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坤意 潘秋燕 鄒良玉 郭毅
腦梗死是發生在中老年人的常見多發病,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腦部局灶性血液循環障礙,腦實質發生缺血壞死,導致急性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是神經系統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因素較復雜,其中腦血管狹窄或閉塞是重要的發病原因[1]。磁共振血管造影術(MRA)是一種新型、無創的檢查方法[2],是利用流動有關增強現象和快速掃描技術達到血管及其分支的三維和旋轉成像。筆者通過分析腦梗死患者的MRA影像資料,以了解MRA在腦梗死患者顱內動脈結構變化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月-2013年2月深圳市人民醫院收治的63例(男43例,女20例)腦梗死患者,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要點》的診斷標準[3],依臨床表現、MRI常規掃描確診為腦梗死,并經磁共振血管成像(平掃MRA)檢查證實。年齡42~75歲,平均(63.6±10.3)歲,大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頭痛、眩暈、記憶力減退、耳鳴、復視等缺血癥狀,其中45例急性發病,有失語、面癱、身體癱瘓、昏迷等癥狀,25例表現為慢性腦缺血癥狀,病情反復發作。
1.2 檢查方法 采用西門子AVTRA1.5T MR掃描機進行MRI檢查,MRI檢查采用頭顱正交線圈橫軸位掃描。首先對患者行常規MRI掃描,以確定梗死病灶的部位、數目,將大腦、小腦和腦干內的病灶按相應的供血動脈區域分為頸內動脈系統梗死和椎-基底動脈系梗死;MRA用3DTOF多8塊重疊采集法,將采集后的3DTOF血管圖像傳送工作站進行最大信號強度投影重建,血管內腔內3DNavigator并結合原始圖像進行分析。
在對63例患者行常規MRI掃描發現,頸內動脈系統梗死51例,椎-基底動脈系梗死12例;單發病灶5例,多發病灶(≥2處)59例,其中13例病灶位于雙側,其余均在同側。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檢查:有動脈病變24例,占38.09%(24/63);其中大動脈狹窄15例,閉塞4例;小動脈狹窄7例;經DSA對照分析,MRA診斷59例患者與DSA相符,5例不相符,診斷符合率達93.65%。MRA與DSA診斷相符的患者中,有6例在MRA顯示血管狹窄程度比DSA嚴重,有夸大效應。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卒中,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局部腦組織區域血液供應障礙,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性病變壞死,進而產生各種臨床上對應的神經功能缺失表現。由于腦梗死的根本原因是腦組織血供障礙,因此其發生發展與顱內動脈病變關系密切。有文獻報道稱,腦梗死患者中頸內動脈、大腦中動脈等大血管的病變占40%~50%,小動脈性病變(腦腔隙綜合征)占25%[4]。國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頸動脈系統顱內段血管狹窄的發生率為39.3%,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51%有顱內動脈狹窄,狹窄的顱內動脈可導致腦血流的減少、狹窄處血栓形成、血栓或斑塊的脫落導致栓塞,常常引起難以控制的TIA發作和急性腦梗死。如果腦梗死的原因僅僅是由于顱內血管發生血栓導致的阻塞,臨床上通過藥物治療,特別是動脈內或靜脈內溶栓治療,使閉塞的血管盡早再通,以挽救或減少缺血腦組織出現不可的逆損害,可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但顱內動脈狹窄以內科藥物治療難以奏效,顱內支架植入血管成形術的出現為顱內動脈狹窄治療提供了新的選擇[5],但這種手術有一定的適應證和禁忌證手術之前必須了解病變血管的部位、狹窄程度和長度等狀況以對手術的危險性和預后作出評估[6];因此,了解腦梗死患者的顱內血管狀況有重要的臨床意義。DSA目前仍是大家公認診斷腦血管疾病的金指標,以往腦動脈狹窄或閉塞的檢查診斷主要依賴于DSA檢查,但DSA創傷較大,約有1%的致殘和死亡危險[7],且其檢查費用昂貴,無法作為腦梗死治療前的常規檢查,因此越來越多的無創傷檢查被用于診斷顱動脈狹窄或閉塞。MRA作為一種全新的血管成像方法,與DSA相比MRA有任意剪切、旋轉、選擇斷面,去除不感興趣的血管,跟蹤感興趣血管的優勢,使得血管病變的診斷更加準確[8]。同時MRA還有低創傷和無放射性損害、經濟快捷、適應證廣等優點,已越來越廣泛應用于臨床并被臨床醫師和患者所接受,逐漸成為腦血管疾病檢查的首選。本研究有動脈病變患者24例,占38.09%(24/63),比文獻報道的39.3%檢出率稍低,可能有病例數太少有關,還有MRA在診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血管狹窄程度被輕微擴大的現象,但較DSA而言,MRA檢查創傷小、并發癥少、檢查時間短、費用相對較低,可為腦梗死的臨床治療提供有效的指導,有效減少了患者的有創檢查。
本研究通過分析腦梗死患者的MRA影像資料,以了解MRA在腦梗死患者顱內動脈結構變化的診斷價值,并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進行了對照分析。結果顯示:63例腦梗死患者中,有動脈病變24例,占38.09%(24/63);其中大動脈狹窄15例,閉塞4例;小動脈狹窄7例;經DSA對照分析,MRA診斷59例患者與DSA相符,5例不相符,診斷符合率達93.65%。MRA與DSA診斷相符的患者中,有6例在MRA顯示血管狹窄程度比DSA嚴重,有夸大效應。可見,MRA作為一種無創的檢查方法,對腦梗死顱內動脈狹窄、閉塞的診斷總體來說可靠性還是挺高的,對于下一步知道治療計劃有重要指導意義。
[1]牛福來.分水嶺腦梗死160例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14):41-42.
[2]周明利,馮駿,屈天榮.DSA和MRA檢測在亞急性自發性腦出血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比較[J].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54(6):1209-1213.
[3]胥海燕,徐麗君,嚴梅秀,等.顱內動脈狹窄性急性腦梗死與神經功能缺損相關性及其危險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3):954-955.
[4]鄧燕,張其林,王平,等.MRA對腦梗死患者顱內動脈狹窄、閉塞的診斷價值[J].昆明醫學院學報,2010,31(1):73-76.
[5]李光宗.支架成形術與藥物治療癥狀性顱內動脈狹窄的效果比較[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3,11(1):21-22.
[6]王作偉,王大明,劉樹山,等.支架植入血管成形術治療顱內動脈狹窄[J].中華外科雜志,2002,40(12):896-898.
[7]Willinsky RA,Taylor SM,TerBrugge K,et al.Neurologic eomplications of cerebral angiography:prospective analysis of2,899 procedur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Radiology,2003,227(2):522-528.
[8]蔡金華,方華盛.低場強磁共振血管成像對腦梗死患者顱內動脈狹窄或閉塞的診斷價值[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7):970-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