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美萍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核心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正如恩格斯所言:“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盵1]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類為了以更少的勞動時間和更低的勞動強度獲取豐裕的物質財富、舒適的生活,對自然界進行掠奪式的開發和利用,造成了當前全球性的生態危機。這場聲勢浩大的生態危機,從表面上看,已經危害到人類的身心健康,導致生態失衡;從長遠看,它將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不可避免引起生產方式的變革乃至人類文明的走向。人類在反思中發現,人們所追求的享樂主義、唯我主義、急功近利的錯誤價值觀是造成生態危機的罪魁禍首。思想政治教育是幫助人們形成生態文明觀的重要途徑,在人們將生態文明觀內化的同時,引導人們形成合理的生活模式和消費模式。開發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是目前改善生態危機的必要手段,順應時代發展要求。
當前的生態危機正以前所未有的破壞速度,影響到我們生活的各方面,其中最首要的還是人的精神方面。現代社會中生態危機和人類的精神危機是一體兩面,互為因果的,追求消費至上、物質享樂的生活既導致生態危機加劇又日益導致人們精神世界的失落。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雖然沒有明確使用 “生態危機”一詞,但已經從人與自然的哲學高度為我們提供了解讀生態危機的鑰匙。在生態危機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積極應對當前的生態問題,不斷豐富內容,拓展新的領域,才能充分實現其生態價值,發揮其在調整人與自然關系中的重大作用,這是學科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生態文化是以人與自然和諧為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是一種基于生態意識和生態思維為主體構成的文化體系,是解決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思想觀點和心理的總和。[2]思想政治教育廣泛存在于家庭和社會生活的“生態系統”中,不能僅局限于學校,而應面向社會全方位拓展,發揮協同進化功能,達到整體育人的效果。大力加強社會生態文化建設,以社區為依托,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各方的教育力量,將思想政治教育從學校引向社會。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主題,在全社會廣泛舉辦生態科普講座和開展環境資源國情教育,組織生態文化專題研討,倡導有利于節約資源、環境保護的綠色生產模式及可持續消費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發揮社會生態文化對人們思想的引導作用,培養全民的生態人格和生態良知,樹立全民的可持續發展觀,自覺規范各自的生態行為,成為社會生態文化建設的強大保障。
生態危機視域下,面臨資源日趨緊張、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觀,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態教育理念。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所帶來的高消費和人們對奢華生活方式的追求,引來了全人類的生存危機。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據時代發展的潮流、黨的執政興國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千百年來,人類一直以自我為中心,在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中占據著主導地位,生態危機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生態教育理念就是要糾正這種根深蒂固的錯誤乃至極其危險的思想觀念,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生態意識和生態行為方式。
為了有效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必須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生態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生態法制教育、生態道德教育和生態行為規范教育等。生態法制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生態權利、義務及責任教育。自然界尤同人類應具有生存的權利,我們應該尊重一切生命個體,履行保護一切生命個體的義務。生命倫理學家史懷澤指出,“人類在自然共同體中所享有的舉足輕重的特殊地位所賦予他的不是掠奪的權利,而是保護的責任”。生態道德教育是一種新型的德育內容,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生態價值觀出發,培養生態倫理觀,樹立生態意識,引導人們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的生存保護意識、思想覺悟和相應的道德行為習慣。生態道德教育是對待自然的保護意識、態度教育,是提高生態道德素質的品格教育,培育人們對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的情感,激發人類保護大自然的熱情。生態行為規范教育就是引導人們從點滴做起,自覺遵守生態道德規范,遵循保護自然的行為準則,倡導全民節約、環保、科學的生活方式,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使生態教育理論在生活中逐步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
思想政治教育生態教育要從生態學觀點出發,認識、分析和解決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內部要素的優化問題,同時能夠全面地、辯證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態危機之間的復雜關系。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國大多不是以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來組織的,而是為了組織上的便利,以抽象的、鴿子籠似的學科方式來安排的。自然界的事物都有其具體的表現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生態教育應強調對生態知識的直接體驗和感知,讓學生直接感知生態危機下的社會環境,自覺選擇生態文明行為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生態教育的指導思想是民主、平等、以人為本,這是由其哲學基礎決定的,在教育過程中要求將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置于平等的地位,關注受教育者內心需求、個性特征和成長背景,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和指導活動,激發其內在的主動性,順其自然形成正確的生態觀。教育者應采取“對話”、“交流”、“探討”等方式,重視受教育個體的需求,逐步引導其個人發展與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相融合,在平等和諧的關系中達到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細無聲的生態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生態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使生態教育發揮實效,需要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生態教育長效機制主要圍繞“三個結合”展開,即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系統的理論教育與生動的實踐教育相結合;教育手段與行政、法律手段相結合。首先,實現家庭、學校、社會的動態統一,形成互補共進的生態教育合力,家庭、學校、社會應經常保持聯絡,實現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其次,將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結合起來,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實踐教育可將理論內容生活化、形象化、寓教于情,寓教于樂,從而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最后,將教育手段與行政、法律手段結合起來。思想政治教育生態教育除了純粹的教育手段外,還應輔之以行政、法律手段,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教育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生態教育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的實現過程是一個不斷反思、不斷提高、不斷完善的過程,在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的過程中,需要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生態教育評價體系。我們應從實際出發,通過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對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的實現程度進行分析統計、參與觀察、深度訪談。根據實際考察的實現程度,從生態教育活動、評價指標體系、質量標準等方面健全生態價值評價體系,建立以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環境為一級指標的評價體系。健全生態教育評價體系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注意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展的特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情況,用發展的、動態的眼光來進行評價。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
[2]王春華.弘揚生態文化任重道遠[J].內蒙古林業,2009,(1).