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輝,張小濤,卜 榮
(江蘇省電力公司,江蘇 南京 210024)
2012年8月上旬,江蘇先后遭受臺風“達維”、“海葵”襲擊。其中,“達維”是近18年來首個正面登陸江蘇的臺風,也是江蘇省電力公司多年來首次遭受的重大氣象災害,其影響范圍和電網受損程度均超過以往的飚線風或雨雪冰凍等自然災害。面對嚴峻形勢,江蘇省電力公司各級單位、各個專業全面出擊、協同作戰,使主網保持安全穩定運行,故障設施得到快速修復,社會供電得到有效保障。期間,有效檢驗了在“三集五大”新體系下的相關工作機制、業務流程、應急能力以及電網設備等,積累了寶貴的工作經驗,同時也發現了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
(1) 臺風“達維”于2012-08-02T21:30在江蘇省鹽城響水陳家港鎮登陸,然后向西北方向移動,經連云港地區,于2012-08-03T03:30前后進入山東境內。期間,中心風力達11~12級,局部地區最大風速達14級;鹽城、連云港出現大到暴雨天氣,局部地區大暴雨。
受“達維”影響期間,220 kV及以上電網保持正常運行;110 kV線路跳閘20條次,重合不成功9條次,線路斷線1處;35 kV線路跳閘10條次,重合不成功6條次,線路倒桿塔1基;10 kV線路跳閘332條次,重合不成功132條次,線路倒桿塔51基、斷線53處,累計造成4 409個配電臺區、36.49萬用戶停電。
(2) 臺風“海葵”于2012-08-08T03:20在浙江省象山縣登陸,然后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受其影響,江蘇省沿江和蘇南地區大暴雨,其他地區大到暴雨;陸地風力8~9級,陣風10級;江河湖面風力10~11級,陣風12級;海面風力11~13級。
受“海葵”影響期間,主網保持平穩運行;發生500 kV線路跳閘1條次,重合成功;220 kV線路跳閘6條次,重合不成功1條次;110 kV線路跳閘26條次, 重合不成功9條次; 35 kV線路跳閘47條次,重合不成功14條次;10 kV線路跳閘3 156條次,重合不成功1 208條次。其中,110 kV線路倒桿塔2基;35 kV線路倒桿塔1基,斷線1處;10 kV線路倒桿塔124基,斷線196處。停電配電臺區26 611個,涉及用戶138.279萬戶,其中3級以上重要用戶36戶。
為了有效應對臺風影響,江蘇省電力公司及時啟動預警,全面部署,積極落實各項應急準備措施。
(1) 及時發布惡劣天氣預警。提前布置供電、檢修、建設等單位做好事故防范和應急準備工作。
(2) 迅速建立應急指揮體系。江蘇省電力公司各級領導高度重視,迅速啟動預警響應,啟用應急指揮中心和電視電話會議系統。省公司先后成立了抗擊“達維”、“海葵”臺風應急指揮部及相應工作組。
(3) 全面落實各項防災措施。三級調控部門提前調整局部運行方式;省檢修公司、市供電公司提前對線路桿塔基礎、地錨以及變電站排澇設施、房屋和室外箱體等進行了重點檢查,積極消除隱患;省經研院及時組織檢查在建輸變電工程,加固臨時建筑,并安排局部高危地區施工人員撤離現場。與此同時,提前集結應急搶修人員待命,準備線纜、絕緣子、塔材等各類備品備件。
針對受損的電網設施,江蘇省電力公司堅持“風退、人進”策略,快速開展應急搶修等相關工作。
(1) 迅速搶修受損電網設施。各級應急搶修隊伍采取梯隊式推進的方式,在臺風行進路徑之后,第一時間開展應急搶修工作。2次臺風,累計投入搶修人員3.07萬人,最晚于臺風過后32 h內全部恢復了配電臺區及用戶的供電。
(2) 落實優質服務保電措施。一是及時受理故障報修。95598客戶服務中心增加值班席位,確保快速受理客戶求助、報修。二是突出做好重要用戶保供電工作。針對部分重要用戶供電故障,出動應急發電車和發電機,有效保障了蘇州市廣播電視總臺、鎮江市城東泵站等重要用戶的應急供電。
