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鴻雁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推進,我國教育糾紛引發的訴訟呈現出“井噴”之勢,但由于我國解決教育糾紛規則和依據的缺失,導致糾紛處理結果千差萬別,或是一審以原告勝訴告終,或是被駁回起訴,或是被長期中止訴訟。[1]這進一步加劇了教育紛爭現狀的混亂不堪。規范教育活動、預防和有效解決教育糾紛的前提,在于科學定位教育機構與受教育者之間的法律關系性質,并建立統一的教育糾紛解決規則。美國從合同視角,以教育市場理論為基礎,將教育機構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定位于合同關系,并以合同規則為基礎建立了詳盡的教育活動規則和高效的糾紛解決機制,值得我國借鑒。
對于教育機構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我國學界一直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教育機構特別是公立教育機構依據教育法規對學生進行管理,教育機構還可以制定管理學生的內部規章,因此兩者是行政管理關系。有學者認為,“傳統上我們習慣于從教育與管理的角度上審視教育機構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但從民法視角看,兩者具有平等的民事法律關系”,[2]在各種教育糾紛發生時,學生可以對教育機構侵犯其人身、財產的侵權行為提起訴訟、可以對學校亂收費等行為予以起訴,因此兩者屬于平等的民事合同關系。兩種觀點也影響了我國司法實務,比如對于學生起訴高校的教育糾紛,法院對其應否受理及如何受理就存在不同做法,有的法院作為民事訴訟處理,有的法院作為行政訴訟處理。
盡管兩種觀點誰也難以說服對方,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現代教育制度經過多年的發展完善已相對成熟,其相關制度與理論值得借鑒。在美國,合同法理論大大影響了對教育機構與學生之間法律關系性質的認定。美國合同法認為,教育機構與學生的關系屬于合同性質,教育機構與學生簽署的合同以及學校的規章制度都可以作為設定彼此權利義務的合同或準合同文件。美國法院在合同理論的指導下,幾乎一致認定:學校與學生的關系為合同性質,主要合同條款來自學校的校冊、公告和學生手冊。[3]學校和學生之間存在明示和默示的合同關系。學生的餐飲、住宿和貸款合同以及校內的規章制度是明示的合同關系的內容。學校要求學生辦理注冊、入學和繳費等手續的行為意味著其同意為學生提供相關教育服務,而學生辦理上述手續的行為就意味著其愿意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這是雙方存在默示的合同關系的證明。美國合同法默示條款理論認為,在合約中沒有明文訂立的條款,因為事實的需要或者有關行業的慣例,法院有權認為某些默示合同條款的存在。由于學校和學生雙方很少通過正式合同來明晰彼此的權利和義務,法院往往通過默示合同的關系理論來處理雙方的合同糾紛。一百多年來,美國法院一直用上述合同制度來解決學校和學生之間的各種爭端。[4]
美國在教育合同理論指導下,在合同法規則的統籌下,建立了完備的具體的教育合同制度,以規范教育活動、解決教育糾紛。比如,為了使流動兒童接受同樣優質的教育,不因流動而影響學業表現,美國建立了流動教育協調項目,而這個項目是通過聯邦流動教育合同來具體實施的。[5]美國還開辦特許學校,即一種半獨立的公立學校,特許學校在課程設置、教師聘用方面有自己的特色,以擴大學生接受教育的選擇范圍,并通過合同對學校的辦學形式、教學內容、學生學業進行詳細的明文規定。美國教育合同理論在國際社會也得到了廣泛適用,比如烏拉圭回合達成的服務貿易總協定就規定:“除了由各國政府徹底資助的教學活動以外,如軍事院校,凡收取學費帶有商業性質的教學活動均屬教育服務貿易的范疇。”而服務貿易顯然是一種有償合同的關系,如果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屬于服務交易的范疇,當然其也屬于合同關系的一種。
