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鑫,劉 璐
(電子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41)
現今,全球經濟不斷地進行調整,新興科技的突破加快了產業創新和軍事變革步伐,國際形勢以及國內轉型壓力都需要科技作為強有力的支撐。這就需要我們采用更好的方式去促進國防事業的發展。軍民一體化裝備保障發展模式作為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發展中最佳的投入方式, 降低了軍隊裝備保障成本, 提升了裝備保障實力。隨著我軍武器裝備建設的快速發展,提高裝備保障能力,使我軍裝備盡快形成戰斗力,是需要認真研究和實踐的課題。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軍裝備保障建設要實現創新發展,實現投入少、效益高的目標,關鍵要在軍民一體化裝備保障上走出新路子。本文結合武器裝備的保障體系、外軍一體化保障體系、國內目前裝備的保障現狀等特點,做出提煉和總結,努力探索軍民一體化武器裝備保障發展之路。
軍民一體化按照美國國會技術評估局的界定,是指把“國防科技工業基礎”與更為強大的“民用科技工業基礎”相結合,并組成“國家科技工業基礎”。軍民一體化的實質是在國家的政策調控下,將軍用和民用工業基礎進行改革,實現資源共享,促進兩者的良性互動。
推進軍民一體化裝備保障,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又符合武器裝備發展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世界強國共同的戰略選擇。
外軍裝備保障體系,經多年發展不斷更新,已相當成熟。尤其是近年來美軍系統推行基于性能的保障(PBL),增強主承包商的責任感。通過簽訂基于性能的保障合同,雷神公司等主承包商在研制階段構建武器裝備保障工程體系時在各領域中不斷加強與軍方的合作,充分利用民間力量來提高保障效益。外軍通過實施軍民一體化裝備保障, 降低了軍隊裝備保障成本, 提升了裝備保障實力。
美軍在使用階段維修保障主要采取支持用戶利用備件庫中的中轉備件對發生故障的可更換單元(LRU)進行維修、并將故障單元返廠家修理的聯合軍地保障模式。
如圖1所示,顯示成本與交易次數的關系,可以看出,在軍民一體化過程中,當重復交易的次數越多,成本是逐漸降低的,這也正是軍民一體化效益的最好體現。

圖1 交易成本與重復交易次數關系圖
當前,我國軍民一體化裝備維修保障建設,基本上沿襲了原來的管理模式:集中統一,獲取、傳遞、使用信息均受到限制,對軍民一體化裝備維修保障體系的有效運行造成影響。由于部隊涉及到軍事信息保密、安全等方面的限制,多年來部隊的信息網絡建設較為落后,限制了軍地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也影響到了裝備保障軍民一體化的進程。對于高新技術含量較高, 配套保障設施較完善的民用技術得不到有效利用,同時部隊裝備保障設施相對陳舊落后, 新時期我軍新裝備對保障發展有著更高的要求,現在有的裝備保障環境和體系并沒有跟上新裝備發展的要求。
另一方面,同外軍相比, 當前我國有關軍民一體化裝備保障的標準還比較少, 受到管理體制、環境建設等多方面的建設,準備保障的利用效率并不高,與此同時,急切的需要軍工企業的人才拓寬到軍隊裝備保障中,提高保障的效益。其次,我軍裝備維修信息管理較為落后,數據收集不夠充分、及時,這些原因,都阻礙裝備維修保障水平提高。
2012年,美國海軍從波音公司購入了具有多功能新一代海上巡邏機:P-8A飛機,與此同時,人們也都發現,這款被稱為“海神”的飛機正是有波音公司的客機改裝而成的。這正是軍民兩用技術的實踐,體現軍民兩用技術的巨大效益。
以更多經濟性的途徑進行保障,今年美軍根據其新的軍事戰略,壓縮了后勤裝備保障機構,使當前保障力量戰時難以全面承擔大規模的保障任務。以伊拉克戰爭為例,美軍以經濟型后勤替代數量型后勤,征召了將近2萬裝備維修技術人員為其提供保障,將節省下來的費用加強一線保障。
我們也可以看到“天河一號”的成功案例。國防科技大學研發了世上運行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為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產生了效益。在石油勘探、生物制藥、汽車生產和設計、動漫制作中“天河一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過去石油勘探三個月到半年的工作量,現在一周時間就完成了。“天河一號”已經成為濱海新區的一個支柱產業。
近幾年,我們可以看到一系列成功的軍民一體化案例,從美軍向波音公司購入飛機到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的后勤保障,再到“天河一號”的成功案例,我們可以看到軍民一體化的強大優勢。
下面對我軍實現軍民一體化裝備保障基本途徑進行具體闡述(圖2):
美軍在軍民一體化體系中,明確承包商責任,在維修和補給等重大領域上都利用了承包商的力量,并制定一系列國家級高科技計劃來支持一體化發展,促進經濟發展并獲得巨大收益。對于我國,應盡快明確軍民雙方的任務、職責并頒發一體化保障相關的系統完整的管理法規條例,需指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約束地方工業部門完成裝備保障工作。在明確雙方職責的同時也更好的通過法律法規增強地方企業的責任感,增加對實踐層面的具體規范,使得軍民一體化裝備保障便于統籌規劃和集中管理,增強頂層規劃的牽引作用。
