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王晉軍
(云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昆明 650091)
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越來越多代表中華文化的中國符號走向世界,孔子學院和學堂已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接觸華文,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全球“華語熱”日漸升溫。在東南亞,許多國家把華語作為繼英語之后的外語學習對象,華語在東盟各國的地位日漸提升,有取代英語地位的趨勢。然而面對中國的和平崛起,西方一些國家大肆宣揚“中國文化擴張論”,把華語在各國的傳播等同于語言帝國主義。本文從華語語言傳播歷史演變出發,指出華語在東盟的傳播的真正性質,華語與東盟各國的語言關系是數百年的歷史積淀,華語是東盟歷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社會語言學家在研究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時認為,語言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部分,語言的傳播等同于文化意識形態以及價值觀的輸出。21世紀是新殖民主義時期,語言的傳播不再像以前一樣。強迫殖民地國家使用規定的語言,而是采取更為隱秘的方式,即文化滲透的方式,通過語言霸權建立起來的語言文化帝國主義。
二戰后,隨著歐美經濟實力的快速發展,英語和法語等語言相繼成為海外許多殖民地國家學習的主要語言。近年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成推動了英語在各國的傳播,英語逐漸成為許多國家使用的官方語言,其強勢地位有取代當地民族語言的傾向,由于英語語言的霸權地位,許多少數民族語言逐漸消失,甚至滅亡,社會語言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語言霸權主義,即語言帝國主義。著名語言學家菲利普森對語言霸權有精辟的解釋:語言霸權是文化帝國主義的形態之一,即通過操縱別國的政治經濟,利用強勢語言控制世界語言文化資源市場,在全世界推行語言滲透的行為活動,并為其創造出利于發展的經濟霸權的全球文化〔1〕185。語言的霸權滲透到了文化帝國主義的方方面面。語言霸權是一種“沒有槍炮聲”的侵略行為〔2〕。“是以犧牲少數語言為代價,是單向學習的催化劑,是把知識、信息從權力的一方灌輸給沒有權利的弱勢方的文化傳播方式”〔3〕。
英語中的帝國主義“imperialism”對應霸權“hegemony”,“hegemony”本義是指國與國之間的政治統治關系,其含義更接近漢語的“王道”,而“imperialism”更強調“霸道”性〔4〕。英語帝國主義就可以解釋為通過特殊的政治外交渠道,以強勢的經濟實力為依托,在英語和其他語種之間構建不平等的文化關系,并通過各種文化活動形式如影視、新聞媒體、網絡技術、語言教學等達到英語的主宰地位〔1〕215。
在社會語言學家菲利普森的英語帝國主義學說的影響下,英語在全球的強勢發展越來越多地引起國內外關于語言霸權問題的討論。英語在全球霸權地位的形成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始于19世紀初,英國通過強大的經濟實力向海外大肆擴張,極力推行海外殖民主義,強占別國資源,并通過英語的海外輸出達到統治和控制別國的目的,到二戰前,英語已成為世界上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共同使用的語言;第二階段,從二戰后到冷戰結束后期間,美國經濟迅速崛起,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和軍事強國,由于美國在科技和信息產業上的領軍地位,使得英語成為被全球公認的通用語言,英語的霸權地位在這個階段得到了鞏固和發展;第三階段,自20世紀末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廣泛普及,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美國文化和美國經濟影響已彌漫全球,幾乎控制了全球絕大多數的媒體資源。據統計,目前美國和歐盟控制了“全球90%的媒體,世界上每發布5條消息,就有4條來自美國,世界上80%的視聽節目是美國制作”〔5〕。如今,英語已成為各非英語國家使用頻率最高的外語,是各國影視媒介廣泛傳播的語言,甚至是許多非英語國家(如泰國、印度等)使用的交際語言,各國為了與國際接軌,紛紛加大英語學習投資力度,如自辦的英語廣播電視節目和英語報刊雜志等。
語言不僅是交際工具,還是獲得政治文化利益的重要工具。英美國家憑借自身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基礎向海外許多國家進行語言文化輸出,并強行推行自己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企圖通過英語這個媒介語言把英美兩國的文化價值輸送到世界各個角落,當地的歷史語言文化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伽拉雅發現“英語和它所攜帶的文化對后殖民時期的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影響極大。人們生活在西方文化和民族文化、西方價值觀與民族價值觀的困惑之中,在英語和本族語的沖突中難以選擇,因為英語已經深深植根于他們的土壤和意識中”〔6〕。瑞森圖則認為“英語通過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教育統治和掠奪手段,在殖民地國家推廣、提升語言過程中,對本土語言造成毀滅性的效果”〔7〕。