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榮
內蒙古滿洲里市第一醫院,內蒙古 滿洲里 021400
30例腹腔鏡下剔除子宮漿膜下肌瘤的臨床分析
李玉榮
內蒙古滿洲里市第一醫院,內蒙古 滿洲里 021400
目的探討腹腔鏡下剔除子宮漿膜下肌瘤的方法及手術情況。方法將2010年8月—2012年8月在該院剔除子宮漿膜下肌瘤的患者3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15例(腹腔鏡子宮漿膜下肌瘤剔除術)和對照組15例(開腹子宮漿膜下肌瘤剔除術),對兩組的術中及術后情況進行對比。結果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兩組的手術時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的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抗生素使用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下剔除子宮漿膜下肌瘤效果更為明顯。
腹腔鏡;子宮漿膜下肌瘤;剔除
目前隨著越來越多的醫院開始使用先進的醫療設備比如磁共振,超聲以及CT等,子宮肌瘤確診率得到了顯著提高。越來越多的女性都希望保留子宮,腹腔鏡下開展的子宮肌瘤剔除術不僅創傷小,而且恢復快,因此得到了很多專科醫師以及病人的認可[1]。為了探討腹腔鏡下剔除子宮漿膜下肌瘤的方法及手術情況,現對2010年8月—2012年8月在該院剔除子宮漿膜下肌瘤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該組資料共計30例,均為剔除子宮漿膜下肌瘤的患者。年齡35~57歲,平均(41.1±3.3)歲。患者有不同程度不適癥狀,亦有無不適癥狀的,其中伴月經過多6例。癥狀出現至手術時間5 d~6.3年,平均(16.5±2.5)月。所有子宮肌瘤均位于漿膜下,大小2.2 cm×3.4 cm×3.2 cm~5.7 cm×4.8 cm×6.6 cm。 患者術前均獲得影像學診斷。隨機分為觀察組15例(腹腔鏡子宮漿膜下肌瘤剔除術)和對照組15例(開腹子宮漿膜下肌瘤剔除術)。
肌瘤面積很大(直徑超過8 cm),根據影像學顯示可以得出,其接近盆腔大血管,無法除外粘連;與肌壁間或者是黏膜下子宮肌瘤合并;盆腔惡性病變;病人身體條件很差,不能忍受手術。
觀察組選截石位,進行心電監護,在手術過程中需要留置導尿。使用氣腹針完成穿刺后,當出現滿意氣腹后,再分別于臍部及臍左側以及一個恥上和一個右下腹處放進穿刺套管,同時于臍部位置置鏡,并將舉宮器由宮頸放入。如果是帶蒂的漿膜下肌瘤,將肌瘤蒂部套扎,并以結扎線上方1.5 cm處為分界線,切開漿膜層達瘤核,將肌瘤完整剝出,再次將套扎線勒緊,最后通過電凝方式止血。如果是不帶蒂的漿膜下肌瘤:首先需要對肌瘤漿膜下進行以生理鹽水稀釋的催產素注射,若肌層顯示白色就表明注射位置是無誤的,在距肌瘤基底附近約1.5~2.0 cm處,通過單極電鉤將肌瘤表面的漿膜層切開,一直到達瘤核為止,這時大肌瘤呈現出梭形切口狀,將漿膜層切開直到環繞瘤體1周,接著再通過雙極電凝來凝固基底部血管,將漿膜緣剝開,使用大抓鉗將肌瘤夾緊,并同步進行旋轉以及牽拉,不斷推舉舉宮器以確保子宮進行對抗牽拉,緩慢將肌瘤剝出,查看創面是否存在滲血,通過電凝以及縫合方式止血,可以選擇1號可吸收線對子宮創口進行連續縫合。使用子宮旋切器將肌瘤旋切,取出標本送病理檢查,并及時清洗盆腔,查看創面是否存在滲血,對照組以最常用的開腹方式手術。
主要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抗生素使用時間與住院時間。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兩組的手術時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抗生素使用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情況
子宮肌瘤作為一種良性腫瘤,在婦科疾病中經常會見到,該組大部分都是40歲左右的婦女,她們強烈的希望器官正常機能都能得到保留。對子宮肌瘤進行治療雖然方式多樣,不過最常見的方式依然是手術切除,這也是最主要的治療方式。以往的經腹開放手術由于對腹腔臟器帶來的影響較大,而且手術結束后往往會伴隨很多癥狀。漿膜下肌瘤由于位置表淺,剝離難度小,因此出血量少,通常都會選擇腹腔鏡手術[2]。從該組結果可以看出,選擇腹腔鏡下漿膜下子宮肌瘤剔除手術,相比于以往的腹式手術,兩組的手術時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抗生素使用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實施腹腔鏡技術的過程中,所需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于操縱人員的技術水平,而其失血量多少主要依賴于肌瘤的面積以及術者操作技能。出血屬于全部并發癥中最為嚴重的一種。如果是帶蒂的漿膜下肌瘤,通過套扎線對肌瘤基底部進行套扎,確保肌瘤附近血管在開始開放前得以閉合,有利于降低出血量。如果是不帶蒂的漿膜下肌瘤,要對基底部進行以生理鹽水稀釋的催產素注射,其可以促進平滑肌收縮,進而降低出血量。如果瘤體面積較大,要盡最大的努力保留漿膜,以方便拉緊縫線,確保縫合的完全性。如果肌層缺損較深的話,需要進行雙層縫合,以預防殘腔出現。關于子宮切緣,要注意對其全層進行縫合,以防止手術結束后于肌層中出現深部血腫,避免瘢痕組織引發瘺管或者是術后遠期妊娠子宮出現破裂。通過這樣的縫合,可以把出血風險維持在最低水平[3],并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處于盆腔血管例如子宮動脈附近的肌瘤腔鏡治療務必要小心,手術過程中存在不易于剝離以及大出血幾率。
雖然懷孕后子宮血管會變多變粗,提高了出血的幾率,由于腹腔鏡技術在不斷發展,操作人員的手術技術在日益熟練,采取腹腔鏡技術還能對妊娠合并漿膜下子宮肌瘤進行剔除。相關研究顯示[4],腹腔鏡相比于開腹子宮肌瘤剔除來說,前者對卵巢功能作用不大,尤其是在子宮次全切方面效果較好。所以,腹腔鏡在治療子宮肌瘤等方面,其重要地位日益凸顯出來。
[1]侯征,熊光武.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中減少出血的方法[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2012,6(1):7-9.
[2]張英杰,江碧艷.腹腔鏡與開腹子宮次全切除術對卵巢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1,8(3):52-54.
[3]梁革,甘精華,農文政,等.腹腔鏡下大子宮次全切除術的臨床觀察[J].微創醫學,2012,7(1):21-23.
[4]Tinelli A,Hurst BS,Hudelist G,et al.Laparoscopic myomectomy focusing on the myoma pseudocapsule:technical and outcome reports[J].Hum Reprod,2012,27(2):427-435.
R737.33
A
1674-0742(2013)02(b)-0034-02
201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