美軍優先采用性能規范的民用標準體系,發展軍民兩用的技術和標準,給民用技術更多的機會應用到軍事上。軍用標準化工作是與軍民一體化裝備保障密切相關的。軍用標準與民用標準是否兼容,決定了裝備的軍民通用性是否良好,也影響著一體化裝備保障程度。對于我國,應大膽采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等民用標準,對軍用標準進行修改,逐步實現標準軍民通用,有利于民用科技為軍標服務,有利于實施軍民一體化裝備保障。
現代戰爭的特點是作戰規模大、強度高、對抗激烈,要求武器裝備系統要有快速形成戰斗力的能力,這就需要健全的指揮體制,出現故障和損傷后能快速恢復能力。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裝備的承包商派遣了將近兩萬人到達伊拉克執行通信系統等裝備保障工作,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健全指揮體系,有序的進行裝備保障,快速形成戰斗力,投入到戰斗中。軍民一體化保障離不開保障指揮體制。不論是在日常還是戰爭中,都要求軍民一體化保障具有快速反應能力,能在短時間迅速投入保障,要求社會保障力量與戰時保障力量融為一體,這就要求必須建立健全的指揮體系,支撐一體化裝備保障。

圖2 實現軍民一體化裝備保障發展的基本途徑
借鑒外軍裝備軍民一體化保障的成功經驗,以及我國的實際情況,要想實現裝備保障軍民一體化,須構建有效的市場運營機制。以美國為首的軍事發達國家,都不約而同地制定各種高科技計劃來促進民用技術的發展,以民用來促軍用。對廠商,應制定詳細的準入制度和評估制度,應對廠商的能力以及信任度進行評估,采取競爭的形式促進廠商責任感和能力的提高,創建有創新有競爭活力的裝備保障市場。例如:我們可以對企業的生產能力進行衡量,對它的員工素質能力以及應急速度進行評估,在選擇企業的過程中通過數據實現選擇。
在戰爭中,美國之所以可以快速形成戰斗力不僅是因為其精煉的后勤保障,還有其武器裝備保障信息平臺,將信息快速共享,使資源調配更加合理化、精確化。隨著通信技術、信息處理技術、計算機網絡及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大力發展和應用遠程維修保障系統,建設裝備保障信息平臺,實現軍地信息交互與共享。逐步實現裝備生產廠家、部隊區域維修機構與部隊之間互聯互通、資源共享,使裝備技術保障實時化、規范化。在此基礎上還要對現有裝備保障手段進行信息化集成,實現裝備保障信息采集自動化、資源調配精確化、維修作業可視化。
美國從1997年開始實施“兩用技術應用計劃”,該計劃涉及多軍種,更好的推進了民用技術在軍事中的推廣和應用,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
軍民一體化的核心內容就是大力發展軍民兩用技術,在產生經濟效益的同時推動經濟建設發展,還可以加速國防和軍隊的現代化進程。民用力量普遍高新技術含量較高, 配套保障設施較完善,更應將其采用到軍用裝備上,還應將其與保障有關民用、軍用的新工藝、新技術等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研制出多功能的、適于多類裝備的綜合保障設備。
信息時代,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軍事變革不斷深入,為適應這些變化,走出一條中國軍民一體化裝備保障之路,是應對時代發展、提高裝備保障效益的必然選擇。
“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是軍民一體化的最終目標,為實現這個目標,還需要不斷地研究和實踐,構建軍民一體化裝備保障體系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作, 需要立足科學發展,參照世界各國軍民一體化裝備保障建設的通行做法,結合我國國情,統籌國防和經濟建設需求,統籌規劃、積極創新, 加強軍地交流合作,創造軍民一體化式發展的重大戰略價值,共同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實現軍地共贏的武器裝備軍民一體化保障道路。
[1]周慧貞,王秀華,王強等. 外軍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實踐及啟示[J].裝備指揮技術學院學報,2010(8).
[2]崔巖, 何海冰,李江. 軍民一體化裝備維修保障信息化建設問題探討[J]. 裝備制造技術,2011(7).
[3]陸萬宏, 薛磊. 對“國標主體化”改革與軍民一體化裝備保障的思考[J]. 國防技術基礎, 2006(4).
[4]孫萬,焦彥平 探索新形勢下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發展之路 [J].裝備指揮技術學院學報,2010(6).
[5]劉文寶,劉建杰,李林宏等. 裝備維修軍民一體化保障可行性研究[J]. 四川兵工學報, 2012(4).
[6]杜人淮. 美國軍工軍民一體化轉軌[J].航空工業管理,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