(3) 密切監控處置新聞輿情。省公司新聞中心和相關單位安排專人24 h在線監控相關新聞媒體、網站,收集輿情,編發輿情監測專報。對少數反映停電的信息進行了及時回復。臺風期間,未發生造成較大影響的負面輿情。同時,積極與新聞媒體溝通,主動發布新聞,引導輿論主動權。
(1) “達維”臺風受損設施恢復情況。截至2012-08-04T12:00,即在臺風離境32 h后,所有線路、配電臺區以及用戶全部恢復供電。
(2) “海葵”臺風受損設施恢復情況。截至8月10日18:00,除了發生倒塔的2條110 kV線路及1條被壓斷的110 kV線路外,所有電網設施及用戶全部恢復供電。倒塔及斷線的3條線路于8月12日15:30恢復送電。受影響的36戶重要用戶中,30戶配備了自備應急電源,停電后立即進行了自備應急供電;其余6戶,相關單位立即出動應急發電車、發電機保障供電,同時迅速進行搶修。截至8月9日12:00,36戶重要用戶全部恢復正常供電。
總結此次臺風災害應對工作,主要有6點經驗值得借鑒。
(1) 電網堅強是電網防災抗災的基礎。江蘇省電力公司多年來積極加強電網建設,目前已進入超高壓、大電網、高負荷時代,建成了以500 kV“四縱四橫”為骨干網架、220 kV分成20個分區運行并有效互濟的較為堅強的電網。此次臺風期間,低壓配網遭受一定損失,220 kV及以上電網沒有受到較大影響,反映出江蘇省主網具有較強的防災能力。
(2) 快速響應的應急指揮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此次臺風應對期間,省公司應急指揮部快速建立,帶動了市縣供電公司、檢修公司、經研院等各級應急指揮系統的快速響應,不僅迅速建立了覆蓋各層級、各專業的應急指揮體系,基本實現上下貫通、專業互濟,也確保了防災抗災措施的提前布置和有效落實,為整個應對工作奠定了基礎。
(3) 完善的預案措施使防災抗災工作做到安全有序。江蘇省電力公司于2009年編制了《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等預案,對惡劣天氣下的預警發布、應急值班、隊伍集結、物資預備、設備巡查、后勤保障、輿情監督、現場檢修等各方面工作作了細致規定。在2次臺風應對工作中,省公司按照預案內容,對供電、檢修、施工等單位進行全方位部署,并在應急搶修過程中嚴格執行各項安全工作規定,在大范圍、長時間應急情況下,沒有發生人身傷害和人員責任事故,實現了安全應急。
(4) 各專業主動協作使工作圈交界面基本實現無縫銜接。面對多年來第1次大規模災害應對工作,各地供電、檢修等單位按照省公司明確的思路,以供電為主,加強區域內聯動。檢修公司分部、工區或縣域檢修公司負責人全部參加屬地供電公司應急會議,聯合研判、指揮和協調,在人力、物資、裝備等方面密切合作。供電公司牽頭做好對外聯絡、后勤保障、輿情監控等工作。電網設施故障后,調控、供電運維和省檢運維人員按既定流程傳遞事件信息、查找分析原因、組織故障搶修;95598客服中心(遠程工作站)、檢修公司和供電公司相關工區、班組及時互通信息,做好重要用戶供電故障搶修和解釋工作。各專業形成合力,為電網防災抗災全面推進發揮了重要作用。
(5) “五大”體系新模式顯現出了一定的優越性。新體系的集約化、扁平化、專業化特征得到體現。電網分級管理細化了故障搶修的責任主體。省檢修公司聚集主網運檢精干力量,并實行上下之間、臨近地區之間的聯動搶修,增強了主網應急力量;市縣供電公司把更多精力放在110 kV及以下電網,提升了低壓電網特別是配網故障的搶修效率。“調控合一”,增強了調度、監控人員電網故障信息傳遞、綜合研判和應急處置的及時性和準確性。95598客服中心集中受理故障報修,提高了用戶停電故障安排處理的速度,也有利于統籌全省故障情況,開展跨區支援;電科院狀態評價中心積極參加氣象信息研判和電網運行監測,發揮了技術支撐作用。