在近百年的殖民統治中,英美兩國為了維護和鞏固自身在殖民地的利益,強迫當地居民學習英語,通過實行語言同化政策,使英語成為在學校教育、大眾媒體以及政府事務中處于統治地位的語言,不斷將英美的文化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強行輸入到各民族中,同時損害了當地民族傳統的文化價值觀和世代相傳的語言財產。其結果是“一大批民族語言和土著語在歐洲殖民統治期間被主要語言或強勢語言所替代,最后逐漸消亡,造成語言生態的嚴重破壞”〔8〕。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東盟各國的華文教育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和體系,華文報刊、電視以及網站等各種華文傳媒在各國已有一定影響,許多國家政府更加注重華文教育的推廣,華語已成為繼英語之后的主要外語。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長,華文教育越來越多地被看成是有關當地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的積極因素,東盟各國政府均采取了從放寬限制到鼓勵發展的政策,各國語言政策和環境的變化使得華文教育有了更大更多的發展空間。“泰國政府于1991年初取消興辦華校的禁令,華文作為一門重要的外語編入教學大綱,華校均與當地正規學校國民教育接軌;1994年印尼政府開始放寬使用華文的限制,華文教育被納入國家教育司管轄,其學歷得到政府的承認,印尼各大中城市公立或私立各級學校也紛紛把華文列為選修或必修課”〔9〕。
除了當地政府支持認可外,華文還通過報刊、電視臺、網絡以及現代教育技術等方式在東盟各國傳播。這些媒體對華文教育、傳播中華文化起到了積極作用。在東南亞有華文日報10多種,如馬來西亞的《星洲日報》《南洋商報》《光華日報》等,菲律賓的《華僑商報》《世界日報》等;印尼的《指南針日報》和《坤甸日報》等等。另外,華語電視、華文網絡等電子媒介的影響力在東盟也很大,網絡媒體使得華語擁有更多的讀者,中華文化也隨之傳播開來。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東盟各國的華語教育已形成一定規模,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和大學都有比較完整的教學體系和教育制度。由于當地政府的支持、華社和中國政府以及一些民間組織的合作,東盟的華文教育質量和人數以及師資等水平逐年提高。在一些城市和地區,華語還被列為中小學的主要選修課。“隨著華商在越南、柬埔寨投資的增加,華文的‘市場價值’不斷提高,兩國的華文教育規模也不斷擴大”〔10〕?!敖滩牡姆N類也越來越多,華文教學也逐漸出現‘本土化’趨勢”〔11〕。
華語在東南亞各國的發展壯大引起了一些西方國家的不安,“他們把華文視為社會主義語言,甚至把華文教育和共產主義的傳播聯系在一起,把華文教育從學習民族語言文化轉化為政治問題”〔12〕。以下就東南亞各國語言的發展歷程,通過對比華語和英語在東盟傳播的性質,指出華語的推廣和發展不但沒有削弱當地民族語言的多樣性,反而起到了保護和建設當地文化歷史的重要作用。
歷史上的英美國家是靠血淋淋的殖民擴展,對當地民族語言進行破壞而建立起來的以英語為統治地位的語言霸權形式,許多曾被殖民的國家至今還使用英語作為母語和官方語言,而本國的民族文化已不復存在。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海外華文傳播歷史。華語同英語一樣屬于聯合國官方工作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之一。自中國古代強盛時期起,周邊許多國家就曾派各國的官員來華學習中國的文字和文化,這種學習方式是自愿的,而非強行推行自己的民族文化的霸權形式,因此,中國的華語傳播的國際化道路和英美國家依靠殖民和強迫政策不同,漢語在東盟的發展和推廣依靠的是和平友好的方式,依賴于中國影響力的擴散和魅力的吸引。
東南亞華文教育起源于“17世紀末的華僑教育,迄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13〕。歷史上,東南亞的華文學校通常是華人自籌資金(建校、辦學、維校)、自己創辦、自行管理的學校,因此華文教育與東盟各國的華人華僑有密切關聯,是當地歷史文化教育的一部分。二戰前的“馬來西亞,由于歷史和文化原因,華文教育成為中國僑民教育”〔14〕;在菲律賓僑民教育時期的華語教學其教育目標是“培養具有科學文化知識,既能適應華僑社會、又能適應菲律賓社會的中國公民”〔15〕。由此可見,華文在東南亞國家的傳播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積淀,東盟各國的文化早已受到中國的影響,并且和當地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是各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可否認,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其強勢地位在東盟各國的教育領域、大眾媒體、科技等方面均有體現,學習英語必然能帶來很多資本和利益。同樣,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以及與東盟各國友好關系的加深,學好華語也能帶來許多求職和就業的機會,或更多的商業機會。但華語和英語的最大不同在于“東盟擁有全世界90%的華人,而華人是東盟主要的學習群體,有史以來,華人對華語有著特殊的情感和聯系。學習華語對于華人來說是‘母語基因’的學習”〔16〕。由于歷史上的原因,至今東南亞還有一些國家仍對華文和華人文化生活加以限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國際地位的提升,越來越多的華人重新找回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而華人就得學習華語已成為許多海外華人學習華語的主要原因,華文的學習和華人身份的認同的緊密相關性已成為不可否認的事實。
