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堯
(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論中國古代“韜光養晦”戰略思想
——以中國封建盛世形成期為例
唐堯
(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以及海外利益的不斷擴大,“韜光養晦”戰略方針又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與爭論。先秦諸子文獻中體現“韜光養晦”思想的相關論述以及西漢、唐朝、清朝的歷史案例都表明,“韜光養晦”戰略思想在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走向盛世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從當前我國國內和國際環境的實際情況出發,中國在重要戰略機遇期應繼續創造性地奉行“韜光養晦”這一戰略方針。
戰略機遇期;韜光養晦;盛世形成期
“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是鄧小平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的外交戰略。這一思想是建立在對中國國情的深刻認識和世界局勢的全面把握基礎之上的?!绊w光養晦”原意指把才華掩藏起來,“韜”指弓箭的套子?!盎蕖笔侵富捋E,隱藏蹤跡,收斂鋒芒,形容深藏不露。結合當前中國的外交政策,其含義則體現為謙虛謹慎、避免鋒芒畢露、不挑頭、不對抗,特別是在自己有實力的時候切記張揚、做好自己的事情。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事實證明通過貫徹執行“韜光養晦”戰略方針,中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顯著提升,而今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海外利益的不斷擴大,許多國人對韜光養晦思想提出了質疑。當年“韜光養晦”主要針對的是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而對于美國或是一些發達國家,有人認為隨著新興大國的崛起,在西方國家衰落的大趨勢下,特別在我國經濟實力同發達國家迅速接近的情況下,應告別“韜光養晦”開創強勢外交的時代。這顯然是不符合當前形勢的。
當前國內各種矛盾凸顯,國際環境復雜多變,和平崛起之路依然坎坷。今天中國該如何準確地理解“韜光養晦”思想?“韜光養晦”戰略方針在國家發展過程中到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本文試圖從歷史、理論和實證等方面對以上問題進行分析。
中國五千多年歷史的演變和發展,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更是有著豐富的政治和軍事思想,這給戰略思想的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今天,要探討“韜光養晦”這一重要思想,除了分析當代的文獻內容,還應該從形成中國主流政治及戰略思想的時代中尋找其根源,考察古代中國思想家們對國家對外戰略的思想體系和思考邏輯。在中國戰略思想史中,先秦時代不僅為開創期,更可說是黃金時代。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在中國歷史中此后遂不曾再見。[1]筆者認為,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對于國家政治、軍事思想發端于西周時期,本文選擇先秦時期的《周易》、《老子》作為分析對象。這些經典文獻較好地體現了“韜光養晦”戰略思想并對中國歷代決策者制定國家安全戰略方針產生了重要影響。
最早表述“韜光養晦”思想的應是《周易·明夷》?!袄D貞”,晦其明也。其象辭進一步解釋說:“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明夷”是講,前進必有所傷,比喻人看到自己處于困難的環境,以內明外晦之計使自己處于有利的地位。也就是說,要明白時勢、韜晦隱光、避害遠禍、忍耐但不屈服,以保證正確的方向繼續艱難行進?!懊饕闹隆敝鲝埖氖敲髡鼙I恚坪跸麡O,但實際是在政治、經濟、軍事形勢不利時一種積極保全自己的手段。此外,《周易·乾卦》對龍所處不同狀態進行了描述,也暗含了“韜光養晦”思想。《乾卦》前三爻為,“潛龍勿用”,是說在潛伏期還不能發揮作用,應堅定信念,隱忍待機;“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指在嶄露頭角時期實力有限,要積蓄力量才能站穩腳跟;“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即在成長時期,應奮發圖強、充實力量、小心謹慎。這實際上是在事物發展過程中一種謙虛謹慎、保存自己和發展自己的策略。
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從春秋貴族邦國滅亡的歷史經驗中,總結出盛極必衰的軍事和政治斗爭經驗。其思想特點是行大道、無為而治,并提出柔弱勝剛強的命題。老子講:“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比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2]意思是,將要削弱它,必須暫且強化它;將要廢棄它,必須暫且抬舉它;將要奪取它,必須暫且給予它。這叫做微妙的啟明。柔弱勝過剛強。魚不可以離開深淵,國家的有利武器不可以向人炫耀。此處,老子根據柔與剛、弱與強的辯證關系,認為敵我雙方勝敗相易,柔弱勝剛強。這里所強調的核心思想也正是“韜光養晦”之本意,以內剛而外柔,實強而示弱,不為事先、后發制人的戰略。