(6) 多層面的應急隊伍基本滿足了應急工作需要。近年來,江蘇省電力公司逐步建立適應“五大”新體系的應急隊伍。在檢修公司、市縣供電公司以及省送變電公司組建了涵蓋各級電網、各專業的累計75支、近1.7萬人的應急搶修隊伍;以省送變電公司為主,組建了一支57人的應急基干救援分隊;同時市縣供電公司重點在配網、農網確定了670家生產協作單位(集體企業或外部單位),累計近1.9萬人。此次臺風應對期間出動的3.07萬人應急搶修隊伍中,包含省公司電網搶修隊伍1.33萬人、外協隊伍0.99萬人、農村供電所0.75萬人,基本滿足了防災抗災工作的需要。
此次臺風應對工作中,也暴露出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
(1) 配網抗災能力略顯不足。此次臺風災害對江蘇省電力公司220 kV及以上電網沒有造成大影響,110 kV和35 kV電網受到輕微損失,但配網設備,尤其是配電線路受到的影響較大。2次臺風造成10 kV線路跳閘3 488條次,斷線249處,倒桿塔175基,反映出省公司配網抗災能力還顯不足。其中,臨近線路樹木風吹碰線以及斷裂壓線是主要原因。
(2) 應急聯動機制尚未固化。此次臺風應對過程中,市、縣兩級供電、檢修等單位主動協作,確保了電網防災抗災的順利實施。但個別地區、局部環節也暴露出信息共享不及時、工作協調難度較大(主要反映在承擔具體工作的工區、班組成員之間)、互相推諉或消極應對等情況。究其原因,主要因為目前的應急聯動仍然靠相關單位領導的主觀意識,靠不同單位人員之間的“人情關系”,而缺少固化的聯動機制、明確的職責分工和有效的工作規范。
(3) 少數業務環節存在困難。主要反映在:受臺風影響期間,電網故障信息集中上傳,調控人員需要及時篩選、判斷、處理和統計,普遍反映人手和坐席不足;少數變電站距離運維班組較遠,故障處理時間長,交通安全壓力大;部分班組人手緊、專業力量薄弱、人員結構相對老化,難以滿足大范圍故障應急處置的需要;利用外協隊伍協助開展電網故障搶修,安全管控難度大等。
(4) 應急指揮平臺有待完善。江蘇省電力公司應急指揮中心部分硬件設備老化;個別功能由于軟件升級后未及時更新,無法及時登錄或者由于硬件故障(地方電視機頂盒)導致軟件功能無法使用,反映出在啟用頻率較低的情況下,應急指揮中心日常運行維護不到位。縣供電公司以及檢修公司、經研院應急指揮中心尚未建設到位,此次只能運用行政會議系統進行視頻會商,容易與行政電視電話會議相沖突。
(5) 新聞宣傳工作仍需改進。此次臺風應對期間,江蘇省電力公司各單位多次通過新聞媒體發布電網應急搶修情況,展示公司形象,但也有少數單位對新聞報道的主動性不夠、敏感性不強。新聞宣傳中,對階段性成績報導較多,對電網搶修過程報導偏少;對領導層工作動態報導較多,對搶修現場實況報導偏少。新聞宣傳的時效性有待改進,熱點策劃有待加強,外部影響力需進一步提高。
(6) 信息報送工作亟需加強。少數單位信息報送延誤或者不執行“零報告”制度,個別單位出現報送數據錯誤或者前后矛盾的情況。一方面反映出應急信息變化快、范圍廣、內容多,涉及部門多,信息收集、匯總、整理有一定的難度;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少數單位重視程度不夠,信息報送工作布置不及時,同時對上報內容存在顧慮,造成信息收集難度大、上報審批流程長,致使信息上報不及時。
