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松
iPad,喬布斯創造的這個“神奇而具有革命性的產品”不僅引領了時尚、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而且在教育領域也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瀾。據報載:北京和南京等地,有學校使用iPad 上課,一時引來了不少熱議。是之;非之,各有其理。
其實,作為功能強大的新一代多媒體產品,成為教育教學裝備,走進學校,走進教室,是必然的趨勢,現在談論的應該不是要不要使用iPad 教學的問題,而是如何使用iPad的問題。筆者以為,iPad 將引發課堂教學的“三個變化”。
大家知道,多媒體技術運用為推動課堂教學變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毋庸諱言,目前教育技術的變化,單就教學理念來看,并未發生根本的變化。我們看到的是教學過程的一切依舊由老師決定。無論是教學內容、教學策略,還是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學生做的練習,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現代多媒體技術僅僅是作為教師講解演示教學內容的工具。現代教育理論注重對學生認知方法的培養,教育技術的應用應能引導學生通過發現、探究和意義構建的途徑獲取知識。也就是說,教學媒體應該是學生進行發現、探究、認識社會、接受新信息并最終完成進行意義建構的工具,是學生學習的幫手,而不再是教師講解演示的工具。如果說以往的多媒體還受到客觀技術條件的限制,如PPt 一旦制定,上課時就無法更改,因此教學過程只能預設,很難生成。那么iPad的出現,將會促使課堂教學方式乃至理念發生全新的變化。譬如傳統授課在文本解讀時,教師一般是以全知全能的面目出現在學生面前的,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學生一般處在“被理解”“被分析”的地位上,即使教師故意顯示出的“稚化”,也是為了達到預設的目標,顯然這與新課程教學理念相悖。而在iPad 這樣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真正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可以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甚至連教學模式也可以選擇,比如說,可以用個別化教學模式,也可以用協商討論的模式。老師可以利用iPad 就課堂內容和每一個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有的學習內容可以與學生在課堂上即時共同完成,高中生完全有這個能力,如作者生平介紹,文本創作背景和有關對所學文本的各種評價,也就是說,學生在這樣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中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師安排好,學生只能被動接受。
按認知學習理論的觀點,人的認識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與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產生的,必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獲得有效的認知,這種主動參與性就為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師生交流、人機交互、立即反饋和人人參與是iPad 課堂教學的顯著特點,是任何其他媒體所沒有的。iPad 把電視機所具有的視聽合一功能與計算機的交互功能結合在一起,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并茂的、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饋。這樣一種交互方式對于教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傳統多媒體課堂教學,老師難以照顧到每一名學生,而有了iPad,每個學生就都有了展示自己的“小舞臺”。有學生說:用iPad 上課,所有同學都能參與,激發了學習興趣,以前不愛發言的同學都能嘗試大膽表達想法了。關注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與老師進行快速即時互動。借助新的教學軟件,老師可以通過iPad向所有學生提問,并看到所有學生的答案,可以說是iPad 教學所獨有的。正是因為這個特點使得iPad 不僅是教學的手段方法,而且成為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乃至教學理念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般理解的課堂教學資源多指用以教學的文本(“教材”),目前高中語文教材主要有人教版,蘇教版,魯教版三種版本。在實踐中,我們發現這三種教材由于編排的側重點不同,因此對不同地區和不同教學對象而言,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我們可以利用iPad 強大的儲存功能,將以上三種版本下載到iPad 中,根據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等情況,適時適當適人的量體裁衣,取長補短,整合資源,為我所用,這體現了教師也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的這一先進的教學理念。另外,也可以利用iPad的集成功能,運用到課程資源的開發中。譬如可以將iBooks(運用在iPad 中的閱讀工具)集成到學校圖書館,這樣每一個學生都能通過iPad 閱讀同一本指定書籍或文章。這就使教師自我開發新的課堂教學資源成為了一種可能。