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文(溫州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20世紀以來中國鹽業史研究述評
王興文
(溫州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專題:溫州鹽業經濟史研究》編者按 鹽業關系國計民生,為歷代政府利稅主要來源。我國鹽業資源豐富,分布地域廣闊,海鹽、池鹽、井鹽、巖鹽等多種類型的鹽業資源廣布全國各地,其中海鹽主要產自東部沿海地區。溫州地處東南沿海,海岸線綿長,鹽場廣布,為食鹽的重要產地之一。溫州專門設場進行鹽業生產管理始于唐代,作為海鹽的重要產地,溫州為兩浙的賦稅收入做出了重大貢獻。學術界對歷代鹽業史研究成果雖多,但卻鮮有溫州鹽業史的專門研究。本期溫州鹽業經濟史研究專題由溫州大學孫詒讓研究所協辦,所長王興文教授主持。本專題的三篇文章,是復旦大學吳松弟教授主編的《溫州通史》專題史《溫州鹽業經濟史》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是對溫州鹽業史研究的可貴探索,期待更多專家、學者關注本領域的研究,為繁榮溫州學術研究添磚加瓦。
鹽一直是中國古代最穩定、最重要的一種專賣商品,是封建時代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而且鹽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資源,與國家政治、軍事、文化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20世紀以來海內外一大批專家、學者致力于中國鹽業史研究,并在這一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其研究內容和領域不斷擴展,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斷改進。對20世紀以來中國鹽業史研究作一回顧,有利于進一步深入研究,不斷擴展新方向,提出新課題。溫州鹽業史研究是一處急需開發的處女地。
中國;鹽業史;專賣制;灶戶;鹽政;溫州
鹽,上關國計,下系民生,是我國經濟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引起人們的關注。研究鹽史者歷來不乏其人。1904年梁啟超《中國國債史》[1]一書出版,可說是在經濟史研究領域投下一顆炸雷,自此以后經濟史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鹽業史作為經濟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逐步向前發展。2 0世紀以來海內外專家、學者豐碩的研究成果為中國鹽業史研究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1.萌芽時期
1909年田斌發表《說鹽》[2]一文,雖然該文帶有明顯的介紹性質,與我們今天所認同的的學術研究還有一定的差距,但不可否認的是,它是中國鹽業史研究上的第一篇真正具有學術意義的論文,可說是鹽業史研究的開山之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而其在《國粹學報》第50期、51期、52期得到連續發表。此后又有程其保、何律聲、賈士毅、梁楊庭、左樹珍、君實、竺可楨、李積新、王樹楠等,先后發表鹽業史方面的論文共計20多篇,這些論文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鹽務方面的改革、鹽務的調查、鹽法問題、自流井鹽產問題、鹽礦及食鹽的生產與運銷等,主要發表在一些專門性的鹽務雜志和經濟類雜志上,如《東方雜志》《新中國(北京)》《鹽務雜志》《銀行周報》《鹽政雜志》《東大農學》《東省經濟月刊》《經濟半月刊》《工商半月刊》等。這一時期發表的論文、專著雖然有限,但為此后的中國鹽業史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茁壯成長時期
