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琪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見疾病之一,是以鼓室積液及聽力下降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可分為急、慢性2種。其病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咽鼓管功能異常、中耳黏膜氣體交換功能及乳突氣化功能不良、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質缺乏、感染、免疫、神經能性炎性機制及一些理化因素等,但多數研究傾向于咽鼓管功能障礙是最主要的病因[1]。目前本病發病率有增高的趨勢,成人及兒童均可發病,持久的分泌性中耳炎常導致聽力損害、語言發育遲緩及增加中耳炎急性發作的危險。因此,積極治療分泌性中耳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于2011年3月-2012年3月共治療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3例(78耳),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患者63例(78耳),其中男34例,女29例,年齡9~68歲,平均年齡42.25歲,單側48例,雙側15例,病程1周~2個月。所有病例均有耳內悶漲感、聽力下降、耳鳴,少數患者伴有輕微耳內脹痛。檢查發現鼓膜內陷,表現為光錐縮短、變形甚至消失,骨柄向后上移位,錘骨短突明顯外突,鼓膜混濁、失去正常光澤,呈淡黃色、琥珀色、乳白色等,部分可見液平面或氣泡,鼓膜活動明顯受限,純音聽閾測試表現為輕中度傳導性耳聾,部分表現為混合性聾,聲導抗測試提示鼓室圖為B型52耳,C型26耳。鼓膜穿刺多能抽出淡黃色黏液。本次研究所選病例經輔助檢查,均排除鼻咽等部位占位性病變及中耳乳突急、慢性病變,全部病例均診斷明確,符合《耳鼻喉科學》中診斷標準[2]。
1.2 治療方法 患者坐位,患耳朝向術者。用75%乙醇對術耳的外耳道及鼓膜消毒,2%丁卡因棉片對外耳道皮膚及鼓膜實施表面麻醉。在直視或內窺鏡下,以長5號針頭,從鼓膜前下或后下象限刺入鼓室,抽出鼓室內分泌物,再用地塞米松5mg和糜蛋白酶4000U混合液1mL適當加壓注入鼓室,同時囑患者行吞咽動作數次。術后口服抗生素及粘液促排劑7d,囑患者近期保持耳內干燥、預防上呼吸道感染,1周后復診,未治愈者可再次重復治療,最多可連續治療3周,如仍無效可進一步行鼓膜置管治療。
1.3 療效評定標準[3-4]痊愈:臨床癥狀消失(包括聽力下降、耳內悶脹、耳鳴等),純音聽閾在25dB以內,純音測聽氣骨導差縮小至10dB以內,鼓室圖恢復為A型。好轉: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耳鏡檢查見鼓膜內陷改善,純音測聽語頻區聽力提高10~15dB,但未達正常,鼓室圖由B型轉為C型或由C型轉為A型。無效:再次出現鼓室積液或耳悶、耳鳴等癥狀無明顯緩解,耳鏡檢查結果與治療前相同,純音測聽示語頻區聽力無提高,聲導抗檢查鼓室曲線無變化。
治療過程中除出現耳內短時間悶脹外,均未出現劇烈疼痛、眩暈、鼓膜過度損傷、出血和咽鼓管損傷等并發癥。從接受鼓膜穿刺及鼓室注藥后對患者進行隨訪,時間為1~6個月,平均3個月,未發現咽鼓管狹窄等并發癥,鼓膜穿刺孔全部愈合,無中耳感染發生。63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治愈47耳(60.26%),好轉24耳(30.77%),無效或復發 7耳(8.97%),總有效率 91.03%。41耳(52.56%)咽鼓管功能好轉。
目前認為分泌性中耳炎主要與感染、免疫反應和咽鼓管功能障礙有關,因此對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主要以控制感染、清除中耳腔積液和改善咽鼓管通氣引流功能為主要原則[4]。對分泌性中耳炎進行及時、恰當的治療,可以避免出現嚴重的并發癥。故而對分泌性中耳炎采取更為積極的治療措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單純鼓膜穿刺抽液治療鼓室內積液較難完全抽出,部分患者鼓室積液黏稠,在鼓膜穿刺抽液后鼓室內殘存的黏稠積液會迅速堵塞穿刺孔,外界空氣將不能通過穿刺孔進入鼓室,若患者本身咽鼓管功能不良,抽吸后會加重中耳腔負壓,咽鼓管塌陷將進一步加劇,導致其功能障礙加重[5]。
有研究表明,鼓膜雙穿刺加壓注藥治療分泌性中耳炎較單純鼓膜穿刺效果明顯[4],本觀察采用鼓膜穿刺結合鼓室內藥物注射的治療方法,因地塞米松具有抗炎、免疫抑制作用,能抑制過敏反應并在炎癥早期減少血管滲出和白細胞浸潤[6],防止疤痕及粘連形成;糜蛋白酶為蛋白分解酶,能降低分泌物黏度,溶解壞死組織和膿液,促進分泌物消化清除,減少局部分泌和水腫,并防止鼓室粘連[4,7],介于其藥理機制,目前糜蛋白酶臨床上已廣泛用于術后粘連,抗癌等領域,在耳鼻喉科的應用日益成熟[7],在鼻竇炎的滴劑、咽喉炎噴劑中加入糜蛋白酶可緩解病患的癥狀,在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中,鼓室局部大劑量地塞米松及糜蛋白酶灌注后可清除分泌性中耳炎鼓室內分泌液,減輕鼓室黏膜滲出、水腫、毛細血管擴張等,注射時可以在鼓室內產生向咽鼓管咽口方向的壓力,有助于咽鼓管的疏通開放,且符合咽鼓管黏膜纖毛正常擺動方向,從而有利于咽鼓管功能恢復。另外,鼓室局限應用糖皮質激素也減少了激素對人體的諸多不良反應。本臨床觀察63例病例在治療過程中個別患者出現耳內短時悶脹,但無1例感到明顯不適而停止治療,經隨訪,絕大多數患者聽力提高,咽鼓管功能改善,耳內悶脹、耳鳴等癥狀較治療前明顯緩解,總有效率達91.03%。治療中未出現鼓膜穿孔遷延不愈合、中耳感染等并發癥,而且治療費用低廉,由此可見,這種鼓膜穿刺結合鼓室灌注藥物治療是治療分泌性中耳炎有效、安全、經濟的局部治療方法。
[1]王正敏,陸書昌.現代耳鼻咽喉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488-494.
[2]孔維佳,王斌全,于德林,等.耳鼻咽喉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58.
[3]汪吉寶.對分泌性中耳炎臨床工作的幾點看法[J].臨床耳鼻咽喉雜志,2001,15(10):435-436.
[4]何江,韋立國,徐志文.鼓膜雙穿刺加壓注藥治療分泌性中耳炎[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4,18(1):51-52.
[5]鄔曉帆.中耳腔注射給藥與鼓膜穿刺抽液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療效比較[J].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28(2):337-338.
[6]張瑩瑩.糖皮質激素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聽力學與言語疾病雜志,2008,16(5):329-330.
[7]梁燕.糜蛋白酶在耳鼻喉科的新應用[J].上海醫藥,2008,29(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