iTunes u 是一種網絡公開課形式。世界知名的一些學校,如哈佛、牛津都把自己的課堂音頻、視屏或公開展示課放在網上,可以通iTunes u 這款軟件來下載,而且大部分資源都是免費的。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資源。iPad 與傳統的多媒體相比,體積小,容量大,攜帶方便,只要開發設計出相應的電子教材和配套軟件在其上運行,必定受學生歡迎。美國四大教育圖書出版社之一的哈考特為蘋果iPad 平板機開發了一套代數課程 《Fuse:Holt Mc-Dougal 代數1》,并面向加州四個學區的6所中學發放了400 臺iPad 課本,暫定為一年實驗期,學生可以實時訪問400 段來自教學專家的講課視頻,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哈考特在一份聲明中指出,這個新的應用程序“標志著在課程開發方面一個新時代的到來”,“課程開發的目標不僅是提供一流的內容,而且還要提供各種不同的方式,使得學生和老師都可以獲得個性化的教學體驗。”我國目前已經初步具備這樣的客觀條件,譬如從網絡中可以找到全球知名高校、中小學的課件以及中外名師的多媒體教案。PPTV 制作的如《子午書簡》《名家講壇》《名師大講堂》《名詩欣賞》《經典朗讀》等文化文學類節目,我們都可以利用iPad的功能特性,轉化為我們的課堂教學資源,拓展我們的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幫助學生化解學習難題,加深對祖國文化文學的深刻領悟。
iPad的資源猶如“活水清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全新的教學資源必將為課堂注入了新鮮的氣息。
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往往是場所固定(指定教室)、人員集中、內容統一和目標相同。而iPad的出現,讓我們課堂教學的形式發生了全新的變化。因為功能齊全、攜帶方便和學生人手一臺的iPad,使得老師可以根據每一個學生不同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指定不同的教學內容,學生也可根據教師的安排下載與自身相關學習內容,他們可以在iPad 上進行自主學習、做作業和一些簡單的小測驗等。iPad 擁有數以千計的應用程序可供下載,學生可用它們追蹤查詢課外作業、記錄筆記并備戰期末考試;教師可用它們授課、監控學習進度,并管理日程計劃和教學資料。iPad支持QQ 聊天工具的使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用QQ作為交流工具,可以即時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即使身處教室之外,也可以實現虛擬的課堂小組學習和協作學習。除了QQ 外,微博也能成為很好的師生交流學習平臺,在課余時間老師可以在微博上展開一個文化專題或文學鑒賞討論,學生跟隨著發表自己的看法,促進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總之,教師可以通過iPad 在不同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學生間進行不同教學內容的交流互動。正如一位教育人士預測那樣,未來的“電子課堂”并不是把學生組織到固定的多媒體教室上課。學生人手一臺iPad,是為了實現學習資源的共享。通過建立一個龐大的學習資源庫,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選擇適合自己的資源,實現分層教學和個性化指導。這樣就突破了教學過程的整齊劃一,真正做到自孔夫子以來我們一直追求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境界。當然,在現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采用視頻鏡像和Apple Digital AV Adapter(數字適配器),非常便捷地將所需展示的應用程序、電影或教育視頻等清晰地投影在大屏幕上,變身為放大版的iPad,現在的多媒體投影使學習方式更加靈活,教學效果更加顯著。也許有人認為上述純屬臆想,其實,在美國,有很多學校在嘗試使用iPad 進行協助教學。2011年美國舊金山的蒙地維塔中學和蘋果公司合作,率先安排幾個試點班采用iPad 進行教學。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每人一臺iPad,學生根據教師的安排下載相關學習內容,他們可以在iPad 上進行自主學習、做作業和一些簡單的小測驗等。講課視頻和交互式測試題目,使用者可以作標注、記筆記,并且同時與他人分享內容。全新的教學方式為課堂注入了新鮮的氣息,激發了學生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在iPad的APP Store 上有很多類似的集趣味性和知識性為一體的教學軟件,可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在快樂中學習。有了iPad,讓課堂學習觸手可及。APP Store 應用的教學形式變得多樣化,課外學習也豐富有趣。因此,它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美國Roslyn 高中任教的老師Larry Reiff 說的好:“iPad 讓我們把教室延伸到圍墻之外。”是的,iPad 正在或已在改變我們傳統的教學方式。
最后說明的是,任何一樣新生事物的產生都有爭議,有人擔心學生可以通過iPad 玩游戲,看不良網站等,其實這都不是問題,在技術上有許多辦法,如可以設置密碼統一管理iPad的使用,學生就沒有辦法安裝未經許可的游戲以及中文內容,他只是或只能在做“與學習相關的事情”。可以想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必將有越來越多的學校將iPad 用于教學。我們過去常說“要做一場教學革命”,現在看來,iPad 正在推動這一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