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淼林
24 年,8000多個日出日落,他在冷清的檔案室中獨自堅守;24年,他裝訂檔案8萬卷,足足可以裝滿5輛大卡車,重量超過20噸;24年,沒辦錯一個檔案,沒丟失一份文件,歸檔準確率100%……
一個人,一間屋,滿眼檔案;一顆心,一條路,鏗鏘承諾。他就是遼寧省人民檢察院檔案科科長鄧春友。
1988年,鄧春友從遼寧大學歷史系檔案專業畢業,走進了遼寧省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省院”)。
“你是學檔案的,知道檔案
工作的重要性。目前,院里檔案工作亟須加強,特意從高校畢業生中要一名學檔案專業的。你可要發揮骨干作用啊!”領導并沒有說什么大道理,鄭重地把檔案室的鑰匙交到了他的手上。鄧春友認真地點點頭。誰能料想,自從他接了檔案室這把鑰匙,一干就是24年。
“老王啊,你這個卷皮處理結果填的不對啊,得寫檢察院的處理結果。”“小李,你這個歸檔材料排列順序不對,應該是正文在前,底稿在后,拿回去重新調整一下吧。”“張姐啊,你們處的卷怎么還沒交呢?抓緊啊!”“小夏啊,你們今年召開的研討會,會議通知怎么沒有呢,你找找趕快補一下。”“小徐……”、“老趙……”這就是鄧春友,別看官兒不大,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檔案科科長,但他總是一有機會就說“歸檔”,看見內勤就讓“抓緊”,時間久了,同事們都說老鄧這個人“太較真”,干脆就“鄧大人、鄧大人”地叫了起來。老鄧聽了,也就笑著答應了。他總說:“檔案工作是良心活兒,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除了做好省院的檔案工作外,老鄧還經常下基層指導。在20多年的時間里,他走遍了全省140多家基層檢察院。在老鄧的指導下,全省檢察系統已有70多個單位成功晉升為檔案工作遼寧省特級先進單位。
鮮為人知的是,省院的檔案科每年要接收各類檔案約3000余卷件,需要錄入、掃描的文件萬余頁,要想全部按照檔案數字化進程的要求完成歸檔入庫,可是一項艱苦細致的工作,需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辛苦。
2000年,省院的檔案工作面臨晉升省特級,雖然檔案工作基礎還不錯,但對照晉級標準,還有許多工作需要進一步完善。離晉級還有8個月的時間,可是如果拿時間來計算工作任務的話,至少需要檔案科不歇氣地干14個月,身為科長的老鄧一拍桌子:“加班!”當時,檔案科只有老鄧一位男同志,與其說是他帶領檔案科加班,還不如說他“帶領”自己加班……
2006年初春,老鄧像往常一樣,抱著厚厚的一摞案卷正準備送到庫房,突然右腿一滑,結結實實地摔到了地上。從那天起,老鄧一直感覺右腿不舒服,剛開始他也沒當回事,可半個月過去了,腿疼越來越重。后來,在妻子的“強令”之下,老鄧只好到醫院進行檢查。醫生告訴他患上了重度靜脈曲張,已經嚴重到影響血液回流,建議馬上進行手術治療。老鄧當場就拒絕了妻子的新“指令”:“年初歸檔可不能耽誤,我這病沒事,有時間再說吧……”就這樣,為了不耽誤工作,那年五一黃金周的七天時間,老鄧一家三口是在醫院度過的。
接待查閱是檔案管理工作中最瑣碎的事了,若在工作時間還好,遇到急用材料的時候,哪怕是公休日,只要一個電話,老鄧也會第一時間趕到單位。認識老鄧的人都知道,別人有事找他幫忙,但凡他力所能及的,從來都是有求必應。老鄧總說:“別人找你,張一回嘴容易嗎?咱哪能不幫啊?”老鄧的愛人這樣評價自己的丈夫:“老鄧兢兢業業地工作了這么多年,付出的真不少!以前單位自愿掃雪,我不讓他去,攔都攔不住。別人值班有事來不了,總是找他替班。他就這樣默默無聞地工作,還挺知足呢!”而鄧春友總說:“多干點,不吃虧。”
由于鄧春友的不懈努力,省院的檔案工作連續多年榮獲全省優秀單位、優秀集體等稱號,他本人也先后被記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鄧春友還先后被遼寧省人民檢察院評為“機關優秀黨員”;被遼寧省檔案局評為“全省檔案先進工作者”和“遼寧省十佳檔案工作者”;被最高人民檢察院評為“全國檢察系統優秀檔案員”;被國家檔案局評為“全國優秀檔案工作者”。
轉眼間,老鄧在遼寧省人民檢察院檔案科工作已經24個年頭了,從小鄧變成了老鄧,昔日的舊大樓也變成了新大樓,有的同事退休了,有的同事調走了……唯一沒變的,是老鄧如磐石般堅守著自己的崗位,始終堅守著那份對檢察事業不變的承諾,一絲不茍地記載和守護著檢察檔案工作,并將這份平凡的工作做得有聲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