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記文

煤炭科普教育展覽館

科普教育活動現場

安全教育培訓現場
兗礦集團濟三煤礦在建設和發展中,匯集了世界煤炭頂尖的技術裝備優勢,在高點起步的基礎上,緊扣科技發展時代脈搏,大力實施科技興礦戰略,發揮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優勢,依托“第一生產力”走出了科學發展的“高效路徑”,讓科技在促進礦井發展中展示出獨特的魅力。
2010年被評為全國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以來,濟三煤礦充分發揮科普教育基地的優勢,開展科普教育理論、實踐、模擬和體驗活動,使礦井成為展示煤炭科學技術成果的重要陣地和前沿窗口,使科普教育基地成為各類科技人才的成長平臺,為礦井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科技保安 濟三煤礦地處濟寧東部煤田,地質構造復雜,斷層、水、火、瓦斯、煤塵、沖擊地壓、熱害等地質災害一應俱全。濟三煤礦大力開展科技攻關,對不規則采煤面創新布置為矩形、扇形、梯形組合,并探索出邊角煤、上行煤等開采技術,在厚煤層工作面大力推廣應用超前支護自移支架、電站道單軌吊、膠帶大轉彎和小轉彎裝置、礦用排沙立泵等新技術、新裝備,改善了現場作業環境,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安全可靠性。濟三煤礦積極推廣防塵、防滅火灌漿、沖擊地壓防治等地質災害防治新技術,先后完成了《采煤工作面礦壓顯現規律研究》和《綜放采場礦壓異常規律研究》等項目,在國內首家實現了沖擊地壓在線監測,保證了復雜地質條件下的安全生產。
科技強礦 濟三煤礦大力加強信息化建設,打造行業一流的“數字化”礦山,以煤礦安全生產“六大系統”為基礎,拓展建成了集安全監測監控、生產自動控制、井下無線通訊、環保節能、自動化辦公、黨建精細管控等于一體的“十大系統”,并開發運用“E礦山綜合管理平臺”,實現了安全系統精準化、生產過程視頻化、設備控制遠程化、內部辦公網絡化、綜合管理數字化,實現了信息化管理全覆蓋。濟三煤礦在全行業率先應用物聯網技術,研發“E礦山智能管理系統”,將井下人員數據監測、視頻等信息實時傳輸到管理人員的手機終端,實現了管理遠程化;將信息化技術引入黨建領域,構建了黨建精細管控體系“六園”平臺,通過網絡展示黨務、交流經驗、征詢建議、引導輿情、記錄踐諾進程,推進黨內民主建設,提升了黨建的科學化水平。
科技創效 濟三煤礦大力開展自主科技創新,在全國立井煤礦中首家引入進口膠輪車的基礎上,聯手科研院所,成功研制了國產化防爆無軌膠輪車,降低了礦井的安全生產成本。針對井下輔助運輸有軌無軌并存的實際,濟三煤礦實施井下物流管理,建立車輛運行信息分類、跟蹤、查詢綜合平臺,全過程跟蹤管理,實現了對運行車輛單車流量、運量的管理統計和運行路線的定位跟蹤,降低了車輛的運行成本,提高了運輸效率。濟三煤礦致力于科技助推生態文明礦井建設,全方位實施清潔生產,大力應用矸石充填技術,實現了采區掘進矸石不上井和短臂充填開采,減少了地面塌陷和環境污染,維護了礦區生態,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此外,濟三煤礦還積極應用物聯網新技術,在全國煤炭系統率先建立了能源計量與環境保護動態監測系統,實現了水、煤、電等能源流量和環保系統的在線監測、視頻動態監視,促進了生態礦井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