這一時期鹽業史研究的態勢可用“大爆發”來形容,相關的論文、專著不僅數量超過以前,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也發生了質的變化。主要專著有歐宗佑《中國鹽政小史》[3]、曾仰豐《中國鹽政史》[4]及《榷鹽回顧錄》[5]、林振翰《中國鹽政紀要》[6]、吳煒《四川鹽政史》[7]、蔣靜一《中國鹽政問題》[8]、陳榮渠《中國歷代鹽策》[9]、由銘賢《中國鹽政問題》[10]等。論文數量也大大增加,研究視角更為廣闊,內涵更加豐富。這一時期發表各類論文共計222篇。從時間跨度看,自春秋戰國至清末民初直至抗日戰爭這一長線上的鹽業問題,一直都有論文加以著墨。
3.凋零與停滯時期
盡管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鹽業史研究在大陸地區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但因為“右傾”政治因素的干擾,原本應日新月異的局面卻被長期停滯不前所代替。“文革”時期鹽業史研究更是一片蕭條。惡劣的環境下,卻也不乏有志之士,這一時期仍有幾部鹽業史專著問世,如李建昌《官僚資本與鹽業》[11]、高迦朋《鹽鐵論札記》[1 2]。但此后再無相關專著問世,所發表的論文也是寥寥無幾,這與鹽業史在經濟史領域中的重要地位極不相稱。值得慶幸的是,這一時期港臺學者的研究成果卻相當豐富。
4.重展活力時期
自20世紀70年代末起,中國開始步入改革開放時代,經濟的繁榮也帶動了學術的繁榮,中國鹽業史研究重新步入正軌,并不斷走向繁榮。這一時期中國鹽業史研究內容與方法更為豐富多彩,理論結構也進一步完善,越來越多的期刊刊載鹽業史研究的相關論文。尤其是1976年《鹽業史研究》創刊后,使自貢市一躍成為鹽業史研究中心。同時,四川理工學院又成立“中國鹽文化研究中心”,2005—2008年,該中心先后出版三輯《鹽文化研究論叢》,共刊載8 0多篇鹽業史的相關研究論文。此外,《中國經濟史研究》《歷史檔案》《歷史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清史研究》《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安徽史學》《求索》等雜志,《四川大學學報》《運城學院學報》等大學學報,以及各地的《文史資料選輯》等,也都先后刊載了大量的鹽業史的相關研究成果。在這些期刊的大力支持下,鹽業史研究可謂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1.鹽業起源
中國古代鹽業史的開端是以神話傳說的形式保留下來的。春秋戰國時期,鹽業進人了新的發展階段,但卻很少有人對這一時期及其之前的鹽業生產狀況進行詳細的研究。直至1976年,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中國鹽業協會聯合主辦的《鹽業史研究》創刊,其中《巴渝鹽業》專輯,將這一時期鹽業的生產、流通、國家族群對鹽的控制和管理,以及鹽業與社會生活的關系等方面進行詳細的論述,使我們對這一時期的鹽業生產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這對鹽業史研究來說具有重大的意義,是一個相當大的突破。此外,吉成名《先秦至隋代食鹽產地考略》[13]探討食鹽是從何時開始生產的,并論述先秦至隋代的具體鹽產地。呂世忠《先秦時期山東的鹽業》[1 4]著重分析先秦時期山東鹽業的起源、生產、管理、流通等諸方面的情況。羅慶康《春秋齊國與兩漢鹽制比較研究》[1 5]論述鹽業專賣政策的起源、在漢代如何進一步發展及在歷史上的影響,可說是解決了在齊國、西漢與東漢鹽制方式上的論爭。郭正忠《中國鹽業史·古代編》[1 6]涉及先秦時期鹽的種類、生產、流通及鹽政等問題。另外,曾仰豐《中國鹽政史》[4]和王宜昌《春秋鹽鐵考》[17]均對先秦時期的鹽業問題有不同程度的探討。
2.食鹽專賣制
關于食鹽專賣制的起源問題,一直存在著三種看法,分別認為是起源于西周、春秋和西漢。其中劉佛丁《中華文化通志·工商制度志》[18]最早將專賣制的起源時間推溯至西周晚期,最早實行人是周厲王,他當時的主要目的是為抑制庶家經濟增長,從而全面壟斷鹽鐵之利;而鹽鐵專賣制在漢武帝時代發展到高峰,研究成果頗多,探討較多的問題主要有該時期的鹽鐵專賣方式、專賣的目的及對社會經濟所產生的影響。在鹽鐵專賣方式上,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19]所持的觀點是,民制、官購、官銷,僅僅是在流通過程中的壟斷。吳慧《桑弘羊研究》[20]也贊同此觀點。