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杰
(江蘇省贛榆高級中學 江蘇 連云港 222100)
2013年連云港市高中物理青年教師優質課比賽活動已經結束.本次賽課的課題是教材中非常特殊的教學內容——“重力勢能”.這一選題,有別于一般的概念課,側重揭示物理概念的形成、發展過程,幫助學生構建物理知識體系,也有別于常見的習題課,重在暴露思維與方法的運用過程,幫助學生提升思維水平,形成物理自主學習能力.
作為評委,筆者歷覽了整個觀摩過程,感受并體會到高效課堂的基本理念正在潛移默化地融入到一線課堂.縱觀18位參賽教師對“重力勢能”這節課進行的同課異構教學設計,各比賽選手都經過教研組精心地打磨,比較關注教學設計的優化和課堂教學過程的完善,用不同的方式突出了“高效課堂教學”的教學理念.從對教師個體成長方面而言,這次大賽也意在從不同角度放大比賽的效益,提升比賽的價值,達到以賽促研,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發展的教研目的,而不單單是停留在選手上好個人的一節課上.
整個比賽過程,凝聚了各參賽選手及其教研組、組織者的集體智慧和心血,看似平淡卻又引領著學生從知識的此岸到達了彼岸,使學生學有所收獲,有所體悟.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教學組織靈活機智
很多選手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真正學會物理知識,提高了物理學習能力,學生活動合理有效,教師指導也恰時恰點.都能利用課后習題以表格的形式完成數據,然后分層次設置問題,如問題1,重力勢能與參考平面(零勢面)的選取有關嗎?問題2,物體在某兩點間重力勢能的改變與零勢面選取有關嗎?指出改變量是末狀態量減去初狀態量.問題3,物體在某兩點間重力勢能的改變與重力做功有什么關系?最后讓學生歸納總結規律,即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重力勢能的變化具有絕對性,重力勢能的變化與重力做功的關系.
(2)教學設計科學合理
參賽者非常關注培養學生良好的物理學習習慣、思維習慣,注重教育技術的使用,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組織教學資源,增強教學效果.在教學運用階段,幾乎每位教師都使用了課本上的習題并將其表格式,然后通過幻燈片投放出來,形象、直觀,效果頗好.這些教師能夠以教材為本,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在深化對重力勢能的相對性、重力做功、重力勢能變化的理解和運用的同時,又能帶領學生向更高、更深處發展,并在提出問題時,注意到問題情境的創設.多數教師能因材施教,堅持保底拔尖的原則,練習題力爭層次化、系統化,保證量與質的適變性.另外,選題既具有實際意義,體現“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理念,又具有情感教育的功能.整個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教學內容主次分明
能科學組織課堂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對已有相關知識的鏈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關注新知識的建立與已有相關知識的實質性聯系,保持知識的連貫性以及思想方法的一致性.教學重點突出,能把教學主要精力放在核心內容上.能把重力勢能的概念和相對性及重力做功跟物體重力勢能改變的關系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4)教學基本功扎實全面
參賽選手有較高的個人素質,能規范、準確地運用物理的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和圖形語言,邏輯性較強,簡練明快,富有感染力;板書字跡工整,簡潔明了,結構合理;教態自然大方,富有激情與活力;大多數教師能熟練運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工具和資源輔助教學,使課堂教學聲情并茂,事半功倍.比如,有的教師用隕石下落,最美媽媽徒手接小孩,山體滑坡,屋頂雪崩,打樁機打樁等視頻或圖片引入課堂,增加了物理教學的趣味性,激發了學生興趣,促進了學生的學習.
(5)教學處理藝術工巧
一方面,從學情分析來看,多數教師注重學生的知識建構,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本著“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原則,在教學設計上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使學生對重力勢能概念的建立和理解有一個從感性到理性,從定性到定量的過程,使學生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學習不感到突然和困難.