美國教育合同理論發源于其教育市場理論。當代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弗里德曼教授被看作是美國教育市場化的創始人。早在1955年,弗里德曼就發表了《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提出上個世紀后半葉以來建立起來的公共教育制度是一種政府的壟斷,由于缺乏必要的市場競爭,這種壟斷體制容易導致效率低下、資源浪費,學校對學生和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均不負責任。這種教育體制無論從經濟從社會還是從教育上看都是失敗的。要改變這種狀況,唯一的出路是推行教育市場化,將市場規則運用于教育領域。要實現教育的市場化,其前提就是建立教育服務的市場交換關系,建立起全國統一的教育競爭市場,無論是公立的還是私立的教育機構,都應當是獨立、平等的競爭主體。教育機構在吸引和滿足“消費者”需要的條件下進行平等的市場競爭,以獲得生存與發展。美國另一位著名學者哈耶克也將經濟學理論運用于教育領域,他認為,市場是教育活動的基礎和依據,應將市場的競爭原則運用于教育領域。學校和學生雙向選擇的唯一途徑是市場競爭過程,教育唯一的平等形式是市場公平,教育機構的多少和受教育者的多少均由市場供需決定,比如多少人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完全由教育和就業市場決定。[6]在教育市場理論下,政府只是在市場機制容易失靈的地方發揮作用,比如美國聯邦和州政府第一次教育峰會通過的《美國2000:教育戰略》就是為指引教育改革方向而通過的文件。[7]
教育市場理論必然導致教育合同制度的運用。合同規則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市場交易離不開交易主體(市場主體)、交易對象、交易合意,這些正是合同的要素。具備什么條件方能成為交易主體,何種事物可成為何種交易的對象,交易合意依據何種程序進行以及如何才算達成,已經達成的合意發生何種法律效力,在何種情況下合同可被變更或解除,交易主體違背合意時采用什么法律手段加以救濟等,都需要通過合同法中的合同主體、合同標的、合同訂立、合同變更、違約責任等制度加以規范。基于教育市場理論,教育服務是教育機構向受教育者提供教育設施、教育技術和教育內容等方面的服務,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服務時,向教育機構支付一定的教育成本,于是必然在兩者之間形成某種直接的價值交換關系,這種關系便是教育合同關系。
美國教育合同理論雖然不能解釋我國教育機構與受教育者之間的所有法律關系,比如由政府財政負擔的公益教育機構對學生進行學籍管理的活動,學校就具有單方行使權力的地位,但教育合同理論至少可以合理說明教育機構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大部分法律關系。比如,高等教育關系就是主體雙方意思表示一致的產物,高等教育合同的訂立同樣適用合同要約承諾制度,學生填報志愿是一種要約邀請,高等院校向學生發放錄取通知書是高等教育合同的要約行為,學生按要求到校報到就是高等教育合同的承諾行為;在義務教育階段,國家在教育合同的訂立上采取相應的政策予以保障,即“強制締約”,但這種“強制締約”并不影響教育合同當事人在權利義務享有及履行上的合同關系,學校仍然對學生承擔提供教育服務的義務;各種教育培訓機構與學員通過協議明確教育內容,更是一種合同關系。因此,美國教育合同理論對我國教育合同法律制度建設具有很大的啟示意義,具體表現在:
美國在教育市場理論基礎上構建教育合同制度。近幾年來,美國教育領域的市場化傾向越來越明顯。美國大規模地實行公立學校私營化,把市場競爭和營運機制運用到教育領域。[8]這促進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對教育服務進行投入,有效優化了教育資源配置。1998年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其發表的《重整高等教育》報告中就對教育市場化做了如下定義:“把市場機制引入高等教育中,使高等教育運營至少具有如下一個顯著的市場特征:競爭、選擇、價格、分散決策、金錢刺激等。它排除絕對的傳統公有化和絕對的私有化。”我國在加入WTO協定書中對外國教育服務在我國的商業服務做出部分承諾,已說明我國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教育市場。中國在計劃經濟時期教育資源稀缺,教育雙方的地位不平等是很正常的,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和教育日益走向大眾化,教育資源供應日趨豐富,教育關系的理想模式已經從過去不平等的關系轉變為現在平等的“服務—消費型”。在新的教育關系下,教與學之間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教育市場的調節和雙方自愿協商而形成教育服務關系,雙方有著平等對應的權利義務,這種關系實質上是一種教育市場中的合同關系。