曾仰豐認為,西漢的鹽鐵專賣是“完全專賣”,是實現了產、運、銷完全國有的專賣。劉良群、田昌五、羅文、羅慶庚等也贊同此觀點。關于官府控制生產的方式,李劍農《先秦兩漢經濟史稿》[2 1]認為,官自給費;羅威等《漢代鹽制研究》[22]認為,由官府提供生產工具,而鹽戶自備生活費用,雙方構成合約關系,仍然具有官營性質;蘇誠鑒《“官與牢盆”與漢武帝的榷鹽政策》[23]認為,榷鹽是由民產官銷的。關于專賣的目的,張兆凱《關于漢武帝鹽官營政策的兩個問題》[24]認為,是打擊諸侯和地主豪強的利益,但鹽鐵商人的利益不僅未受損,反而地位得到很大提高,一部分甚至成為國家官員。關于鹽鐵專賣政策造成的社會經濟影響,陳以鑒《漢武帝時期的戰爭和財經政策》[25]和張守軍《中國古代商業思想史—桑弘羊的以商致富思想》[26]認為,漢武帝的鹽鐵專賣政策在增加財政收入、打擊地主豪強和鞏固大一統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歷史進步意義。
關于宋代食鹽專賣制的研究成果較多。戴裔煊《宋代鈔鹽制度研究》[2 7]以宋代鈔鹽制度為中心展開論述,闡述該制度的產生、發展及與時代環境的相互關系,也對該制度在宋代所產生的影響展開論述。郭正忠的研究較為系統全面,他在《北宋前期解鹽的“榷禁”與通商》[2 8]《宋代官民聯營運鹽及其營運方式》[2 9]《宋代食鹽政策的歷史變遷》[3 0]等研究成果中對宋代鹽業生產、運輸、銷售等體制做系統闡述,還涉及到食鹽過剩等問題。
3.灶戶
灶戶作為鹽業的主要生產者,與鹽的生產、運銷息息相關。對灶戶的研究多以明清為主,尤以陳詩啟、薛宗正、溫春來、李三謀為代表。其中,陳詩啟《明代的灶戶和鹽的生產》[3 1]主要從發展社會經濟的角度論述灶戶與封建主之間的生產關系及整個鹽業的生產變遷,得出的結論是,已經存在的資本主義生產因素在灶戶急劇分化的情況下開始萌芽。薛宗正《明代前期封建官府統制下的鹽業》[32]探討明代前期政府的鹽業管理機構及在其嚴密控制下出現的一些鹽業生產和灶戶等方面的問題;《明代灶戶在鹽業生產中的地位》[3 3]論述在封建政府統制之下出現的鹽業生產問題,以及灶戶人身解放、灶戶如何發展生產等問題。溫春來《清代廣東鹽場的灶戶和灶丁》[3 4]就灶戶和灶丁的社會負擔、生活狀況、灶丁販私、灶丁流動等方面進行探討。李三謀《清代灶戶、場商及其相互關系》[3 5]對灶戶與場商的關系進行詳細分析。
4.鹽政
鹽政由國家實行,對鹽業的生產、管理產生重大影響。齊濤《漢唐鹽政》[3 6]對兩漢和唐代的鹽政問題進行詳細論述。研究最為系統的是清代鹽政。薛宗正《清代前期的鹽商》[3 7]主要論及清代前期山東鹽商的問題。王小荷《清代兩廣鹽商及其特點》[38]探討清代兩廣行鹽區域鹽商所具有的特點、鹽商所經歷的變化及變化的原因。宋良曦《清代中國鹽商的社會定位》[39]對清代鹽商的社會定位是,他們不僅擁有巨額財富,還具有巨大的社會能量,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眾多大型的商業資本集團,這就對社會產生不可名狀的影響。金成吉等《清代前期兩淮鹽商的盛衰》[40]將清代兩淮總商的設置時間定為康熙十六年(1667年);陳鋒《清代鹽政與鹽稅》[41]則將其定在順治年間,原因是在康熙十六年前后,政府已經明確規定設置了二十四總商。左步青《清代鹽商的盛衰述略》[42]論述清代鹽商是如何由強盛走向衰落的。另外,《自流井鹽業世家》[4 3]是由自貢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纂的、一部記載一百多年來自貢地區鹽業家族集團的興衰史,也是記載鹽場變遷和見證早期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一個重要縮影。
港臺學者研究成果成績斐然,其中尤以臺灣學者所取得的成就值得稱道,但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漢、宋、清、民國四個時期。代表性的學者有中國臺灣的徐泓、梁庚堯、周維亮、盧嘉興和中國香港的卜永堅等。他們的研究成果通常會局限在一個比較固定的時間段內,也有一兩個比較關注的焦點。其中,徐泓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明清兩代,研究對象包括私鹽、鹽業制度的變遷,以及鹽法、鹽商、鹽場等問題。梁庚堯關注兩宋的淮浙、四川、福建等沿海地區的鹽業問題,研究對象主要有鹽政、鹽法、私鹽及食鹽的運銷。周維亮則以綜合性研究為主,主要研究成果有《陶文毅公改革兩淮鹽務考略》[44]《鹺海述林》[45]《壬魯談鹽》[46]等。卜永堅則主要以明清兩代兩淮的鹽業問題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成果有《明清兩淮鹽政之研究》[47]《商業里甲制—探討1617年兩淮鹽政之“綱法”》[48]《天啟黃山大獄中的徽州鹽商》[4 9]等。
