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莉
(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613)
循證護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又稱實證護理,是20世紀9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護理觀念,其定義為護理人員在計劃其護理活動過程中,審慎地、明確地、明智地將科研結論與其臨床經驗及病人愿望相結合,獲取證據,作為臨床護理決策依據的過程[1]。其核心思想是運用現有最好的研究證據提高病人的照護水平和滿意度。
EBN作為一種全新的護理模式,近年來日益得到國內外廣大護理同仁的推崇[2]。雖然循證護理理念引入我國已有十余年,但未能在我國護理實踐領域真正深入推廣。影響循證護理開展的主要因素是護理人員對循證護理認識不足[1]。李亞潔等[3]對第一軍醫大學附屬南方醫院護理人員循證護理認知現狀調查結果顯示,有73.25%的臨床護士從不同途徑知道循證護理,但只有9.54%的護士認為自己“熟悉”循證護理。該調查同時提示,在護理大專學生中,有77.94%的學生對循證護理一無所知,本科生中也有61.36%的學生從來沒有聽說過循證護理。鄒健等[2]調查的216名上海在職護士中,對循證護理內涵一無所知的有101人,占46.8%;大致了解的有107人,占49.5%;了解較深的有8人,占3.7%。鐘玉杰等[4]采用自行設計的EBN認知問卷對156名本科護生進行調查顯示,75.6%的護生聽過EBN,其中60.9%的護生最早接觸EBN的途徑是通過教師授課。眾結果顯示:護理人員普遍對循證護理認識不足;循證護理已引入我國本科護理教育;循證護理在高職護理教育中尚處于空白。我國護理人員學歷層次以中專、大專為主,要提高護理人員對循證護理的認知度,在高職護理的教育中引入循證護理迫在眉睫。
授課過程中抓住教材與循證護理的內在聯系,滲入循證護理理論,對學生進行循證護理啟蒙,介紹循證護理現狀、臨床意義及發展前景,引入循證護理理念、原則及實施步驟,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掌握該知識與循證護理之間的關系。
3.2.1 引導學生提出循證護理問題 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大量采用病案教學、情景教學、PBL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使教學模式由“填鴨式”變為“啟發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負責答疑解惑,要讓學生成為主體,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如在講授“產褥期護理指導母乳喂養”時,除了向學生講解母乳喂養的重要性、影響母乳喂養的因素、如何正確母乳喂養外,還向學生介紹母乳喂養率持續下降這一現狀,引導學生提出“為什么母乳喂養率持續下降”的問題。
3.2.2 引導學生進行循證思考 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收集和處理信息、獲得和更新知識的能力。如在講授“婦科腹部手術備皮”時,除了向學生講解傳統的剃毛備皮法,還指導學生查詢其他備皮方式。當學生給出剃毛、剪毛、脫毛、局部皮膚清潔等多種備皮方式后,引導學生思考術前該采取何種方式進行備皮,當學生經過激烈討論各執一詞時,及時告知學生,臨床護理實踐活動不能只按照習慣或憑借臨床經驗,而應對所查文獻進行評價,將評價后的最佳證據與病人需求相結合,應用于護理實踐,并及時進行效果評價。通過這樣一步步的引導,讓學生了解循證護理的實踐步驟,熟悉循證思維過程。
3.3.1 提出循證護理問題 在學生熟悉循證護理模式的基礎上提出循證護理問題。當學到“產褥期保健操”時,就有學生提出保健操能否增強盆底肌肉張力,能否有效預防產后尿失禁、子宮脫垂等問題,教師給予針對性解答后,選擇“盆底肌鍛煉是否能有效預防產后尿失禁”作為循證護理問題。
3.3.2相關文獻檢索 收集研究證據是循證護理實踐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過系統地檢索文獻,為循證護理實踐獲取最佳證據奠定堅實的基礎[1]。指導學生針對護理問題進行文獻檢索,收集研究證據。首先,介紹常用醫學數據庫,如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資源系統等來查找原始研究的證據;其次,介紹循證醫學數據庫,如Cochrane圖書館、澳大利亞JBI循證護理中心網、華西醫院中國Cochrane中心、復旦大學的循證護理合作中心等來查找經過循證后形成的證據。
3.3.3 對獲取的證據進行嚴格評鑒 學生針對問題,搜集到的證據包括妊娠對尿失禁的影響,陰道分娩對盆底肌的損傷,盆底肌鍛煉方法,盆底肌鍛煉對尿失禁的預防、緩解、治療效果等。對眾多的證據,我們對其有效性、真實度、臨床價值等進行質量評價,選擇能應用于護理實踐解決病人實際問題的證據作為最佳證據。
3.3.4 運用最佳證據指導護理實踐 將最佳證據應用于臨床實踐中,并與臨床專業知識和經驗、病人需求相結合,幫助護士做出最佳臨床決策[1]。
3.3.5 效果評價 效果評價的反饋有助于護理研究質量的提高,使得循證護理更豐富、更確切[1]。告知學生將最佳證據用到臨床護理實踐活動后,根據護理結果,及時進行效果評價,不斷發現問題、尋求新的證據、提高護理質量。
3.3.6 證據傳播 證據傳播指將證據通過期刊雜志、電子媒介、教育和培訓等方式傳遞到衛生保健人員、衛生保健機構、衛生保健系統中[5]。證據傳播是循證護理的重要步驟,能起到豐富循證護理資源、推廣和普及循證護理實踐的作用。
在婦產科護理學教學過程中引入循證護理理念,開展循證護理實踐,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循證實踐能力。在實施過程中發現,普遍存在外語水平低、不熟悉檢索技巧、證據評價能力差、教師觀念難轉變、循證意識淡薄及課程設置不完善、缺乏相關教材等問題。要求學生加強計算機、專業英語、醫學統計學、護理學研究、護理信息學、心理學等與循證護理相關知識的學習,提高綜合能力,為日后臨床實習和工作中更新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進行循證實踐打下堅實基礎;要求教師更新觀念,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并通過自主學習、專題講座、教師培訓班、繼續教育等途徑提高循證護理素質,積極調整課程設置,進行相關教材編寫,改善教學環境,提供護理學可用數據庫,豐富循證護理資源,普及和推廣循證護理。
[1]胡雁,李曉玲.循證護理的理論與實踐 [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2]鄒健,葉旭春,薛金娣,等.上海護士對循證護理認知現狀的初步調查與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5,2(12):1057-1059.
[3]李亞潔,蔡文智,李瑛,等.護理人員循證護理認知現狀調查與啟示[J].中華護理雜志,2004,9(8):627-629.
[4]鐘玉杰,段明娟,鐘秋.護理本科生循證護理認知現狀調查[J].護理研究,2008,22(12):3211-3213.
[5]肖順貞.護理科研實踐與論文寫作指南[M].2版.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