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浩斐
昏迷屬于嚴重的意識性障礙,最主要的特征是患者喪失了運動的隨意性,并對外界的應激刺激因素失去了正常反應,還出現了嚴重的病理性反射。臨床上按照意識障礙嚴重程度可分為嗜睡、意識模糊、昏睡及昏迷。昏迷是一種十分嚴重的病理性癥狀,患者通常不省人事[1]。中醫認為昏迷是溫病、傷寒、中風、厥證、喘促或痰證疫毒等諸多臟腑奇難雜癥發展的嚴重階段,同時可能是患者的頭部出現致命性的損傷,是一種危急狀態。昏迷患者的意識處于嚴重障礙狀態中,也就是意識持續處于中斷或完全喪失。極大提高昏迷患者院前的搶救成功率,是對急診醫務工作人員的基本要求。筆者通過大量的臨床數據和自身經驗,回顧性分析本院接收的486例昏迷患者的臨床特點,以期望于總結患者昏迷的常見病癥,從而提出解救的措施。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2年10月泌陽縣人民醫院收治的昏迷并經搶救獲救的患者486例。所有患者進行住院前檢查,這些檢查主要根據其以往病情有針對性的進行,分析其昏迷的原因。所有患者均進行腦部臨床檢查、心血管系統檢查,以及呼吸系統檢查,所有入選的研究病例均經過CT或MRI檢查、心電圖檢查、血壓檢查、血糖和血脂及其它臨床癥狀檢查,檢驗人員都是專職醫生。這些病例在確定住院時均有心電圖、MRI圖譜、CT圖譜及其他諸多臨床檢查報告。此外,醫務人員還根據患者的臨床特征進行了相應的內臟綜合征檢查。經檢查后,排除在隨訪時因腦卒中無關因素死亡的患者,其中入選到本次研究的486例(男316例,女170例)患者,年齡16~89歲,平均(67±6.6)歲,病程1~7年,這些病例在回訪時均排除其它不可控制的因素。
1.2 回訪方法 筆者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收集他們在本院治療期間的個人基本病例、生活情況等資料,還有CT檢查報告、MRI檢查報告、血脂、血壓等檢查報告,并分析這些患者在住院期間的臨床治療和臨床觀察記錄,對這些昏迷患者進行了回訪[2]。回訪的方式包括電話、信件、電郵等,主要目的是確定患者是否仍然出現昏迷狀況,部分回到本院復診的患者就以復診時間作為回訪時間。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用χ2檢驗來分析組間差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引發昏迷患者的性別分布比較 486例昏迷患者之中,男316例(構成比為65%),女170例(構成比為35%),男女比例約1.9∶1。從數據上看,男性遠遠多于女性(χ2=3.1,df=1,P=0.13>0.05),這表明昏迷在性別間無統計學意義。
2.2 昏迷患者住院病例的年齡分布 年齡是衡量一個人身體狀況的重要參考指標,隨著年齡不斷增長,機體本身的自我修復機能也處于不斷下降的狀態中。通過統計分析結果表明,昏迷這種疾病也呈現出了年齡的分布情況。在調查的患者中,年齡16~89歲,平均(67±6.6)歲;從結果上來看,昏迷患者的高發人群主要是老年人,這些病例在<40歲組或>80歲所構成的比例均處于較少的狀態,其中昏迷的高發年齡段是60~80歲的人群。
2.3 昏迷與內臟綜合一般病例特征比較 昏迷患者的發病是很多自身或外在因素綜合作用的病理性結果[2]。筆者通過多年的臨床經驗判斷,昏迷往往是一種表象,突然的發作預示著患者有其他的病情,其發病結果往往也和各種內臟綜合征相互作用關聯,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情況十分復雜。通過統計分析表明,患者出現昏迷狀態,究其原因要歸結于心血管或者腦部的疾病,其中腦卒中(包含腦梗死和腦出血)患者出現昏迷的比例高達49.8%,很大意義上,腦卒中是昏迷的最主要致病源,再者就是心血管病中的心肌梗死等心臟病,其主要原因是機體中的血液出現溢出現象,造成大腦組織缺血,能量代謝出現紊亂,從而導致患者出現昏迷狀況。現今大量實驗研究以及臨床的分析數據表明高血糖可能也是昏迷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3]。這對于今后對昏迷患者的救治檢查及預防均有重要意義。
3.1 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識 昏迷往往是突然發作,患者一般不在醫院,也就是說患者的周邊沒有專業的急救醫生,他們在突然昏迷時就需要周圍的人做出適當的措施,因此普及急救知識就顯得相當重要。很多時候,昏迷患者在搶救過程中由于施救者延誤了搶救的最佳時機,再加上患者自身的并發癥加重,最終搶救無效而死亡。
3.2 加強院內急救人員的急救技術培訓 經過研究發現,心腦血管的急癥是導致昏迷的最主要原因,構成比為病例總數的49.8%;而一般情況下院外的昏迷患者病情均較重,病情的變化較快,死亡比例很高,急救人員在患者病倒現場如何能夠做到快速而準確地判斷病情,并且做出正確的對癥治療處理往往決定著患者能否起死回生,因此急救的醫護人員必須熟悉掌握昏迷狀態下的常見病因及其應急處理方式。
3.3 醫護人員的現場救治 現場醫護人員要迅速配合醫師對昏迷患者的檢查工作,如記錄血壓、呼吸、心率等情況,并且做好病情護理的相關記錄。同時醫護人員要根據其家屬或親友提供的資料,明確患者是否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然后建立有效的靜脈通路,保證急救藥物能夠隨時進行輸送。在經脈通路的選擇上,一般要求醫務人員選擇血管較粗較直的血管,以利于體液的進入,一般取用仰臥位,將頭偏向一側,以有利于患者正常呼吸,保持腦部的充氧[4]。
筆者通過對大量臨床數據加以分析及從自身多年的臨床經驗看,對我院接受的昏迷患者進行了分析,發現患者隨著年齡的增加,機體自我修復功能大幅度地衰減,更容易出現昏迷,因此在臨床上對于老年人的護理要格外注意因年齡因素所帶來的發病情況。在臨床上醫務人員應將預防擺在首位,并注意日常身體檢查。此外,在昏迷發病中,男女發病率相差不大,但從結果統計看,男性發病比例遠高于女性。這可能是因現今社會男性所從事的職業,相比于女性來說范圍更大的原因所致,不過還需相關領域的學者進一步研究。
從統計分析結果來看,心腦血管疾病可能是患者昏迷發病的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高血糖、高血脂患者會改變血液流變學,從而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需要引起臨床醫師注意的是,在對昏迷患者進行搶救時,考慮其本身的心血管疾病是否得到很好的重視。這也提醒人們要注意生活飲食習慣,并在患者的預后中也要尤其注意其本身的營養情況。
[1]嚴敏.院前急救567例昏迷患者的臨床分析[J].臨床急診雜志,2010,11(5):299-300.
[2]侯桂梅,張曉.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癥的發病特點與預防[J].中國全科醫學,2005,8(8):666-667.
[3]黃灼倫,鐘娃.院前猝死62例臨床分析[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05,10(1):16-17.
[4]楊云寬.155例急診內科昏迷患者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