在海外眾多研究成果中,日本學者的成就最為突出。日本學者圍繞漢、唐、明、清四個時期的鹽業問題進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就漢代而言,日本學者比較重視專賣制和與“鹽鐵論”有關的問題。伊藤德男《關于漢代鹽鐵專賣制的實施》[50]、影山剛《前漢朝的鹽專賣制》[51]、越智重明《再論鹽鐵論爭》[5 2]、湯淺邦弘《從鹽鐵論看管子和董仲舒的思想》[53]、桑田幸三《桑弘羊的專賣論—<鹽鐵論>的研究》[54]、影山剛《關于鹽鐵論》[55]、山田勝美《鹽鐵論》[5 6]等。這些研究成果不僅關注漢代的鹽業問題,還涉及與“鹽鐵論”有關的政治、經濟及社會各個方面的問題。
就唐代而言,日本學者大多關注鹽法、專賣制或與之相關的問題。小西高弘《唐代中期巡院與鹽政諸考察》[57]、橫山裕男《唐代的鹽政》[58],日野開三郎《兩稅法以前的唐代權鹽法》[59]《再論第五琦的鹽鐵使就任與榷鹽法的創始》[6 0],妹尾達彥《唐代鹽專賣法的規定內容及其效果》[6 1]《唐代后半期江淮鹽稅機關的選址和機能》[6 2]等。還有一些論文從不同角度論述與唐代私鹽或與之相關的黃巢起義,如松井秀一《論唐代后半期的江淮—以江賊及其康泰全·裘甫之叛亂為中心》[63]、善峰憲雄《黃巢之亂》[64]等。
明代可謂是我國傳統鹽法發生重大變革的一個承上啟下的朝代。開中法的存廢、鹽商地位的變化、票鹽制的實施、葉淇變法及與綱鹽制密切相關的問題,都成為日本學者的興趣點。圍繞上述問題,中山八郎、寺田隆信、藤井宏、高中利惠、佐伯富、獲原淳平、橋本英一、白井佐知子等學者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尤其是藤井宏,勇于探索與明代鹽業相互關聯的一些問題,發表《“占窩”的意義及其起源》[65]《新安商人研究》[66]《明代鹽商的考察—邊商、內商、水商的研究》[67]等。這對于鹽場的生產結構、鹽商的活動、商業資本等問題的研究起到了不小的推動作用。而藪內清《天工開物譯注》[6 8]就明代制鹽技術問題作了簡明扼要的概括,為研究明代鹽業史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歷史資料。
在眾多有關中國鹽業史研究成果中,清代鹽業問題尤受日本學者重視,這與清代鹽業史料較為豐富有很大關聯。代表性的學者有山村治郎、鈴木正、森紀子、龜野正二郎、酒井忠夫、加藤繁、岡本隆司等。主要研究成果有山村治郎《清代兩淮灶戶一斑》[6 9]、鈴木正《關于清初兩淮鹽商的考察》[7 0]、森紀子《清代四川的鹽業資本—以富榮廠為中心》[7 1]等。這些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四大鹽區(兩淮、兩浙、兩廣、四川)的鹽業問題,關注點主要為鹽商、鹽政、官鹽流通和私鹽等問題。
浙江一直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產鹽區,從春秋末年起,浙江就開始產鹽,發展到清朝,有鹽場32個,可見地位之重要。但目前學術界對浙江鹽區的研究卻與其在我國古代鹽業發展史上的地位相差甚大。浙江省鹽業志編纂委員會編著的《浙江省鹽業志》[7 2]是研究浙江省鹽業重要的志書。董郁奎《先秦至隋唐時期浙江鹽業經濟探略》[73]《明代兩浙鹽業述略》[74]是總體研究浙江鹽業的代表論文。侯強《先秦至隋唐寧波鹽業考述》[75]《明清時期寧波鹽業考述》[76]《抗日戰爭時期寧波的鹽產品走私與緝私—以地方鹽業志為中心的考察》[7 7],對寧波鹽業史進行比較系統的研究。通觀學術界對浙江鹽業史的研究,只是零星有所涉及,缺乏系統、全面的學術著作。
有關溫州鹽業史的專門研究成果,可謂鳳毛麟角。溫州市鹽業志編纂領導小組編著的《溫州市鹽業志》[7 8]是唯一一部系統記述溫州鹽政沿革的專門志書。溫州市地方志辦公室編著的《溫州市志·工業卷·鹽業志》[7 9]對溫州鹽業沿革亦有相關涉及。這兩部專著均屬于志書體例,從學術研究的角度考察,溫州鹽業史的相關研究成果幾乎為空白。專門論述溫州鹽業史的只有陳彩云《元代溫州鹽政考述》[8 0],對溫州食鹽的生產、行銷、鹽法的變遷進行詳細的論述,但也僅僅限于元朝。這與溫州鹽業的歷史地位是不相稱的。