另一方面,從教學方法上看,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選手整體呈現出“生活實例—理論探究歸納—實例研究”的教學方法.具體地,將“生活實例、學生討論與教師引導”融合在一起,讓學生體驗對觀察現象、計算結果的分析,啟發學生思索由現象、結果發現問題,層層提出問題,逐步分析解決問題,從而體會“理論探究”的定量研究方法,在特定情境下實例研究,激發學生探索自然,利用規律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精神,將情感目標融合課堂于“無形”之中.
(6)教學效果“知”“能”兼得
根據因材施教,保底拔尖的原則,選手們設計練習題力爭層次化、系統化,保證量與質的適變性.另外,選題既具有實際意義,又具有情感教育的功能,不但融入了生活,還摻入了情感與價值觀,其中融入了選手們不懈的努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體現了“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理念.
在比賽過程中,也暴露了一些不足之處,有的選手對高效課堂基本理念的理解有失偏頗,對于高效課堂過于追求形式或角色定位模糊不清,對“高效”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應該引起反思.
誤區1 :盲目渲染“活躍”的課堂氣氛
所謂高效課堂,就是把“在活動、實踐基礎上通過交往促進學生發展”作為課程實施的基本思路,從而使課程實施體現出以“參與、合作、體驗、探究”為特征的發展性特點.而有的教師可能認為一堂課如果沒有“合作、探究”的教學設計思路,就體現不了課改理念.因此,教學時,在不需合作的時候來個同學間的“合作”,不需要自主探究的時候也來個“自主探究”.在聽課者看來,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學習活動也許得到了較好的體現,學生的學習氣氛也比較活躍,但實際上完全沒有考慮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和認知規律,只是盲目地迎合了一種新的理論,而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的本身,結果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
事實上,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很多一線教師為了體現“參與、合作、體驗、探究”的精神,自然地把小組合作學習用于課堂教學.但是,在相當多的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只有其“形”,而無其“實”,例如,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問題.小組合作學習時,學習優秀的或者性格外向的學生頻頻發言,其他人則成為“多余人”,坐在那里靜聽;小組匯報時,真正發言的仍是那一兩個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參與合作學習的只是少數幾名學生,大多數學生則游離于學習過程之外,達不到共同發展的要求,因此,這是失敗的小組合作學習.再比如,為了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理念(特別是公開課教學時),不顧問題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問題都拿來小組合作,導致問題過于簡單,沒有思維深度(課本直接能找到答案),小組合作只是作為形式表現出來.
誤區2:否定或摒棄“講授法”的合理運用
追求高效課堂并不是完全摒棄講授法,講授法中教師精彩的描繪,縝密的分析論證,詼諧幽默的語言可以使學生愉快地投入學習.有專家認為,知識傳授的基本特征決定了在中小學教學中,講授法永遠是主要的,但不等于是唯一的,也不等于滿堂灌與死記硬背,注重參與、合作、體驗、探究,但并不是取消講授,也不應是用探究發現學習來取代講授.很多教師都把“少講”或“不講”作為課改中課堂教學的兩個基本原則和要求,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講“多”者往往會被冠之以觀念陳舊、不合時宜等許多莫須有的罪名.
那么,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中要不要“講”? 我們應該給“講”一個什么樣的名分?首先,講肯定是要講的,不過,這里的“講”和過去應試教育下課堂教學中的“講”相比起來,確確實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角色的變化.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一直是權威,是知識的擁有者和傳遞者,但是在課改中,教師應不再是權威,也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而是一個完全將自己擺到和所教學生平等的位置,同樣充滿了好奇心和創造心的學習者,也是學生最好的朋友和最好的合作者.但是,教師又是學生的“領頭羊”,他們中間的“佼佼者”,他們中間的“專家”.
(2)內容的變化.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一直注重的是結果,講給學生的是生硬的知識,是“金子”,是“其然”而不是“其所以然”.但在課改中,教師要以一個學習者,尤其是一個成功的學習者的身份向大家講述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心得體會,不但向大家說明是如何獲得這些知識的,而且還要告訴大家那根“點石成金”的手指是如何修煉成的,即在講的內容上,注重的是學習的過程和獲得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生硬的結果.