以上可以看出,早期“韜光養晦”思想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含義:首先是謙虛謹慎、避免鋒芒畢露,特別是在自己有實力的時候切記張揚,應繼續埋頭苦干。其次是對于弱勢一方應該守柔、守微,然后通過強弱相易,從而以弱勝強。今天,在大國崛起與對外關系政策上,雖然不同國家、不同時期在國際關系政策上各有不同,但本質上無外乎剛與柔、張與斂的選擇。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強調剛柔相濟,而且更加看重柔和斂的作用,也就是通過文化、政治理念和策略的實施來達到目標?!绊w光養晦”思想正是建立在這樣一種認知的基礎之上。
中國歷史上王朝更替,既有興盛時期的輝煌,也有衰弱時期的動蕩。戴逸先生把“盛世”定義為:我國社會發展中的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是國家從大亂走向大治、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繁榮而穩定的一個時期。盛世應該具備的條件是,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政治穩定、國力強大、文化昌盛等。[3]根據這個條件來衡量,學界公認的中國歷史上的盛世時期有漢、唐、清三個朝代。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盛世形成期統治者所采取的安全戰略。所謂盛世形成期,是指封建王朝建立之初、奠定基礎和初步形成繁榮的歷史階段。當時,在戰爭中建立起來的新興政權實力尚弱,統治還不穩固,大都面臨著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安全威脅。
漢初劉邦稱帝后,內部由于秦末的長期戰亂,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諸侯王紛起反叛,外部又有北方匈奴的侵擾。面對內憂外患的形勢,西漢初期統治者皆奉行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為治國方針。特別是在處理與匈奴的關系時,都采取納貢、和親等政策來換取邊境的安寧。漢高祖時,匈奴就不時入犯邊境,給邊地百姓帶來極大的災難。呂后掌權后,匈奴冒頓單于對漢朝更為傲慢,曾經致書調戲呂后,“孤獨之君,生于沼澤之中……兩主不樂,無以自娛,愿以所有,易其所無”。呂后聞之大怒,有意兵伐匈奴,后經大臣季布勸阻,表示漢高祖平城被圍,至今漢朝元氣未復,結果是呂后以卑下的語氣致書冒頓,表示:退而自圖,年老氣衰,發齒墮落,行布失度,單于過聽,不足以自娛……以奉常駕。[4]景帝時期,更是開創了漢帝以親生女兒嫁給匈奴單于的先例。西漢前期之所以對匈奴采取避讓、和親等忍受屈辱的做法,主要是力不從心的原因。此后,經過漢高祖至漢景帝五位皇帝的休養生息,漢朝已是國豐民足,對內平定了七國之亂,為此后西漢王朝走向盛世奠定了物質和政治基礎。漢武帝繼位后,國力強盛,經過五次大規模北伐戰役使“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至此,才基本消除了匈奴對西漢王朝的威脅,為邊境地區迎來了真正的和平。
唐朝初期統治者采取了與西漢初期相似的策略,即面對強敵“韜光養晦”。從武德元年至武德十年的九年間,突厥對唐朝的侵犯次數總共有132次之多。而李淵對突厥的侵擾大都采取卑辭厚禮、賄賂納貢的對策。李世民繼位后也把內部的穩定和繁榮作為降服外部入侵勢力的基礎。武德九年(626年),頡利可汗進犯中原,兵臨渭水便橋北岸。唐太宗知道頡利可汗率兵深入關中的目的是“唯賄是求”,便“傾府庫以求和”,結果唐太宗與頡利同盟于便橋之上,頡利才引兵而退。唐太宗對大臣說:“然我新即位,為國者要在安靜,一與虜校,殺傷必多……啖以玉帛,虜志必驕,驕則亡之端也,故曰‘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盵5]以上可以看出,唐太宗考慮到在政權未穩之時,面對兵至京師的危局也只能隱忍而“韜光養晦”。此后,唐太宗開始積極練兵,為進行大規模的自衛反擊做準備。然而,“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條件下的作戰,為穩定局勢、積蓄力量贏得了時間,是唐與突厥強弱變化的轉折。直到貞觀四年(630年),唐朝擊敗東突厥,為盛世的到來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

表1中國歷代盛世形成期戰爭統計表
內憂與外患同樣是清朝初期統治者所面臨的戰略態勢??滴趵^位后,對待鰲拜集團隱忍待機的做法以及在臺灣問題上從和談為主到武力統一,都有以屈求伸策略思想的高明運用。清朝和臺灣鄭氏政權對峙二十多年,雖然有澎湖一戰,正如施瑯說的,也是“不得已而用兵”。
不論是漢初的文景盛世還是唐朝的開元盛世,都是王朝幾代君主共同努力的結果,在走向盛世的道路上都經歷了一個艱難屈辱的過程。也正是“韜光養晦”戰略的合理運用,使得封建統治者很好地處理了對內與對外關系,為封建盛世的形成創造了良好的內部和外部環境。表1對文景盛世、開元盛世、康乾盛世三個時期戰爭進行了統計,其間三個王朝共進行了195次戰爭,其中29次是對外戰爭,而主動發起的戰爭僅有7次。此外,在對外戰爭中,主動發起的進攻所占比例也較小,對外主動戰爭絕對值約為0.25,都是在很低的水平徘徊??梢钥闯?,封建王朝統治者在盛世形成期對外進行戰爭的態度是非常謹慎的。比起“外患”,統治者往往更注重內部的統一與安定。封建王朝初期即便是對外用兵,也大都是對周邊民族侵擾的必要反應,是出于積極防御的戰略思考。
(一)我國戰略機遇期國內外戰略形勢
雖然和平與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但當前中國所面臨的內部和外部形勢依然嚴峻,可謂處在“內憂外患”的戰略態勢下。在內部,社會貧富差距擴大并有逐步惡化的趨勢,區域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受西方文化的滲透和影響,國人的思想觀念也在遭受巨大的沖擊,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道路依然坎坷。在外部,國際金融動蕩,貿易保護主義普遍存在;美國戰略重心開始向亞太地區轉移,在中東、南海等事關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存在著大國間合謀與小國依附大國共同抗衡中國的態勢。在這種戰略形勢下,更需要我們在戰略機遇期審時度勢,有所突破。
