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芳,吳麗艷
(衡水衛生學校,河北 衡水 053000)
中職衛生學校采用“工學結合、頂崗實習”這種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教育改革相協調的新型辦學模式,能最大限度地滿足衛生醫療機構對高素質技術型人才的需要。醫療實習機構對實習生的需求心理及各項能力的滿意度直接關系到實習效果和實習生未來的職業發展。為此,我校對參加實習的2009級265名高護專業學生所在的實習單位進行了相關的跟蹤調查,以期從中發現問題并及時采取措施,幫助實習生提高各項能力,發揮學校優勢,滿足醫療機構用人需求。
選取我校已學習了兩年醫學專業知識,即將完成頂崗實習的2009級高護專業265名實習生所在的14所醫療實習機構為研究對象,其中有三級甲等醫院1所,三級乙等醫院1所,二級甲等醫院12所。
采用自制調查表進行跟蹤調查。調查表包括實習機構對實習生工作環境適應能力、理論知識掌握和臨床技能應用能力、主動學習能力、人際溝通和處理醫患關系能力、語言儀態和組織管理團隊精神和吃苦奉獻精神等10個項目。各項目均以滿意、比較滿意和不滿意為選項。
調查前告知各實習機構調查目的和意義,并要求實習單位據實填寫,共發放調查表14份,有效回收調查表14份,有效回收率100.0%,用Excel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在工作環境適應能力方面,65.8%的實習生令實習機構滿意,比較滿意的占17.1%,不滿意的占17.1%。這說明大部分實習生能很快適應新的工作環境。
實習機構對9.3%的實習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表示滿意,對72.9%的實習生表示比較滿意,對17.8%的表示不滿意。對9.3%的實習生的臨床技能應用能力表示滿意,對11.6%的表示比較滿意,對79.1%的表示不滿意。
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在校期間“重理論,輕實踐”,臨床操作技能明顯不足。
實習機構對實習生主動學習能力的評價較低,認為具備主動學習能力和基本具備此能力的實習生共占51.2%,而不具備此能力的實習生多達48.8%。
調查發現,部分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在實習過程中可以做到查缺補漏,主動學習新知識,而近一半的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盲目自滿,隨波逐流,缺乏主動學習能力。
實習機構對59.7%的學生的語言儀態表示滿意,對27.1%的實習生表示比較滿意,對13.2%的實習生表示不滿意。
在組織管理能力方面,59.7%的實習生令實習機構滿意,比較滿意的占27.1%,不滿意的占13.2%。
這說明大部分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表現出良好的語言儀態,從而使自己的工作順利進行,僅有小部分實習生不注重自己的語言儀態,影響個人與單位的形象。在組織管理能力方面,實習單位對絕大部分實習生表示滿意。
在人際溝通方面,實習機構對實習生的滿意度較低,僅對9.3%及13.2%的實習生表示滿意和比較滿意,高達77.5%的實習生沒有得到實習機構的認可。在處理醫患關系方面,實習機構對10.1%的實習生表示滿意,對30.2%的實習生表示比較滿意,對59.7%的實習生表示不滿意。
由此可見,實習中僅有小部分學生可以自如應對工作中的人際關系,大部分學生不懂得如何跟他人溝通、交流,無法正確處理醫患關系,這就使得實習生在工作中顯得力不從心,自信心受挫,甚至想放棄自己所選擇的職業,擅自離開實習崗位。
對于實習生的團隊精神,實習機構只對16.3%的實習生表示滿意,對24.0%的實習生表示比較滿意,而對59.7%的實習生不滿意。在奉獻精神方面,令實習機構滿意的實習生占31.8%,比較滿意的占37.2%,而令實習機構不滿意的占31.0%。
由此可見,多數實習生缺乏團隊精神,不具備吃苦奉獻精神,影響集體合作,不利于實習工作的開展。
以上調查結果表明,實習生在醫療機構實習期間存在以下主要問題:(1)環境適應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差。許多實習生還處在有人照顧衣食住行的小學生狀態中,不習慣醫療機構緊張、繁忙的工作狀態,對醫療機構的職業要求和規章制度不適應,不能快速轉變角色。(2)操作技能掌握不足。大部分實習生在校期間“重理論,輕實踐”,臨床操作技能明顯不足;同時也反映出一些職業學校教學內容滯后,教學方法單一,為降低教學和實驗成本,盲目減少實驗課和實踐機會的現實問題。(3)缺乏主動學習能力。大部分實習生職業規劃和學習目的不明確,工作中盲目自滿,隨波逐流,不能在工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缺乏主動學習能力。(4)欠缺處理人際關系和醫患關系的能力,缺乏團隊精神。部分實習生在行為習慣、禮儀、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不善于與人交往,不善于溝通,缺乏團隊合作精神。(5)不能吃苦。這是實習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用人機構反映最多的問題。有的實習生感覺護理工作繁重,身體受不了而中途離崗;還有的因為心理壓力過大,對護理工作產生了倦怠情緒。
針對跟蹤調查中發現的問題,建議學校相關部門的領導和學科指導教師采取以下措施。