20世紀以來海內外學者對中國鹽業史的研究,不僅傳承了鹽文化,而且對我們了解各個時期的鹽業狀況也提供了幫助。但我們應注意到,這些研究成果多注重于宏觀方面的研究,地域跨度相當大,很少有涉及各個小地域范圍的研究,特別是一些產鹽重地。如溫州,盡管自唐以來就成為全國重要的產鹽地,但卻缺乏相關的系統研究成果。因此,該領域可說是溫州歷史研究一處急需開發的處女地,具有相當重要的學術價值,有待于學者進一步深入研究。
[1]梁啟超.中國國債史[M].上海:廣智書局,1904.
[2]田斌.說鹽[J].國粹學報,1909(49).
[3]歐宗佑.中國鹽政小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
[4]曾仰豐.中國鹽政史[M].上海:上海書店,1984.
[5]曾仰豐.榷鹽回顧錄[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6]林振翰.中國鹽政紀要[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7]吳煒.四川鹽政史[M].成都:四川鹽運使署,1932.
[8]蔣靜一.中國鹽政問題[M].南京:正中書局,1936.
[9]陳榮渠.中國歷代鹽策[M].曲江:第七戰區司令長官部編委會新建設出版社,194 3.
[10]由銘賢.中國鹽政問題[M].[出版地、出版者不詳],1944.
[11]李建昌.官僚資本與鹽業[M].北京:三聯書店,1963.
[12]高迦朋.鹽鐵論札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
[13]吉成名.先秦至隋代食鹽產地考略[J].鹽業史研究,1997(3):39-45.
[14]呂世忠.先秦時期山東的鹽業[J].鹽業史研究,1998(3):10-15.
[15]羅慶康.春秋齊國與兩漢鹽制比較研究[J].鹽業史研究,1998(4):34-40.
[16]郭正忠.中國鹽業史·古代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7]王宜昌.春秋鹽鐵考[N].中央日報,1948-05-24.
[18]劉佛丁.中華文化通志·工商制度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9]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20]吳慧.桑弘羊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1981.
[21]李劍農.先秦兩漢經濟史稿[M].北京:三聯書店,1957.
[22]羅威,羅慶庚.漢代鹽制研究[J].鹽業史研究,1995(1):54-63.
[23]蘇誠鑒.“官與牢盆”與漢武帝的榷鹽政策[J].鹽業史研究,1988(1):13-16.
[24]張兆凱.關于漢武帝鹽官營政策的兩個問題[J].益陽師專學報,1983(1):75-79.
[25]陳以鑒.漢武帝時期的戰爭和財經政策[J].鹽城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3):56-59,76.
[26]張守軍.中國古代商業思想史—桑弘羊的以商致富思想[J].商業研究,1994(12):32-33.
[27]戴裔煊.宋代鈔鹽制度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
[28]郭正忠.北宋前期解鹽的“榷禁”與通商[J].北京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2):62-70.
[29]郭正忠.宋代官民聯營運鹽及其營運方式[J].江淮論壇,1989(4):31-38.
[30]郭正忠.宋代食鹽政策的歷史變遷[J].鹽業史研究,1998(1):3-13.
[31]陳詩啟.明代的灶戶和鹽的生產[J].廈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57(1):153-180.
[32]薛宗正.明代前期封建官府統制下的鹽業[J].鹽業史研究,1986(1):29-36.