總結此次抗臺工作的經驗和存在問題,必須堅持把提高電網抗災能力作為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的基礎;把提升企業應急能力視為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的保障。因此,下一步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1) 積極研究提高電網抗災水平。深入分析此次臺風影響下電網設施受損的具體原因,研究進一步提高電網設施的防雷、防風等設計建設標準,并加強和規范線路通道清理等事故防范措施,重點要針對配網、農網故障開展分析,細分故障原因,提出應對措施。同時,要結合吸取印度大停電事故教訓,結合開展“安全年”風險隱患排查以及對照國務院“599號令”梳理發現的風險和隱患,落實整改和事故防范措施,提高電網防災抗災水平。
(2) 健全隱患排查治理工作機制。結合江蘇省電力公司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樹典型、傳經驗”活動的收尾工作,總結省公司近年來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工作情況和蘇州供電公司試點工作經驗,全面健全省公司各單位事故隱患排查治理的常態工作機制。重點要與企業日常生產經營管理工作緊密結合,實現多部門、多專業協調配合、齊抓共管。
(3) 建立地區應急聯動工作機制。盡快在各市縣組建涵蓋供電、檢修、基建等相關單位和專業的應急聯動工作組(非常設機構),發揮供電公司屬地優勢和專業公司技術優勢,以屬地供電公司為主,聯合指揮本地區大規模應急工作。其中,明確電網應急搶修工作由供電、檢修公司分電壓等級承擔,并相互提供技術、人力支援;后勤保障、輿情監控等工作由供電公司牽頭承擔。在組建工作組的基礎上,組織各地區制訂應急聯動工作規范,細化責任分工,理順聯動流程,建立常態化、規范化的應急聯動機制。
(4) 加快推進應急指揮中心建設。積極推進檢修公司、經研院以及市、縣公司應急指揮中心建設和改造進度,盡快實現國網、省、市、縣4級應急指揮中心互聯互通。同步制訂并嚴格執行應急指揮中心運維工作規定,組建專業工作組,定期開展運行維護,保證系統和設備完好。
(5) 規范氣象災害應對工作措施。立足更高要求,調研并借鑒福建、浙江等地防臺抗臺工作經驗,進一步修編、完善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細化不同災種、不同預警級別下各專業部門、基層單位的防災抗災工作措施,更加規范應急工作。結合“三集五大”體系完善提升應急聯動機制以及修編應急預案等工作,修訂江蘇公司應急工作手冊,以形成適合不同專業、不同層面員工以及不同災種的應急工作指南,提高應急工作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6) 制訂應急信息報送工作規范。分析本次臺風應對工作中信息報送存在的問題,剖析原因,研究制訂信息報送工作指南。一方面,提出應急信息的收集、報送工作方法,明確重點部位、重要環節的信息收集要求;另一方面,細化、明確各專業的信息報送內容,制訂信息報告模版。
(7) 制訂應急新聞宣傳工作規范。分析此次災害應對工作中新聞宣傳存在的不足,研究制訂突發事件應急新聞宣傳配合工作方案。明確在災害應急情況下,新聞宣傳的人員安排、責任分工,以及新聞宣傳機構與專業部門(應急工作組)的信息溝通、素材收集、主題策劃、現場聯動等工作要求,提高新聞宣傳的時效性和報導深度。
(8) 研究改進相關專業管理措施。進一步開展調查研究,盡力解決少數業務環節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分析臺風影響期間監控信息過度集中帶來的問題,借鑒部分單位好的做法,研究在特殊時段將部分監控權下放至屬地縣調。梳理明確各電壓等級重要變電站名單,在惡劣天氣來臨前,針對可能需要調整運行方式而進行操作的變電站,提前安排運維人員駐點。針對應急期間兼職駕駛交通安全壓力大的問題,研究完善相關應急預案,明確在應急期間安排專職駕駛員替代兼職駕駛員駕駛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