所謂戰略機遇期,是指在對國內外環境正確把握的前提下,能為國家的長遠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對其歷史命運產生全局性、決定性的特定歷史時期。[6]今天中國所指的戰略機遇期與中國古代盛世形成期極為相似,都是在國家走向盛世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一個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對一個國家綜合國力以及國際地位的提升都有著重大意義。戰略機遇期的認識、把握和運用,是一個創造性的實踐過程,期間挑戰與機遇并存且相互轉化。我們需要的是更加積極進取的精神,革故鼎新并有所作為。[7]與此相適應,“韜光養晦”的戰略方針也應有所發展。堅持“韜光養晦”的戰略思想,并不意味著墨守成規,如果不能根據20多年來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對這一戰略思想進行補充和調整,其精神實質反而難以延續。在對外工作中“有所作為”,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正確的,但離開了“韜光養晦”的襯托,也就成了無的放矢。[8]
(二)新時期對“韜光養晦”戰略方針的發展
今天,隨著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中國的外交有著更廣闊的視野、更多的合作伙伴和更多的競爭對手,這就要求我們靈活地運用“韜光養晦”的戰略方針來處理對外關系。中國的和平崛起既不會發動戰爭也不會與當前世界的“領導國家”結盟?!邦I導國家”美國對后崛起國家的低接受性決定著中國崛起注定不是一帆風順的。美國的實際行動證明其已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并在多方面對中國的發展進行遏制。1999年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2001年中美撞機事件、2008年美國提出的所謂“G2”等一系列事件,都可以看做是霸權國美國在崛起國中國頭上高高懸起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今天回顧這些事件可以看出,我們在問題處理上表現出了極大程度的忍耐和克制,沒有采取針鋒相對的態度,而是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反擊,在外交層面做到斗而不破。這種以屈求伸的務實策略就是“韜光養晦”戰略思想的很好體現,這使中國贏得了更多的發展時間和空間,不論是2010年中國的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還是近年來中國在國際上話語權和影響力的顯著提升,這都得益于幾代領導人“韜光養晦”重要戰略思想的實施。
此外,在處理與越南、菲律賓等周邊國家的關系時,應靈活地運用“韜光養晦”戰略并要“有所作為”。一方面,在領土問題上以前我們所倡議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已被國際政治的殘酷現實證明單方面的退讓無助于南海和平。因此,在領土主權等問題上事關國家核心利益的問題上就不應讓步,因為既失去了領土又失大國尊嚴,甚至對“韜光養晦”戰略方針的執行構成威脅。另一方面,部分國外學者認為中國的“韜光養晦”是一種消極的防御戰略,中國目前尚不敢進行一場戰爭,所以很多國家曾不斷試探中國的底線,這顯然是錯誤的。“韜光養晦”不意味著無限度的忍耐和克制,更不意味著輕視武力的作用。相反,隨著今后的不斷發展,中國必將更加堅定地捍衛國家核心利益,真正做到“有所作為”。與強敵斗爭,通過武力維護國家和平與安全同樣是中國傳統戰略文化的必有之義。
在“韜光養晦“戰略方針的指導下,封建王朝由弱變強,最終迎來盛世時代。這對于當前中國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戰略機遇期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對國家對外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維護國家核心利益與不斷擴大的海外利益,如何處理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關系,是擺在決策者面前的重大問題。中國傳統戰略思想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這需要在繼承和借鑒的基礎上對其有所發展,更好地為實現國家的和平崛起以及構建和諧世界的戰略目標服務。
[1]鈕先鐘.西方戰略思想史[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9.
[2]饒尚寬譯注.老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6.89.
[3]洪波.盛世的沉淪——戴逸談康雍乾歷史[N].中華讀書報, 2002-03-20.
[4][漢]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上[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6.1123.
[5][宋]歐陽修.《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上[M].北京:中華書局,2000.4591.
[6]徐堅,郭震遠.審視重要戰略機遇期[J].瞭望新聞周刊, 2003,(7).
[7]門洪華.構建中國大戰略的框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88.
[8]王緝思.中國的國際定位與“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戰略思考[J].國際問題研究,2011,(2).
(責任編輯:王友才)
D820
A
1008—6153(2013)06—0162—03
2013-09-23
唐堯(1987-),男,山東濟南人,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國際政治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