[33]薛宗正.明代灶戶在鹽業生產中的地位[J].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83(5):63-69.
[34]溫春來.清代廣東鹽場的灶戶和灶丁[J].鹽業史研究,1997(3):28-33.
[35]李三謀.清代灶戶、場商及其相互關系[J].鹽業史研究,2000(2):3-9.
[36]齊濤.漢唐鹽政[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4.
[37]薛宗正.清代前期的鹽商[M]//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清史論叢: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
[38]王小荷.清代兩廣鹽商及其特點[J].鹽業史研究,1986(1):65-80,124.
[39]宋良曦.清代中國鹽商的社會定位[J].鹽業史研究,1998(4).
[40]金成吉,王思治.清代前期兩淮鹽商的盛衰[J].中國史研究,1981(2).
[41]陳鋒.清代鹽政與鹽稅[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42]左步青.清代鹽商的盛衰述略[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6(1):49-58.
[43]自貢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自流井鹽業世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 5.
[44]周維亮.陶文毅公改革兩淮鹽務考略[J].湖南文獻,1975(3).
[45]周維亮.鹺海述林[M].臺北:臺北新文豐書局,1997.
[46]周維亮.壬魯談鹽[M].臺北:臺北新文豐書局,1997.
[47]卜永堅.明清兩淮鹽政之研究[C].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歷史人類學研究生研討班”資料匯編,2 0 0 2.
[48]卜永堅.商業里甲制—探討1617年兩淮鹽政之“綱法”[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2(2):14-21.
[49]卜永堅.天啟黃山大獄中的徽州鹽商[J].大陸雜志,2002(4).
[50]伊藤德男.關于漢代鹽鐵專賣制的實施[J].東北學院大學論集:歷史學·地理學,1980(10).
[51]影山剛.前漢朝的鹽專賣制[J].史學雜志,1966(11).
[52]越智重明.再論鹽鐵論爭[J].久留米文化大學比較文化研究所紀要,1988(5).
[53]湯淺邦弘.從鹽鐵論看管子和董仲舒的思想[J].日本中國學會報,1987(39).
[54]桑田幸三.桑弘羊的專賣論—<鹽鐵論>的研究[J].經濟論叢,1990(5).
[55]影山剛.關于鹽鐵論[J].福井大學學藝部紀要:社會科學,1955(4).
[56]山田勝美.鹽鐵論[M].東京:明德出版社,1967.
[57]小西高弘.唐代中期巡院與鹽政諸考察[J].福岡大學經濟學論叢,1972(2、3、4).
[58]橫山裕男.唐代的鹽政[J].駿臺史學,1960(10).
[59]日野開三郎.兩稅法以前的唐代權鹽法[J].社會經濟史學,1960(2).
[60]日野開三郎.再論第五琦的鹽鐵使就任與榷鹽法的創始[J].東洋史學,1963(26).
[61]妹尾達彥.唐代鹽專賣法的規定內容及其效果[J].立命館文學,1980(19、20).
[62]妹尾達彥.唐代后半期江淮鹽稅機關的選址和機能[J].史學雜志,1983(3).
[63]松井秀一.論唐代后半期的江淮—以江賊及其康泰全·裘甫之叛亂為中心[J].史學雜志,19 57(2).
[64]善峰憲雄.黃巢之亂[J].東洋史研究,1956(4).
[65]藤井宏.“占窩”的意義及其起源[M]//藤井宏.明代史論叢:清水博士追悼紀念.東京:大安株式會社,196 2.
[66]藤井宏.新安商人研究[J].東洋學報,1953(1、2、3、4).
[67]藤井宏.明代鹽商的考察—邊商、內商、水商的研究[M]//藤井宏.明代史論叢:清水博士追悼紀念.東京:大安株式會社,1 96 2.
[68]藪內清.天工開物譯注[M].東京:平凡社,1984.
[69]山村治郎.清代兩淮灶戶一斑[J].史學雜志,1942(11).
[70]鈴木正.關于清初兩淮鹽商的考察[J].史淵,1946,1947(35、36、37).
[71]森紀子.清代四川的鹽業資本—以富榮廠為中心[J].明清時代的政治與社會,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 9 8 3.
[72]浙江省鹽業志編纂委員會.浙江省鹽業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6.
[73]董郁奎.先秦至隋唐時期浙江鹽業經濟探略[J].鹽業史研究,2009(1):3-8.