教育領域引入合同機制,那么建立在合同規則之上的平等自由競爭機制、供求機制、利益驅動機制等市場機制便可自然而然的形成并運行。這樣一方面,受教育者對教育服務的選擇可以促使教育機構提高服務質量,在教育機構之間形成優勝劣汰,促進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另一方面,教育市場化之后受教育者的就業也通過市場進行,就業市場引導著學生的教育選擇,學生的教育選擇決定著教育機構的專業設置等,這也就實現了就業與教育的市場化對接。
美國合同法制度經過長期發展,已十分完善,其合同法一般規則都可以適用于教育合同糾紛的處理,此外美國還通過判例和制定法豐富具體的教育合同規則。目前我國《合同法》未對教育合同進行明確規定,《教育法》也未設教育合同條款,由于缺乏正式的教育合同制度加以規制,導致我國教育領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有些教育主體不符合合同主體要求,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采取掛靠等方式開辦高層次的學歷教育,或在不具備辦學資格的情況下以培訓中心的名義在教育市場招攬生源;有些教育合同只規定學生交學費和學校頒發文憑的內容,對于教育服務的過程一概不提,實際上等同于文憑買賣;有些教育合同對必要條款約定不明確,對權利義務規定不合理,缺乏糾紛解決方法的規定,造成糾紛出現時合同形同虛設。這些問題只有確立規范的教育合同法律制度,才能使問題得到根本改觀。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推進,《社會力量辦學條例》、《民辦教育促進法》等法規的頒布,我國教育投資主體開始多元化發展,教育市場體系初步形成。在教育關系的確立過程中,不能再片面地強調國家、教育機構的意志而忽視受教育者的利益。教育機構和受教育者或委培單位之間的權利義務必須通過教育合同來規范,這都要求我國盡快進行教育合同立法,建立教育合同制度。
引入教育合同制度,最重要的步驟就是進行教育合同立法,鑒于我國目前《合同法》、《教育法》在教育合同立法方面都還是空白,因此,需盡快確立我國教育合同法律制度的立法模式與預期的實踐目標。
對于我國應如何進行教育合同立法,各界認識不一。筆者認為,目前的《教育法》是一部公私法混合性質的法律,并著重于行政管理秩序的維護,因此并不適合規定具有平等關系的教育合同制度。而教育合同有不同于一般民事合同的特征,教育合同在訂立、履行方面存在著政府管制,如對嚴格執行國家指令性計劃的教育合同,必須經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審核批準;執行國家指導性計劃的教育合同,必須經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登記;不執行國家計劃的教育合同,必須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鑒證。因此,教育合同也不適合在《合同法》中進行規定,其最適合的立法模式是進行單行立法,國務院可以先制定一部專門的 《教育合同條例》,對教育合同作出全面規定。在積累一定的司法與立法經驗時,再由全國人大制定專門的 《教育合同法》。
先行制定的《教育合同條例》,可以分為總則和分則兩部分。《教育合同條例》總則中要對教育合同的一般規定以及教育合同的訂立、效力、履行、變更和轉讓、權利義務終止、違約責任進行規定。一般規定要確定教育合同條例的立法任務、立法原則、教育合同的性質、適用范圍等基本問題。其中在適用范圍中要排除部分教育機構、部分教育行為的適用,比如由國家完全資助管理的軍事院校的教育行為、高校依據學位規則決定學位授予與否等不適用教育合同規則。教育合同的訂立中要確立教育合同的締約能力、合同訂立形式、合同的主要條款以及合同訂立的要約邀請、要約、承諾等過程。教育合同的效力部分需要確立教育合同的生效要件、無效的教育合同、可變更或者可撤銷的教育合同以及效力待定的教育合同。教育合同的履行部分需要確立教育合同履行的規則,包括合同履行內容的確定、履行抗辯權等。教育合同的變更和轉讓部分需要確立教育合同變更和轉讓的條件和程序。教育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部分需要明確教育合同解除的情形、程序以及后果等問題。教育合同違約責任中需要確立違約責任的認定、責任承擔形式、免責條件等問題。《教育合同條例》分則中,可以以學歷教育合同和非學歷教育合同的分類為基礎,分別確立初等教育合同、中等教育合同、高等教育合同以及培訓教育合同等具體教育合同類型的權利義務細則。