英語的霸權地位使得東盟許多國家的民族語言遭到破壞,當地的民族傳統文化也隨之流失。20世紀60年代末印尼蘇哈托政府上臺,為了快速實現國家統一,從語言政策上采取單一的語言政策,以印尼語為國家的唯一語言,而使用人口最多的爪哇語則成為少數民族語言。然而,由于先前歐美等國的殖民統治和英語的強勢地位和文化入侵,印尼語雖然是唯一的官方語言,也被迫吸收了大量的英語詞匯,有學者擔心“印尼語和英語的語言融合將導致印尼語個性缺失、缺乏文化特性”〔17〕。因此,從語言霸權的角度看,英語已經對當地的國家語言生態造成破壞。而華語在東南亞有其自身的文化根基,從全球范圍看,“具有中國血統的人(不包括混血后裔)約有3000萬人,其中保留中國國籍的華僑約占10%,加入外國國籍的華人約占90%。居住在東南亞的華僑和華人約占3000萬人中的90%”〔18〕。東盟各國的華人和華僑是華語學習的主要對象,雖然他們遠離中國本土,但至今仍然保留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他們中許多人堅持把自己的子女送進華人開設的學堂上學,接受中華文化,與此同時,他們也積極地融入到當地的社會文化當中,甚至在各自的領域作出杰出的貢獻,成為海外華人和華僑的驕傲。因此,學習華語不僅能保留當地華人的傳統文化,還是構建多元文化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文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分析語言霸權的性質,并結合英語的強勢地位和歷史演變發展特征解釋語言霸權的具體體現,從而論證華語在東盟各國傳播的非霸權性質,并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和現狀分析華語在東盟各國的特殊存在形式以及歷史傳播手段,揭示華語作為東盟各國華人學習的母語是豐富各國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因素。
〔1〕Philipson R.Linguistic Imperialis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李丹娜,任維平.美國文化霸權的歷史原因和現實基礎〔允〕.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6(5):131-133.
〔3〕Morrison K,Liu,I.Ideology,Linguistic Capital and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in Hong Kong〔允〕.Journal of Multili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2000(6):471-486.
〔4〕郭薔.英語霸權的歷史演變:國際關系視角下的語言問題〔允〕.史學集刊,2009(2):66-72.
〔5〕Crystal D.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57.
〔6〕Canagarajah A S.Resisting Linguistic Imperialism in English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58-77.
〔7〕Ricento T.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Policy:Theory and Method〔M〕.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2006:16.
〔8〕張公瑾.語言的生態環境〔允〕.民族語文,2001(2):1-5.
〔9〕陳真.東南亞華文教育的發展趨勢、問題及對策研究〔允〕.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7,5(4):26-30.
〔10〕韋錦海.越南高校漢語教學現狀〔允〕.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6(5):141-145.
〔11〕洪群.柬埔寨華文教育的發展趨勢:華校融入國家教育體系〔允〕.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3(4):16-19.
〔12〕黃枝連.東南亞華族社會發展論〔醞〕.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33-57.
〔13〕黃海蓉.東南亞華裔青少年群體特征與短期漢語教學特點〔允〕.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4):45-48.
〔14〕李開慧.簡論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發展〔允〕.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26(10):338-340.
〔15〕章石芳.論轉型時期的菲律賓華文教育〔允〕.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144-147.
〔16〕王愛平.東南亞華裔學生的文化認同與漢語學習動機〔允〕.華僑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3):67-71.
〔17〕楊曉強.印尼語詞匯發展的新現象及其問題〔允〕.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30(1):36-41.
〔18〕吳勇毅.新時期海外華文教育面臨的形勢及主要變化〔允〕.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5(2):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