的氛圍,如:在美國超市和社區等地設立中文報刊雜志投放點,提供有關中國的語言文字資料,包括有中國特色的兒童讀物等;通過“漢語橋”等多種途徑,鼓勵、支持美國的教育工作者、家長和學生,來中國考察,進行語言文化學習,以吸引更多美國學生來華留學[6]。王曉鈞指出漢語教師應利用美國學生渴望了解不同文化的特點,自覺挖掘漢語中反映出來的中國文化,并與語言教學結合起來。同時,只有注意將基礎漢語教學與專業漢語教學,如旅游、商業內容結合起來,才更能滿足美國學生“實用主義”的價值觀念,讓他們嘗到學漢語的甜頭[7]。陳紱通過對美國“5C”標準的全面分析,指出外語教學中的“文化”,“不是只指那些單純的文化活動或文化產品本身,而是指建立在這些具體的文化內容之上的文化觀念。”因此,在AP漢語教材的編寫中就應該注意圍繞文化現象來選擇題材、編寫課文,并能用不同的形式體現出蘊含在這些文化現象背后的中華民族的思維特點和思維方式,讓學生在這些展現中華文化特質的話題中獲得綜合的語言交際能力[8]。
馬莫非在其碩士論文《對美漢語教學電影教材設計研究》中設計并實施了針對美國學生的電影教材,認為電影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知識,能為漢語學習者提供聽覺和視覺上的沖擊,吸引并幫助他們理解語境,能以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學生生動、直觀地理解和學習語言,同時通過電影中的中國元素加深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9]。
在美國外語教學“5C”標準及AP漢語與文化課程指導思想的影響之下,無論是研究者還是在美國從事漢語教學的教師,都已改變了早期文化教學從屬于語言教學的觀念,提倡語言、文化并重,將培養學生良好的漢語溝通能力和文化應用能力作為漢語學習的最終目標。目前美國的漢語課堂,呈現出文化教學策略多樣化、寓教于樂的特點,并能在語言教學中關注不同學科之間的關聯,注重學生在“做”中學,這已是語言教學的一大進步。但同時我們還應看到,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及文化體驗,大部分依舊停留在對于中國文化產物及文化習俗的認識與了解上,很多時候文化內容僅起到提高學生興趣的作用。而對于中國的觀念文化,在美國漢語課堂中滲入的還不夠,很多美國學生對于當代中國及中國文化的了解、對于中國人價值觀念和思維特點的認識還不足,甚至抱有成見。這與美國主流媒體的導向有關,也說明在美國從事漢語教學的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中國深層的觀念文化方面,做得還很不夠。當然,這需要國家和國內外從事漢語第二語言教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繼續擴大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影響,加大中國當代和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度;也要創造更多的機會推薦和鼓勵美國學生來中國留學,讓他們在自己的親身體驗和教師的積極引導之下,形成對中國人、中國社會及文化的客觀認識和評價;最后要加強對漢語教師的培養,提高他們對于語言和文化的把握能力,培養他們主動傳播中國文化觀念的意識。當然,國內的對外漢語及文化教學也應吸取美國漢語教學中先進的理念,積極探索和實踐更受留學生歡迎的、卓有成效的教學模式,吸引更多的外國人學習漢語,加快漢語成為國際化語言的進程,也使中國文化在國際社會中更具影響力。
[1]謝玲玲.以文化傳承為核心的漢語教學模式——以美國堪薩斯中南部教育服務中心為例[J].大學教育科學,2012(3):37-40.
[2]陳紱.對國內對外漢語教學的反思——AP漢語與文化課及美國教學實況給我們的啟發[J].語言文字應用,2006(6):35-44.
[3]錢茜露.美國公立學校漢語課中的文化教學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0.
[4]黃東梅.漢語文化教學在北美高校[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6(6):122-123.
[5]陳蓉.在華漢語強化教學項目中的文化體驗研究——以CIEE為例[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6]王曉陽.對美推廣漢語與中國文化的機遇與挑戰[J].世界教育信息,2008(3):72-78.
[7]王曉鈞.美國中文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世界漢語教學,2004(1):100-104.
[8]陳紱.五個“C”和AP漢語與文化課教材的編寫[J].語言文字應用,2006(6):59-65.
[9]馬莫非.對美漢語教學電影教材設計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