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峰 李進友 林瑞芬
廣州市黃埔區中醫醫院,廣東 廣州 510700
急性咽炎合劑治療手足口病的臨床觀察
楊志峰 李進友 林瑞芬
廣州市黃埔區中醫醫院,廣東 廣州 510700
目的評價急性咽炎合劑治療手足口病的療效與安全性。方法選擇40例符合西醫診斷為手足口病,中醫診斷為肺脾濕熱證手足口病患者。采用隨機單盲分組法將患者隨機分為急性咽炎合劑治療組(20例)和利巴韋林對照組(20例)。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癥狀改善情況及其不良反應的反生。結論急性咽炎合劑能更好更快地治療患者,未發現不良反應。
急性咽炎合劑;利巴韋林;手足口病;臨床效果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發的急性傳染病 (柯薩奇A組16型(CoxA16)和腸道病毒 71型(EV71)較為多見),學齡前兒童易遭受該病侵擾,尤其以3歲以下幼兒發病率最高。該病傳染源主要為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消化道、呼吸道及密切接觸為主要傳播途徑。其主要表現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皰疹。少數病例也可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多由EV71感染所致,致死原因主要是腦干腦炎及神經源性肺水腫[1]。目前手足口病在中國多處地方暴發流行,且尚無特效抗病毒藥物。為評價急性咽炎合劑治療手足口病的療效與安全性,該院2011年6月—2012年3月期間將自制劑急性咽炎合劑應用于手足口病的治療,發現其臨床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全部病例均來自廣州市黃埔區中醫醫院急診科門診、留觀及發熱門診,西醫臨床診斷為手足口病,中醫診斷為肺脾濕熱證手足口病。采用隨機單盲分組法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20例)和對照組(20例)。治療組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齡(5.5±2.9)歲,初診時平均體溫(37.6±1.0)℃;對照組中男性 10 例,女性 10 例,平均年齡(5.3±4.0)歲,初診時平均體溫(37.2±0.9)℃。兩組的年齡、發熱時間、心率、呼吸、體重、血常規檢驗結果中白細胞總數、淋巴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總數、血紅蛋白值、血小板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診斷標準:①中醫診斷標準:參照衛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1](2010年版)普通病例中肺脾濕熱證診斷標準。②西醫診斷標準:參照衛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1](2010年版)普通病例的臨床診斷標準。并排除皰疹性咽喉炎、水痘等。
納入標準:①凡符合上述西醫診斷標準的,體溫在39℃以下者,年齡在3歲以上,中醫辨證為肺脾濕熱證,并且患者同意接受中藥治療的可納入該研究;②就診前未服用藥物或未正規服用藥物進行治療者。
排除標準:①重度發熱患者(體溫高于39℃);②符合衛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1](2010年版)中重癥病例表現者;③開展治療前曾使用過其他影響療效的藥物者。
治療組:采用該院中成藥制劑急性咽炎合劑治療。制劑批準文號:粵Z20071520。用法:每次劑量為0.4 mL/Kg,3次/d。對照組:采用四川百利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利巴韋林顆粒治療。制劑批準文號:國藥準字 H51023509。 用法:劑量為 10 mg/(Kg·次),3次/d。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使用金銀花100 g煎水外洗;當患者體溫高于38.5℃時施以藥物和物理降溫,當患者出現水、電解質失衡可以靜脈給藥解決。
觀察指標:兩組病例詳細記錄病人的基本資料、發病的情況(包括發熱時間、初診時體溫情況等)、初診時體征(包括心率、呼吸等)、皮疹、口腔疼痛等體征變化以及血常規檢驗結果。有發熱者初次用藥后每4 h測體溫1次,連續觀測6 d體溫,記錄體溫開始下降時間、首次降至正常時間、完全降至正常時間。如患者出現不良反應,詳細記錄發生的時間、癥狀、處理經過及轉歸等。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療效判斷標準:以用藥后的體溫下降和皮疹消退時間對療效進行評估。顯效:用藥1~3 d體溫降至正常,不再回升,皮疹消退、變淺;有效:用藥4~6 d體溫降至正常,皮疹消退、變淺;無效:用藥6天以上體溫才降至正常,皮疹未見改善。
兩組體溫開始下降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后體溫首次降至正常時間、體溫完全降至正常時間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組在降溫方面更明顯。見表1。
表1 兩組體溫下降情況比較()

表1 兩組體溫下降情況比較()
組別 例數 開始下降時間(h) 首次降至正常時間(h)完全降至正常時間(h)治療組對照組P值2020-10.6±5.218.6±25.90.24320.0±7.946.6±34.20.00624.6±10.652.0±32.20.004
兩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5%、8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的顯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組顯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n(%)]
安全性評價:臨床觀察過程中,所有病例均未發現心肝腎損害的臨床癥狀。
急性咽炎合劑是該院根據該院名中醫陸錦洪經驗方自制而成的中成藥制劑。其成分為:貓爪草、牛蒡子、荊芥、蟬蛻、魚腥草、土牛膝、金銀花、蘆根、苦杏仁、甘草,輔料為蔗糖、苯甲酸鈉。方中魚腥草味辛,性微寒,歸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功效,為君藥;金銀花味甘,性寒,歸肺、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散熱之功效,為臣藥;貓爪草味苦、辛,性寒,歸肺經,具有清熱,利尿,消腫,解毒功效,為臣藥;牛蒡子味辛、苦,性寒,歸肺、胃經,具有疏散風熱,透疹利咽,解毒散腫功效,為佐藥;荊芥味辛,性微溫,歸肺、肝經,具有發表散風,透疹消瘡,炒炭止血功效,為佐藥;蟬蛻味甘,性寒,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明目褪翳,止痙功效,為佐藥;土牛膝味苦、酸,性平,歸肺、肝經,具有活血散瘀,祛濕利尿,清熱解毒功效,為佐藥;蘆根味甘,性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除煩止嘔功效,為佐藥;苦杏仁味苦,性微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功效,為佐藥;甘草味甘,性平,歸心、肺、脾、胃經,益氣補中,解毒清熱,止咳祛痰,緩急止痛,中和藥性之功效,為使藥。綜合全方,具有疏風驅邪,解毒利咽功效。配合金銀花外洗能具有驅風除濕,解毒透疹的功效。
該研究通過急性咽炎合劑治療手足口病的臨床觀察,結果表明:手足口病的臨床癥狀顯著改善,尤其是咽痛、聲嘶、口干、皮疹等癥狀,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患者耐受性良好,容易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10.
R725.1
A
1674-0742(2013)01(a)-0140-02
20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