[74]董郁奎.明代兩浙鹽業述略[J].浙江學刊,1996(6):114-117.
[75]侯強.先秦至隋唐寧波鹽業考述[J].鹽業史研究,2010(2):30-34.
[76]侯強.明清時期寧波鹽業考述[J].鹽業史研究,2011(1):23-29.
[77]侯強.抗日戰爭時期寧波的鹽產品走私與緝私—以地方鹽業志為中心的考察[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1(1):111-114.
[78]溫州市鹽業志編纂領導小組.溫州市鹽業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7.
[79]溫州市地方志辦公室.溫州市志·工業卷·鹽業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 8.
[80]陳彩云.元代溫州鹽政考述[J].鹽業史研究,2011(2):35-40.
[責任編輯:陳增杰]
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新聞出版改革發展
“只有改革不停步,才有發展無止境。要以舍我其誰的歷史感、壯士斷腕的使命感和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堅定不移地深化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在6月7日召開的新聞出版工作座談會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書記、副局長蔣建國指出,新聞出版系統必須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和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文化改革發展的戰略部署,在更高起點上不失時機地推進新聞出版改革發展。
蔣建國說,改革越深入,發展越提速,問題就越突出,挑戰就越嚴峻。面對種種挑戰,必須深刻認識改革是發展最大的紅利,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深刻認識深化改革是站在歷史新起點上的再出發,是搶抓機遇的攻堅戰,是破解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攻堅戰,是全局性調整和多方面創新的攻堅戰。
蔣建國指出,改革的思路就是放開搞活,就是推動發展。要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讓新聞出版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的市場主體。要健全創作生產引導機制,加大政策扶持、資金扶助、版權利用和保護力度,維護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營造新聞出版創造活力持續迸發、充分涌流的良好環境。要完善產品生產經營機制,進一步科學界定國有新聞出版單位的屬性,將國有經營性新聞出版單位一律轉為企業,將國有公益性新聞出版單位中的經營性實體一律轉為企業;要推動國有新聞出版企業實行兼并重組,進行公司化、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提高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要推動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允許民間資本投資設立的文化企業,采取選題策劃、內容提供、設計裝幀、產品制作等多種方式,參與圖書出版經營活動;當前尤其要鼓勵民間資本開辦小微新聞出版服務企業,以增加就業、方便群眾、促進消費,激發全民創業熱情和文化創新活力。要推動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對產品以外文為主、市場以國際為主的“雙外”型民營文化企業,進行賦予專項出版權的試點;積極培育外向型新聞出版骨干企業和戰略投資者,大力支持新聞出版企業在境外辦社辦廠辦店;整合多種資源,通過市場主體、市場渠道、市場競爭和市場品牌擴大新聞出版產品和版權輸出。
蔣建國強調,當前,重點任務是繼續推進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要推進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在做好3388種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掃尾工作的同時,提出和確定第三批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名單,并組織實施。要推進報刊出版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確保報刊出版事業單位改革與整個事業單位改革同步推進。要推進科技期刊和學術期刊出版單位改革,明確科技期刊和學術期刊認定標準,分期分批確定科技期刊和學術期刊名單。要推進報刊編輯部改革,切實破解報刊業小、散、濫的結構性弊端,實現報刊業轉型升級。要推動組建報刊出版傳媒集團公司,在國家層面、地方層面,著力推動具備條件的有關部門或單位組建專業性報刊出版傳媒集團公司。
(摘自《中國新聞出版報》2013年6月8日(01))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in Chinese Salt Industry since 20thCentury
WANG Xingwen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35, China)
Salt has been a stable and monopolized goods in ancient China and it wa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the revenue for the feudal government. In addition, being an important economic resource, salt had a close link with politics, military and culture of the country. Since the 20thcentury, a large number of academic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dedicated to the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alt industry, and have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with their research content and field expanding and their research methods improving. A review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alt industry since 20thcentury is conducive to the further research, the expansion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acknowledgement of new subject.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Wenzhou salt industry is a new area in urgent need of our study.
China; History of salt industry; Monopoly; Salt producer; Salt policy; Wenzhou
K207
A
1671-4326(2013)03-0001-06
2013-07-01
王興文(1964—),男,黑龍江齊齊哈爾人,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溫州大學孫詒讓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地方史、經濟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