1.規范教育機構與受教育者的關系
建立教育合同法律制度,可以使教育機構與受教育者處于平等的地位,一方提供教育服務,一方進行教育消費,這種平等互換關系正是教育市場化存在的根基,也是規范教育機構與受教育者關系的關鍵。首先,教育合同引入了自由平等的正確理念、強調了受教育者的權利主體地位,合同主體可以憑借教育合同抵制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對教育服務和教育消費行為的非法干涉,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教育合同還為保護教育市場競爭提供有效的手段和明確的依據,促進教育機構強化責任意識,不斷提高教育服務質量。[9]其次,高等教育具有有效預防教育糾紛的功能,近年來教育糾紛頻發,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當下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特別是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已使原來由國家免費或基本免費的教育模式逐漸演變為由學生支付學費購買教育服務,但學校的管理者們卻仍然沿襲以往家長式的管理模式,忽視了“依法治校”,忽視了合同雙方權益均受法律保護的規則,致使學生權益輕易被侵害。通過教育合同有利于明確教學雙方的權利與義務,促進教育機構對自己行為的合法性與合理性作出判斷,依法進行教育活動。
2.統一教育糾紛司法裁判規則
近年來學生起訴學校的教育訴訟在司法實踐中屢見不鮮,但審理結果卻呈現出不統一的局面,教育界對法院的判決也褒貶不一,但無論如何,司法裁判的不統一嚴重影響了司法權威以及教育活動規則的可預見性。問題的根本點在于我國缺乏此類案件統一的裁判規則,以及對教育機構與受教育者之間法律關系的不同認識上。其實,許多教育糾紛是應該作為教育合同糾紛來處理的,教育合同規則只要健全,是完全可以解決這些糾紛的。比如,我國普遍存在的受教育者繳納擇校費和贊助費現象,只要是自愿的且不違反收費規定,就可以作為教育合同訂立時雙方協商的合同訂立條件來處理;教育機構在招生廣告中作出虛假宣傳、發布不實的招生信息,學生在受欺詐的情況下訂立教育合同的,作為受害方的受教育者就可以請求法院撤銷該教育合同;如果教育機構在受教育者入學時向其公布了學生守則等內部規章制度,受教育者之后實施了違紀行為,教育機構將其開除也符合合同單方解除權行使規則;再比如,教育機構提供的教學生活設施不符合安全標準而導致受教育者人身傷亡時,如實踐中發生的教學樓護欄倒塌致使學生受傷的,因保障教學生活設施安全是教育機構基本的合同義務,此時教育機構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總之,教育合同規則可以解決大部分教育糾紛,也可以統一教育糾紛司法裁判規則,促進教育機構自主權的行使和受教育者基本權利的保障。
[1]孫雪梅.學生能對劣質教育表示不滿嗎[N].中國青年報,2000-4-17;沈榮,徐士平.包考重點未兌現,學生一怒告母校[N].人民法院報,2000-10-7;王繼然.學校開除學生是否屬于行政訴訟天津一學生告學校引人注目[N].法制日報,2000-4-12.
[2]李森.普通高校與學生法律關系[D].華中師范大學,2007,56.
[3]Cherry,R.L.Jr.&Geary,J.P.The College Catalog as a Contract.Journal of Law&Education,1998,1-31.
[4]李奇.美國大學學術管理中的合同責任[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6,(2).
[5]陳瑞豐.美國聯邦流動教育合同及其借鑒意義[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0).
[6]許明,胡曉鶯.當前西方國家教育市場化改革述評[J].教育研究,1998,(3).
[7]Nelson.B.E.Background on 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Washington D.C.1996,56-98.
[8]余新.90年代美國公立學校私營化[J].教育與經濟,1997,(1).
[9]王麗.教育合同的理論基礎與法律適用[J].知識經濟,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