從“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轉變為“以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與技能;從注重傳授以理論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以“知識與能力并重”的職業教育模式,使學生成為具有參與教學的意識和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能力的活動主體,成長為具有良好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
可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如,(1)演示法:有利于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準確理解概念、鞏固知識、發展技能及觀察力,拓展學生思維。(2)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法(PBL):可充實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活躍課堂氣氛,融洽師生關系,便于教師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3)多媒體教學:增強信息的表達力和教學的直觀性,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小組實驗法。這是一種開放型的、集多種能力訓練于一體的綜合模式,學生可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掌握臨床操作技能,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培養了學生團隊意識、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創新精神,激發了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人際交往能力。
(2)角色扮演法。不僅能讓學生真正掌握每一個實驗操作的方法、要領,而且使其有了當“病人”和做“護士”的親身體驗,真正體會到護理工作的高尚。另外,學生由被動單向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雙向獲得知識,提高了教學質量。
(3)加強技能操作,將技能考核列為考試項目。考試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指導學生對學習方法進行自我調節的重要方法,又是教學質量的一種反饋手段[1]。實施規范的護理操作考核是控制護理實踐質量的有效手段。我校加大實驗室投入力度,將基礎護理操作考核列入專業課程的期中、期末考試中,即課程理論成績占50%、技能成績占40%、學習態度占10%。選擇臨床常用的操作作為考試項目,強化學生的參與和競爭意識,促使學生在課堂上認真練習、課后自覺練習,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采用參觀法,使學生充分接觸臨床實際,獲得感性認識,把參觀學習到的知識與課堂知識結合起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還可加強臨床見習,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另外,在見習期間學生通過接觸病人,在實踐中仔細觀察,提出問題,提高了專業技術水平。
實習階段人際關系的和諧與否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實習情緒和心態[2]。學生在實習期間出現差錯時會受到病人或教師的指責,很容易產生煩躁和焦慮情緒。“言為心聲”,語言是人們交流信息、思想、情感的工具[3],為幫助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正確對待醫患關系,在校期間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及醫患溝通技巧。實習階段學校還應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引導其正確對待工作中的矛盾和沖突、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正確處理醫患糾紛。
頂崗實習階段是提高學生崗位適應能力的關鍵時期,是促進個人成長、豐富個人技能的重要階段。實踐證明,學校的跟蹤調查對學生順利完成實習工作起到了監督、反饋和推動作用,從中發現的問題能促使學校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幫助學生應對工作中出現的困難,使其正確對待病人的要求,遵守實習機構的規章制度,更好地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及社會環境。
[1]李勇.護理專業校內實訓教學改革的做法及體會[J].衛生職業教育,2010,28(12):114-116.
[2]趙琴.護生臨床實習質量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護理學雜志,2003,18(11):854-855.
[3]呂智珠.改革外科護理實踐教學的探索[J].醫學教育,2003,5(6):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