誤區3:過分強調多媒體教學而忽略“三板”教學的獨特功能
物理學課改緊跟時代的節拍,利用現代的媒體與手段,是教學改革的必然.我們可以利用電腦把一般教學手段不能表現的內容開發為教學課件,不僅包含文字和圖形,還能呈現聲音、動畫、錄像.例如,在“光電效應”一課中,通過影像文件展示光電效應,融聲音、音樂與圖片于一體,讓學生有清晰、直觀的感覺,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將內容通過flash動畫的形式展示出來,形象、直觀地讓學生了解光電效應過程.在講述光電效應的規律時,先讓學生看不同頻率、不同光強度的動畫,再引導學生在欣賞動畫的同時發現規律,一改過去“老師講學生聽”的單一局面.
然而,傳統的教學手段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課件的使用上,要根據實際的教學需要與物理學科特點,利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如充分發揮“三板”(即板書、板圖、板畫)教學和語言直觀的優勢,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學生學習簡單的基礎知識時,充分利用“三板”教學的靈活性,留一些空間給學生,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要避免因知識形象化而忽視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
這里就課堂板書而言,靈活運用,其效果妙不可言.板書是課堂教學藝術的一個重要部分,是教師運用書面語言進行教學的有效方式.經過精心設計的板書,是教學內容的精華,是構成物理學知識的骨架.教師通過板書把教學內容要點分類、編碼,簡明扼要地展示給學生,不僅能訓練學生邊聽邊記的能力,也利于學生依據板書筆記對照教科書進行復習鞏固.板書是教師憑借經驗和熟練的技巧,用簡單的工具(如粉筆等)和簡練的筆法在黑板上邊講邊繪制成的略圖或示意圖(也可以師生共同完成),它只取其形似而不計其細節,也就是說,只要抓住特征,突出重點即可.板圖具有簡便省時、隨用隨繪、形象生動等特點,恰當運用板圖,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講“有關直線運動物體的追擊”時,先在黑板上給出物體的起始圖,然后要求學生根據題干的要求并結合自己的理解,在板圖上標出相應的位置,例如,位移的大小關系及受力示意圖.通過圖文轉化、繪圖、識圖等手段,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并在頭腦中建立空間觀念.板畫和板圖一樣,是教師在教學中憑自己的記憶和熟練技巧,在黑板上用簡易的筆法,隨教學進程,配合口頭講授,迅速地將復雜的物理現象和物理規律描繪出來,具有板書、板圖所不能及的獨特作用.
誤區4: 過分依賴網上現成的課例資料設計而融不進自己的風格
部分教師所用教學設計創新不夠,就“重力勢能”這節課來說,網上有很多相關研究課的課例,個別教師完全信用別人的設計,參照別人的教學設計是必要的,而且也應認真學習,但融不進自己的理解,或形成不了自己的教學風格是讓人擔心的,望引
起部分教師的注意.課堂離不開教師,教師的素質決定了一堂課的成敗,教師的知識積淀、理論水平和個人素質直接影響對課堂的睿智把握.根據因材施教原則,教學目標的制定也要因人而異,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達到的目標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論.要保證課堂上80%以上的學生掌握80%以上的課堂教學內容.對于優等生可以在課外延伸一些略帶挑戰性的練習,而對于那些學困生,也可以為他們制定一些淺層次的要求,循序漸進地實現提升.
此外還要明確每節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而不在于面面俱到,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體會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難之處,重點加以突破,在科學合理地講練過程中,注重每節課的信息反饋與調整,確保每節課中目標的達成度.
總之,課堂對教師來說,其核心是教學方式變革.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過程,倡導學生自主性的探究性學習模式.高效課堂,不僅要達成高效率的課堂成果,更是教育教學形式的巨大變革.課堂教學高效性就是要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導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高效發展.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業上有高效收獲、高效提高、高效進步.所以,教師教學是課堂改革中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環.在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轉變教學觀念和個體角色,真正做到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參考文獻
1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全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2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北京:開明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